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林耕新 解心憂,改變想法開始

解心憂,改變想法開始

出處/ 2011年8月號/第296期  
撰文/
瀏覽數 : 2431
收藏 瀏覽數 : 2431
解心憂,改變想法開始

今年6月天下雜誌以「健康新殺手──心身症」做為第473期的封面故事,「心身症成為新流行病,12年增4倍,泛焦慮症每3人就有1人,憂鬱症、過勞肥、眩暈、失眠、心悸……,張惠妹、郭泓志、周華健都曾走過,你我該如何面對?」

 

「台灣人有多心苦?一年吞掉1.5億顆鎮靜安眠藥,連國中生、高中生都因為睡不著,背著書包去看精神科醫師,我們該如何面對?」長達十餘頁的內文提到台灣民眾超時工作,壓力指數爆表,掛精神科或身心科名號的診所,十年間從全台53家爆增到159家,預料還會持續增加;企業減壓篇最後結論:最可怕的是對徵兆視而不見!

 

放眼坊間各科診所的跑馬燈,如果不掛上失眠、憂鬱焦慮、專治自律神經失調,好像就跟不上流行,然而,病患是否受到良好的治療與照顧?當病患告訴我,醫師交代若睡不著,再多吃一顆安眠藥就好了,重點是病患已經吃第5顆安眠藥仍失眠,明顯的情緒障礙,服用8年鎮靜安眠藥,卻從沒接受抗鬱劑治療,問題已不單單在病患。

 

6月本專欄拙文「病為什麼看不好?」對目前醫療品質已有所討論,筆者不厭其煩地呼籲民眾不管透過網路、媒體、書刊雜誌,一定要增加對醫療的認知,不要讓醫病資訊不對等。常有病患問:我按時吃藥,定期回診,為何憂鬱症還沒好?事實上,生病最該負責的還是自己,除了吃藥,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律嗎?是否還是維持日夜顛倒的睡眠型態?有沒有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如何面對壓力?如何改變看法?這些都無法靠簡單的藥物改變。

 

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須下決定:「我不要再過這樣的日子,我決定改變!」當下做了改變的決定後,一定會發生奇妙的事,想法會開始調整,行為也跟著轉變,自然地,情緒及身體狀態必然趨向健康,這便是認知行為治療的四元素:情緒、思想、行為、健康狀態互相聯結影響。所有的非藥物治療(各種心理治療技術),無非是要激發病患改變的動機,而且動機要夠強,然後經歷一段時間的努力、挫折、失敗、再調整,專業人員從旁協助,累積足夠對抗壓力的能量,達到身心以及靈性層面的平衡,最終症狀或疾病將得到療癒。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