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吃出健康 孩童營養 小時候胖,不只是胖

小時候胖,不只是胖

出處/ 2005年10月號/第23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414
收藏 瀏覽數 : 3414
小時候胖,不只是胖

過去談到孩子的健康問題時,一般人常會想到麻疹與青春痘,而不是糖尿病、心臟病與高血壓。然而,這些疾病已不再是成年人的專利!肥胖兒童人口快速竄升,到達危害身體的警告數字,我們的孩子可能很快就要面對嚴重的健康問題。學者預估,若不即時處理兒童的健康問題,未來會有6000萬名兒童,在他們的早期成年人生活中,面臨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痛苦,因此,對未來的社會而言,預防與治療兒童肥胖非常重要。雖然目前已經可以預防與治癒痲疹,甚至一些白血病,但在控制肥胖方面,仍是沒有答案的大挑戰。

出生時體重過輕
長大反而容易胖

胎兒與嬰兒時期的營養狀況,對疾病的發生可能具有潛在的影響力。懷孕期的營養無疑會影響嬰兒的健康,不過,更多的研究者想知道胎兒與嬰兒時期的營養,是否有更久遠的影響,甚至是否會改變一個人日後的健康狀況?

遺傳是疾病的潛在因素,但環境因素(例如營養),也會影響基因的表現,導致疾病發生,因此,什麼樣的環境足以影響人類的基因,便成為今日最重要的議題。有些研究發現與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有關的因子,包括:兒童肥胖、出生體重輕、胎兒營養過剩、出生後體重改變等。其中,肥胖是成年人發生糖尿病最主要的原因,對兒童而言也相同。

近來,很多研究探討出生體重輕的嬰兒,與其未來發生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結果發現,營養不良的孕婦可能無法支持正常胎盤的發育,相對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給胎兒,所以胎兒的基因,會盡力保留血糖與儲存能量來供給胎兒生長。但當胎兒出生到富裕的環境時,這種「飢餓」的基因反應仍留在體內,會讓嬰兒快速生長,甚至超過一般兒童,導致肥胖、胰島素抗性、高血糖、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

對瘦小的嬰兒來說,出生後體重快速地增加,是日後發生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另一種狀況則是胎兒過度營養,讓「飢餓」基因刺激發展足夠的酵素系統,以儲存熱量營養素,出生後則因酵素充足,使營養素大量儲存,體重也就大幅增加,引發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

電視吃掉
未來主人翁的健康

除了基因、胎兒與嬰兒時期的營養變化,會增加肥胖兒童的發生率,環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重點。影響現代兒童飲食習慣的因素包括:家庭環境、社會趨勢、媒體訊息、同儕影響等。

就個人多年的經驗認為,孩子的體重問題,最主要來自家庭飲食內容與型態的影響,如:父母本身對食物的態度、父母所準備的食物、家人是否一起用餐、在電視機前吃飯的時間、準備餐點的時間、家庭進餐時的氣氛等,都足以影響孩子對食物的喜好、認知、進食量,進而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此外,電視、網路等媒體也是影響兒童飲食與活動量的原因。目前台灣地區電視機的普遍率已達百分之百,甚至有兩架以上電視機者占66%,有線電視亦有75%的普及率。根據調查,平日花費2~3小時看電視的孩子占24%;看3小時以上者也占24%;而週末、假日花費3小時以上看電視者,高達47%。

整體而言,台灣的兒童,每年大約花將近1000個小時在電視機前面,與每年坐在教室裡上課的時間(1200小時)相去不遠。由此可知,我們的孩子正處在一個飲食富裕、活動缺乏的不健康環境,也難怪肥胖兒童不斷地增加。

樹立好榜樣
引領孩子遠離肥胖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這些威脅,要由家庭做起,從父母親開始,導引孩子健康的生活型態。在飲食生活上,可以讓孩子一起購買食物與準備餐點,學習認識各種食物、瞭解如何控制熱量密度與食物分量,不要將食物當成獎勵或處罰,並限制高糖、高油等食物。

父母親也應建立良好的飲食榜樣,舉例來說,每天吃早餐、細嚼慢嚥、專心進食、吃飽就停止進食,並提供營養的點心等,讓孩子有健康的飲食生活。在生活型態方面,少讓孩子看電視,多鼓勵孩子參與社團、戶外運動、增加運動機會等,如此才能培育出聰明活潑的健康e世代兒童。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