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天氣中,最容易冒出各種皮膚不適的症狀,尤其是接觸性皮膚炎,一發作起來讓人坐立難安,更影響外觀。究竟什麼職業容易讓接觸性皮膚炎上身?喜歡趕時髦的人,要小心哪些物品潛藏傷害肌膚的因子?
天氣悶熱,皮膚科門診異常熱鬧,除了因日晒、汗水導致的皮膚病症,最大宗的病患,便是接觸到職場刺激物而引起的「接觸性皮膚炎」。
皮膚炎是肌膚頭號殺手
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統計,皮膚炎是皮膚病中最常見的病。而發生率最高的皮膚炎是接觸性皮膚炎,其中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約占30%,其餘屬於急性或是慢性刺激性接觸皮膚炎。
台大醫學院皮膚部兼任助理教授暨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說,接觸性皮膚炎主要致病原因是,皮膚接觸到不適當的物質,導致乾、癢、脫皮、長水泡。
值得注意的是,接觸性皮膚炎除了接觸部位發炎,有時還會在其他未接觸的肌膚,引起類似發炎的反應。皮膚外觀的變化包括發紅、起水泡、滲液,和結痂,接著患處皮膚顏色變深,並乾裂脫皮。
染燙髮劑與含鎳飾品
惹毛皮膚
最常見的暑假打工皮膚病症候群,就是在速食店或泡沫紅茶店打工時,手部長時間接觸水及刺激性高的洗劑;或是美容美髮業人員,每日接觸洗髮精、染燙髮劑、保濕霜、髮雕等產品,皮膚上的水脂膜被洗掉,形成手癢、脫皮現象,俗稱「富貴手」,時常經歷「乾─濕─乾」的反覆循環,也會對皮膚造成很大的傷害。
另外,在百貨公司飾品專櫃及香水精油專櫃打工的學生,因整日碰觸含鎳的合金及香精,也容易得過敏性接觸皮膚炎;化妝品的香料、口紅中的顏料、藥物、金屬、醫療用橡膠手套等,則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
蔡呈芳說,鎳是相當常見的過敏原,且好發於顏面部位,佩戴含鎳的眼鏡會引起顏面濕疹,而含鎳成分的耳環,常會使耳垂發生皮膚炎,臨床上常見穿耳洞的男孩或女孩,耳垂持續紅腫達2~3星期,形成患部面積不斷擴大的接觸性皮膚炎。
除了耳環,以鎳製成的皮帶扣、拉鍊、鈕扣、項鍊、手錶,甚至連錢幣或鑰匙,也可能造成過敏。由於流汗會增加過敏的機會,因此在夏天,有時與鎳製物品接觸15~20分鐘,1、2天內肌膚便有發疹的過敏反應。
年輕學子為趕新潮,常把頭髮染成想要的顏色,甚至1、2個星期就換一種顏色。然而,染髮劑的成分,也容易產生接觸性皮膚炎;少數過敏體質者,換擦新的保養品或化妝品,都有可能產生皮膚紅腫的過敏現象。
精油泡澡 小心泡到過敏
醫師提醒,近年來SPA休閒蔚為風潮,精油SPA治療師或精油銷售員,也容易因接觸精油、化妝品及香水中的香精,使接觸部位紅、腫、發癢,甚至合併水泡或是脫皮。
精油按摩師的過敏部位通常在手部,一般的消費者則最常發生在臉上;喜歡以精油泡澡的人,最常發生過敏的部位在身體;少數喜歡使用薰香精油來營造浪漫氣息的人,則可能在臉部和手部等衣物沒有遮蔽的部位過敏。
此外,有些人會對外科醫師戴的橡皮手套等橡膠製品過敏,而且立即引起過敏反應,嚴重時甚至會發疹、高燒。遇到此類情況,患者最好改用不含橡膠製劑的用品,以免復發。
資深皮膚科醫師王貞乃指出,臨床上發現,化學製劑引起接觸性皮膚炎的情況十分普遍,舉例來說,含有鉻酸鹽的皮革、火柴、顏料、消毒劑、漂白劑及膠類製品,以及在生活中常可接觸到的甲醛,皆是引發過敏的重要元兇。
其餘像:黏膠、漿糊、橡膠接合劑、防腐劑、各種合成樹脂及松脂、感光紙、安定劑、顯影劑、牙膏、漱口水、除臭劑、洗髮精、潤絲精、泡浴用品、指甲油、農業用燻蒸消毒器、清香劑及消毒劑、家用噴灑劑及擦拭品、汽車及家具的磨光粉和打亮品、汽車清潔劑、防鏽品、油漆及漆器、防蝕塗料、乳狀塗料等,都有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
亂抹藥 可能塗成小花貓
接觸性皮膚炎的過敏反應,會經過一段時間後才發生,除非是長期持續接觸,多數患者並不會明顯感到不適。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對某類物質過敏,日後再接觸時,過敏反應會更快出現。例如:有些人曾因碰觸昆蟲體液而紅腫癢痛,日後應儘量避免再次碰觸。
王貞乃說,女性最注重防晒,但有些防晒用品中的吸光性物質,反而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及光照性接觸皮膚炎,導致「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若患有接觸性皮膚炎,一定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低發炎的程度,避免引起併發症,造成色素性沉積或疤痕。蔡呈芳提醒,「臨床上常見病患輕忽接觸性皮膚炎的嚴重性,或自行買藥塗抹,導致患部擴大,全身搔癢、起紅疹、濕熱,浪費金錢、醫療及時間,更影響生活品質。」
「預防勝於治療」同樣適用於皮膚。皮膚科醫師除了對症敷藥,有時會進一步做貼膚測試,找出致病的過敏原,提醒病人避免接觸致病源,才能防患未然。舉例來說,如果媽媽對嬰兒的尿布過敏,處理尿布時最好戴上手套,可減少一半以上接觸性皮膚炎復發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