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人物報導 醫療公衛 心臟外科醫師林芳郁》只要是對的,我就要做!

心臟外科醫師林芳郁》只要是對的,我就要做!

出處/ 2004年9月/第22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291
收藏 瀏覽數 : 4291
心臟外科醫師林芳郁》只要是對的,我就要做!

林芳郁自認有「追求挑戰,做到最好」的個性,從走上醫學開始,他就抱著不怕多做,就怕少學的心態,他勇於改革急診室,施行雙軌救護制度,曾經想在55歲時卸下教職,到台東蘭嶼行醫的他,現在接下台大醫院院長的重擔,他將把百年台大帶向怎樣的境界,另人期待!

從平凡的宜蘭鄉下孩子到成為國內心臟外科權威;從心臟外科醫師到國內首屈一指的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一路走來,雖然不是每一步都在自己的規劃之中,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新上任院長林芳郁坐在灑滿陽光的會客室裡,堅定地說:「我一向以勇於接受挑戰的態度來面對,也因此,在每一個崗位上都有前瞻性的建樹,對醫療服務做出一些貢獻。」

不怕多做,就怕少學

走上醫學這條路,來自家庭的影響最大。林芳郁的父親是一位開業醫生,從小耳濡目染,他回想當時的情況說:「從小看到醫生怎麼當,知道這行業怎麼進行,我也沒有其它專長,就順其自然繼續行醫這一行。」以第六名成績考上當時多數學子夢想中的台大醫科,林芳郁卻謙稱自己是「碰巧考得上。」

至於選擇心臟外科,與林芳郁「追求挑戰,做到最好」的個性有很大關係。心臟外科當時是患者死亡率最高的一個科別,且還在發展,但林芳郁喜歡挑戰,於是選擇心外做為專攻項目,當時在台大,由洪啟仁、朱樹勳等人領導的心臟外科,可算是國內最好的團隊,林芳郁認為:「我跟著他們學,大概也會成為第二、第三名,將來到外面去做,也可以獨當一面。」

在學習的過程,林芳郁不怕多做,就怕少學,他花在學習的時間,遠超過老師對他的要求。例如,在大四暑假那年,跟著心臟內科泰斗連文彬教授看診,「老師在看病時,我就在那邊聽,寒暑假我還在醫院裡跑來跑去,我對心臟檢查有一定的基礎,所以,在心臟內科方面的知識,比一般心臟外科的學生強一些。」

為求進步 遠赴法國取經

在專業領域,林芳郁在國內二尖瓣的修補方面稱得上是泰斗級的好手,也正因為喜歡接受挑戰的個性,使他擁有這項傲人的成績。

在台大跟隨洪啟仁學習期間,洪啟仁建議他跟隨全世界公認的二尖瓣修補名醫Carpentier學習,可是,想跟Carpentier學習的人實在太多,林芳郁寫了很多封信都沒有回音,但他仍然不放棄,直接遠赴法國,想辦法見到Carpentier,向他表明:「我千里迢迢從台灣來到法國,就是想跟你學習。」於是Carpentier讓他隔天去醫院跟其他醫師一起值班。

在醫院,手術常會拖延時間,由於當地醫師大部分有家室,而林芳郁是隻身一人,所以同事們多會請他留下來跟刀,當時林芳郁在心臟手術方面已有一些把握,所以偶爾也會與同事切磋該怎麼做,同事便把這些事報告Carpentier。

有一天,Carpentier跟林芳郁說:「我要開一個刀,你來告訴我要怎麼開。」林芳郁記得那是一個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便跟他說:「如果是我,我會這樣…」,Carpentier聽了點點頭,開完刀之後,Carpentier終於願意教林芳郁二尖瓣修補手術。那候,林芳郁已經在法國巴黎大學附設醫院認真表現了2、3個月,才得到大師的傾囊相授。

賦予台大急診生命力

談到行政職,林芳郁第一個大挑戰是改革急診室。當時他擔任心臟外科主任,醫學院院長謝博生、醫院院長戴東原要他接任急診部主任,林芳郁心裡有些猶豫,因為在心臟外科已奠定一定基礎,但當時急診部亂成一團,「就像垃圾堆一樣,病人不會特別感激那裡的醫生,我幹嘛要從天堂跳到地獄去?」於是他跟院長說:「我再考慮考慮。」

一個月後,林芳郁接到外科主任張金堅的電話,「林芳郁,我以主任的身分命令你去接。」儘管十分煩惱,他還是硬著頭皮面對這項挑戰。

林芳郁想既然接了,就要好好做,「急診應該要做什麼,就要做什麼,」林芳郁不希望在他任內的急診部還是又髒又亂,毫無章法,所以他推動不少新制,至今還讓同仁津津樂道。

擇善固執 力倡雙軌救護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林芳郁要求主治醫師站到第一線看診,以及施行雙軌救護。當時,救護車送來的病人都沒有任何急救措施,林芳郁認為,如果病人在救護車上什麼也沒做,那救護車的功能就只是運輸,那是不夠的,而且「這就是醫師的工作,醫師應當到第一線去。」

為了讓新制能順利上路,林芳郁向當時的台北市衛生局長涂醒哲申請經費,在開會的時候,全台北市的急診部主任通通反對,因為一旦台大實施績效良好,他們勢必要比照辦理,那樣會很辛苦,但是林芳郁很堅持,他向與會者解釋:「今天我不是在徵求你們的同意,你們贊成,我要做;你們反對,我也要做;只要是對的,我就要做。」

在局裡吵了一次,林芳郁沒有得到足夠的經費支持。於是,他又向衛生署申請補助,在衛生局裡爭鋒相對的情勢又在署裡重演,但是經費仍不夠。後來,林芳郁便親自去扶輪社演講,募捐經費來徵召EMT(緊急醫療救護人員),給EMT做制服,發展至今,全國各地都看得到EMT,而這項制度的始祖,就是林芳郁。

其實,當時不只是其他醫院不看好林芳郁的新制,連院內同仁都在觀望:「林主任幹真的?還是幹假的?」實施半年之後,就有幾位同仁詢問:「是不是不要做了?」林芳郁的回答是:「這個節骨眼大家都睜大眼看我們,一定要撐下去。」到現在,這個制度已非常上手,後來他更進一步訓練消防隊,讓消防隊也有能力做高級救護。談起這段往事,林芳郁緩緩地說:「這也是一件挑戰性的工作,當時沒有人敢這麼做。」

以身作則拒收紅包

在心臟外科領域,擔任醫師、教授的角色,林芳郁的話很權威,很少有人挑戰或懷疑;但在行政方面,扮演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角色,就不是這樣,處處有不同的聲音,要帶領一群菁英,讓他們接受主管的看法。林芳郁為了做好行政職,讀了不少管理方面的書籍;在副院長任內,也從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那裡學了好幾招,林芳郁認為自己不同於別人的是:「有些人只是嘴巴講,我是真的自己下去做。」

從接手急診部開始,林芳郁不僅推行新制,一邊還帶領同仁到美國、新加坡等地去發表文章,「把他們拉起來,」林芳郁說,「後來在災難醫學、緊急救護方面,都有愈來愈多人才投入,我向相關單位推薦這些人才,讓他們有發揮專長的舞台。」林芳郁在發掘人才主要看兩個面向:是不是在一般的知識和技術之外,還有更多的專長;有沒有足夠的熱誠,願意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時間。他強調:「輕鬆做、躺著幹,那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成功。」

接任院長之後,在交接典禮上,林芳郁提出「多衛教、少開藥」的願景,希望醫院同仁自我節制,共同努力來控制成本;而不要變成必須調整掛號費、病房費或推病人來增加收入。他向民眾承諾:台大醫院短期內不會漲價。

還有一件事,也是林芳郁要持續推行的,那就是斷絕紅包惡習。他不諱言早年確實耳聞外科醫師收紅包的事情,這也是林芳郁留在台大要做的事情之一,他認為:「沒辦法要求別人,至少可以從我自身做起,再影響到我的學生。」和台大一起成長超過30個年頭,林芳郁很有把握地說,「就算還沒到百分百,至少絕大多數的醫生不收紅包,將來收紅包應該只是極少數的特例了。」

待續的小鎮醫師夢

在公開場合,林芳郁暢談台大醫院的未來;私底下,今年54歲的他,原本規劃明年要「離開台大,不要當台大的醫師,」為何做此決定?他解釋說:「因為台大的教授有固定名額,如果沒有人離開,就沒有人可以升上去,我如果早一點離開,年輕人才可以上來,依照規定,65歲才一定要退,我不要到那時候才退,我到現在還是這樣想。」

離開台大後,林芳郁準備到台東那種醫師比較少的地方行醫,「當時有這個想法時,全民健保還沒施行,病人有錢就繳錢、沒錢的話就算了,我把這些年留下來的錢慢慢用。」另外,他還計劃每隔1、2週還要到蘭嶼幫衛生所看病…。

儘管這個規劃目前無法如願,他得肩負起台大醫院掌舵者的重擔,未來可能會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但「只要是對的,我就會堅持下去。」林芳郁篤定的眼神傳達了他會勇敢迎戰、全力以赴的決心。

另一種體驗

回顧與病友相處的點滴,林芳郁印象最深刻的是病房間的人生百態及某些醫學無法解釋的事。

曾有位來自孤兒院,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小朋友,年紀才6、7歲,因無人照顧,在開完刀,傷口還很痛的情況下,自己很努力地爬起來做復健,他心疼地說:「這個小孩和一般有父母親照顧的小孩很不一樣,一個小孩當父母不在身邊,也就學會自己生存,我看了蠻不忍心的,後來,我還會去孤兒院看這個小孩。」

還有一次開完刀,病人並沒有救起來,家屬卻很平靜地向林芳郁說,「謝謝!」他有點詫異地問:「結果並不好,你為什麼還跟我說謝謝?」經過家屬解釋,他才知道,原來病人曾算過命,知道逃不過這個劫數,但想搏搏看,因此很感謝他願意嘗試,開這個刀。林芳郁特別強調:「不是要用這個例子來鼓勵大家去算命,但是,也許真的存在一種我們還不知道的力量,當醫生的人不要太迷信,但也不要太鐵齒。」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林芳郁幫一位小姐開完刀後,她的弟弟幫她做腳底按摩,之前按摩會痛的地方,開刀後居然都不會感到痛,幫她按摩的弟弟說:「不會痛,你的病就好了!」而那位病人的心臟病,也是弟弟按摩腳時發現的,雖然方法不同,卻和林芳郁的診斷結果不謀而合。這些經歷時常提醒林芳郁,要保持謙遜,畢竟有些事醫學還是無法解釋。

家庭關係

說起林芳郁的家庭,可算是醫師家族,不但太太林靜芸是整型外科名醫,父親和岳父也都是開業醫,女兒林之昀正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如果還要把林氏家族的上上一代,以及堂兄弟表姐妹算進來,那就是一串粽子數不清了。

由於太太林靜芸成名很早,年輕的時候難免有人以「林靜芸的先生」來介紹林芳郁,林芳郁坦承,「有一段時間不適應。」可是,回過頭來想,林芳郁認為:「婚姻關係中,如果你賺比我多,或是你比較有名,就要發生衝突,那這個婚姻一定維持不下去。」

林芳郁覺得夫妻相處應該是:「她跟我在一起很有趣,彼此可以成長,在一起很快樂,所以她願意繼續和我維持婚姻;比起在那邊計較誰比較有名更有意義。」想通了這個道理後,林芳郁紮實地發展自己的專業,夫妻兩人也因為互相學習而關係更加緊密。

像管理方面,林芳郁涉獵較多,林靜芸會把診所碰到的問題拿來和林芳郁討論,他會建議她如何處理。生活上則是林靜芸影響林芳郁,因為林靜芸喜歡運動,受她感染,缺少運動習慣的林芳郁也開始有運動的觀念,如果有時間就游泳,如果沒辦法,就踩家裡那台林靜芸幫他準備的跑步機。

正因為對婚姻有獨到的見解,所以每當有人說到美貌的問題時,林芳郁自有一番解釋:「再漂亮的花,如果天天看,也不會覺得美;美是要有內涵,才是真正的美。」雖然林靜芸常說自己不美,可是,林芳郁總認為太太外表不錯,「更重要的是她有很多知識,讓我覺得很不錯,這是很重要的。」

夫妻之間隨著彼此的進步,感情也益加堅定,羨煞不少人,可是,親子關係就沒這麼緊密。林芳郁透露,兒子、女兒都有明顯的反抗期,讓林靜芸相當煩惱,自己就比較想得開,不論孩子的興趣是什麼,都給予尊重和支持,孩子想從事哪一行就由他們去,不必干預太多。像是女兒林之昀選擇當外科住院醫師,「還是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湯月碧打電話跟我們說的,」林芳郁調侃自己在家裡只具有象徵意義,孩子的事,他很少過問,他跟孩子說:「如果要回家,我們都在家裡。」

給年輕人的話

年輕人學東西不必一開始就想當時是有用的,還是沒用的,有些知識研究了3、5年後,也許會意外帶給你一個新的領域,林芳郁在做不整脈研究時領悟了這個道理。

在台大念書時,林芳郁的同學駱惠銘(現任輔仁大學教授)對不整脈很有興趣,當時兩人常在徐州街的動物實驗室裡,很無聊地數12345678、12345678,先刺激幾次、再把刺激突然縮短,看會不會產生不整脈,一數就是幾個小時,只因為駱惠銘喜歡做,林芳郁就很有耐心地陪著做。

有一天,駱惠銘跟林芳郁說:「我有一些病人,你要不要幫他們做手術?」可是,當時並沒有很多儀器可以做定位,不整脈的經驗就在這時派上用場,林芳郁表示:「我們用自己的方法定位,在做不整脈時發現能這樣做,就用很簡單的儀器做wpw手術。」手術成功之後,林芳郁把這項經驗發表在媒體上,許多專家不信這樣做可以成功,但經過一番論戰後,林芳郁和當時論戰最激烈的教授反而成為好友。

林芳郁現在常用這個例子提醒年輕人:「不要太現實,在學一樣東西的時候,不必預先評估日後是否用得到。」正因為當時有人傻傻地開始做,才使得國內相關的研究在國際上相當有名。

其次,要全心投入,林芳郁常提醒心臟外科的學生:「要做好心臟外科,就是當病人需要你,或是其他心臟科醫生需要你的時候,你隨時要在場」

再者,就是不要看輕任何一個手術。有一次,林芳郁的同事到美國拜訪全世界有名的心臟外科教授Kirklin,但是Kirklin卻說:「對不起,我等一下要做一個手術,沒辦法接待你!」

Kirklin教授已是全球知名的大師,即將要開的手術也非特別困難的案例,但是他還是一如往常地戒慎恐懼,林芳郁表示,這給年輕人一個啟示,不要看輕任何一個手術,所有的手術都要很小心,這關係到一個人的生命。

編按:本篇報導為《大家健康雜誌》2004年9月專訪內容。林芳郁醫師現為亞東紀念醫院院長及台大醫學院外科兼任教授。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