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大運將在這周末登場,為了搶在開幕前,補足9~10天的安全庫存血量,上週血液基金會和知名連鎖餐廳合作推出捐血就送五折愛心折價券,果然奏效,活動期間讓捐血中心大排長龍,不僅得排隊兩小時才捐得到血,西門町峨嵋號捐血車更創下單日突破280袋的捐血量,是平常的2倍。只是好消息才傳出沒多久,又傳出捐血爭議!原來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出席活動時,自爆曾在大學時期得過B肝,還為此請假6周,後來恢復健康後,持續捐了190次的血。此事引發網友質疑,「為何得過B肝的人,還能捐血?」
儘管血液基金會第一時間就出來滅火,在聲明稿上說明,只要身體已產生抗體,即使得過B肝,一樣可以捐血,沒有安全問題;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也在臉書上PO出檢驗報告,證實馬英九符合捐血資格,但民眾還是很擔心,難道B肝可以自行痊癒嗎?只要產生抗體,就不會被傳染嗎?
「只要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呈陽性,就可以捐血!」專研B肝病毒的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戴達英教授解釋,人體的免疫系統並非生來就是固定的,它會在出生後,透過接觸外來物質,慢慢學習,並隨著年齡增加,變得更強更茁壯,一般來說,免疫力在30歲時會達到高峰,之後逐年遞減。
成人感染B肝後
自行痊癒比例高達95%
免疫系統是人體的防禦機制,可以檢測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蟲等各類病原體和有害物質,並將這些物質與生物體自身的健康細胞區分開來。當偵測到外來病毒入侵後,免疫系統就會刺激某一類型的淋巴球產生抗體,以對抗特定的病原體。這也是為何「得過A型流感的人,不會再得到A型流感」、「得過某一型別的登革熱,就不會再得到同型別登革熱」的原因。
同理,B肝病毒也是一樣。戴達英教授指出,台大曾做過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成人在感染B肝病毒後,只有不到2.5%的人會變成慢性帶原者,也就是持續帶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超過6個月。換句話說,超過95%的人在感染後,能夠自行痊癒。
不過,如果是未滿6歲的孩童得到B肝,那慢性帶原的比例會提高到兩成以上;至於母體垂直感染的新生兒,則超過9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
能否捐血
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是關鍵
由於帶原者可經由血液或體液(包括陰道分泌物)將B型肝炎病毒傳染給他人,因此抽血檢驗若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陽性,就不能捐血。通常人體產生B肝抗體的時間約3~6個月,所以建議6個月後再複驗一次,若第二次檢驗報告還是呈現陽性,表示B肝病毒仍持續存在體內,可經由血液傳染給他人,不可捐血。
若報告顯示,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陰性,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呈現陽性時,代表該患者已產生對抗B肝病毒的保護性抗體,且體內的B肝病毒已被免疫細胞殺死或所剩無幾,傳染力極低,捐血並無大礙。
戴達英教授補充,在這個階段,即便在捐血者的血袋中驗到微量的B肝病毒,受血者也能透過自身的免疫細胞殺死殘留的B肝病毒,而不會影響健康,畢竟所有的病毒或細菌,都得成長到一定的數量後,才有作用。況且30歲以前的民眾(民國75年後出生的新生兒),在出生時,都有施打政府補助的公費B肝疫苗,體內都已有抗體,感染機率更低。
如果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呈陰性,即便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陰性,仍不能捐。因為驗不到Anti-HBs,代表體內沒有抗體,建議最好趕快去醫院施打疫苗,協助身體產生保護性的抗體。
得了B肝後捐血
該怎麼辦?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台灣地區至少有300萬以上的B型肝炎帶原者,雖然有的帶原者會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進而喪命,但大多都屬於健康帶原者,也就是感染後沒有症狀。由於感染後不一定會有症狀出現,只能透過抽血檢查確認是否感染,因此有些民眾擔心,萬一有人感染了B肝卻不自知,跑去捐血怎麼辦?
其實,捐血人在捐完血後,血液基金會都會將血袋送去檢驗,確認無誤後才會發送到醫院備用,受血者因此感染B肝病毒的機率很低,民眾不必過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