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元氣生活 運動休閒 行動不便者挑對運動,提升機能更健康

行動不便者挑對運動,提升機能更健康

出處/ 2009年11月號/第277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389
收藏 瀏覽數 : 6389
行動不便者挑對運動,提升機能更健康

最近上映的電影「2分20秒」,描述只有7歲的肢障小泳將陳亮達,一出生就沒有小腿、手指畸形,卻無畏困難學習游泳,並在殘障游泳賽表現傑出。這也鼓舞行動不便者,只要挑對合適的運動,也能從中一點一滴成就自信!

近來,醫界與社服界廣泛注意肢障者的健康議題,署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等人曾進行一項「健康促進計劃對過重之小兒麻痺患者影響」的研究,針對31名受試者,探討一個短期的健康促進計劃,能否改善肥胖的小兒麻痺病患的身體狀況和生活品質。

參與此計劃的肢障者,依行動功能被分為3組:第1組是可獨立行走者;第2組需助行器輔助;第3組需依賴輪椅。研究發現,第2、3組的體重、BMI值(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m2),在所有追蹤期中明顯減少。到了第3個月,還發現在低密度脂蛋白方面,第2、3組均明顯下降。

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健康促進計劃對於過重、且行動能力不同的小兒麻痺患者,可有效減少體重,尤其是行動能力較差的病患,短期內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至於血糖值、肝功能指數及生活品質評估則無明顯變化。

肢障不代表不能運動

由上述研究可知,肢障者體重過重會影響健康,若能針對活動不足及飲食不當方面,提供運動建議及營養諮詢,將有助於他們保持健康。然而,行動不便讓不少肢障者排斥運動,如何解決這問題?

有「輪椅上俠客」之稱的脊髓損傷特技表演人士唐文傑,因一次意外事件使脊髓嚴重傷害,心理歷經一段時間調適後,開始嘗試「讓身體活動」。一開始,他拿家中餐桌上的柳丁練習丟擲,不僅達到運動效果,也將丟擲的物品從柳丁延伸到球、傘、手帕、帽子,最後變成專攻手部和頭頂的技藝,而且,慢慢擴展特技項目,包括:花式耍球、傘上頂物、嘴銜短刀,頂一把長劍,甚至徒手劈椰子和酒瓶等。

《五體不滿足》一書的作者乙武洋匡,一出生即被醫師判為「先天性四肢切斷」,也就是「天生沒手沒腳」。可是,因為對生命的樂觀與勇氣,即使坐在輪椅上,仍不減他對運動的興趣,無論跑步、游泳、打籃球,都得心應手。可見,肢障者若能突破心理的障礙,慢慢嘗試,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

注意運動強度
感覺痠痛即運動過量

有鑒於運動對身體有諸多好處,目前已有些身障團體開始推廣輪椅標準舞、輪椅網球等適合肢障者從事的運動。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簡文仁指出,「運動主要目的是強化能動的肢體,不方便動的地方可做伸展。」

假如下半身行動不便,可加強上半身的運動,也就是以手變成腳做手部運動,例如:藉由類似腳踏車的手動機,用手撐起後做伏地挺身、訓練坐姿平衡與軀幹穩定度,也可施作復健核心群運動,像簡單的瑜伽、皮拉提斯等。除非是四肢癱瘓、無法自己運動,才求助於被動運動,像是復健或按摩。

劉燦宏也提醒肢障者,由於肌力不足,盡量以伸展及有氧運動為主。平均而言,一天運動約半小時。運動時要特別注意「運動強度」,尤其是有脊椎不穩、關節退化問題的肢障朋友,不宜有過強的運動,以免過度使用肌肉,造成肌肉疲勞。

至於運動強度,則因人而異,只要隔天感覺痠痛,就表示運動過量。建議先少量運動,再依經驗法則慢慢增加,倘使方便,也可在家人陪同下,到專業機構進行運動測試,瞭解體能情況。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