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

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

出處/ 2008年10月號/第26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888
收藏 瀏覽數 : 1888
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

掌控幾百億資金、管理近萬人的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疑似因憂鬱症發作跳海自殺,震驚全國。即使白文正歷經商場考驗,最後仍不敵憂鬱病魔困擾。處在緊張、步調快速的忙碌社會,國人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情況不時耳聞,雖國內沒做過流行病學統計,但從身心醫學科或精神科門診推斷,身陷情緒風暴的人日趨增多。

簡單而言,「憂鬱症」和「躁鬱症」屬於「情感性」疾患;「焦慮症」則是「焦慮性」疾患,兩類疾患雖不同,卻都是精神疾病。通常焦慮和憂鬱的共病機率很高,很多憂鬱症患者也伴隨焦慮症狀,因此,治療某部分焦慮患者的用藥和治憂鬱症一樣,都用抗憂鬱症藥物。

憂鬱症
每4個女人有1人罹患

症狀
憂鬱症是「單極型情感性精神病」,相對於「雙極型情感性精神病」的躁鬱症,病人終其一生只出現鬱期,從未出現躁期。觀察憂鬱症患者會發現,他們不愛動,做事情似乎無動機,也顯得意興闌珊。

好發對象
通常憂鬱症的第一次發作時間在青少年(15~25歲)、中年(女性約45歲,男性約55歲);台灣也有老年人(65歲)第一次發作。

憂鬱症比躁鬱症常見,一生中發生機率約6~15%,女生比男生高。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也是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陳正宗估計,「每13個男人和每4個女人中,終其一生會發生一次憂鬱症。」

躁鬱症
連續7天躁動,即為躁鬱症

症狀
躁鬱症是情緒控制失調,會影響個人生活和生理功能。躁症發生時,覺得自己充滿活力、理想、衝勁,可以徹夜未眠,忙碌地做許多事;鬱時,情緒變得低落、處在灰色世界,甚至有自殺念頭。躁鬱症患者的躁症可明顯被觀察,他們不一定有暴力傾向,通常是精力旺盛的到處亂跑。陳正宗指出,若連續7天以上出現躁期症狀,不管躁症後是否出現鬱症,病人都已罹患躁鬱症。

一般而言,躁症比鬱症先發生,在數日內情緒興奮升高、急速發作,連續維持數日至數月。發生過躁症的病人,往往也會出現鬱症。鬱期的發生較緩慢,經數日至數週漸漸呈現憂鬱狀態。在躁期與鬱期之間,患者通常會恢復正常情況,與常人無異。

躁鬱症病人可能一生只出現躁症,或出現躁症後,鬱症接著發生,這些情況因人而異。一般躁期的第一次平均發病約3~6個月,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可是一定要連續出現7天的躁動症狀,才視為罹患躁鬱症,如果是1~2天出現疑似躁症症狀,只是接近躁症症狀,不是躁鬱症。

好發對象
躁鬱症發生率在全世界的研究調查約1/1000,推估台灣約有2萬3千人曾有一次躁症發作,第一次躁症的發生約20~35歲。至於好發對象,陳正宗表示,「很難預測。」醫學已發現躁鬱症與人類腦部情緒中樞的神經傳導失控有關,雖可能受遺傳影響,但病情發作與外界環境的刺激密不可分。

基本上,易發病的體質就像火藥庫,外界環境的刺激有如火種,引發躁鬱症發作。意即社會心理壓力能誘發躁鬱症,但不是發病的唯一因素,而是先天體質和後天環境交互引起。陳正宗舉例,「剝奪睡眠易引發躁鬱症輕微反應,像很多人前晚沒睡覺,第2天會有類似躁症的症狀出現。」

焦慮症
焦慮情緒持續6個月以上

症狀
焦慮症可分為廣泛性焦慮症、畏懼症、強迫症、恐慌症及創傷後壓力疾患。以常見的「廣泛性焦慮症」為例,患者會重複表示,身體很不舒服、口乾、愛抱怨。他們無法控制焦慮情緒,不時在擔心,有心悸、盜汗、肌肉痠痛、腹瀉、便祕、失眠等症狀,這情況出現1個月以上(更嚴格的標準是持續6個月以上),且已影響工作、人際關係或其他社交功能時,就算罹患。

至於「畏懼症」需在某種情境下才會發作,如有人怕黑、怕處於公共場合,在這些場合便易出現心悸,盜汗等嚴重焦慮症狀。

整體而言,焦慮症不會伴隨精神病症狀,但許多精神疾病像鬱症病人,會伴隨焦慮症狀。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