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被性侵,不過,在教孩子保護自己前,得先讓孩子懂「性」。否則對「性」都還不懂,對於「性侵」的理解可能很有限,由爸媽自己來講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是要怎麼說,才能讓孩子聽得懂呢? 年輕女作家自殺的新聞事件,讓誘姦、師生戀,以及性侵害、性騷擾、性教育、情感教育等議題再度受到社會關注,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書中提到:「思琪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很多讀者覺得房思琪的媽媽不該這樣回答,但沒有人天生會當媽媽,媽媽也許是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只好隨便搪塞。不少父母已意識家庭性教育的重要,但該如何教?也是家長需要學習的功課,若爸媽在性教育中遇到卡關的尷尬狀況,又該如何因應?
狀況題解析
Q國小女兒問媽媽:「爸爸把陰莖放到你的陰道是什麼感覺?會不會不舒服?」要怎麼回答?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笑說:「我兒子五年級時也問過:陰莖進入陰道的感覺是什麼?」我老公叫他把食指放進嘴巴體驗說:「不可以吸,就是這個感受」。
若是教女生呢?廖清碧表示,可以直接帶入身體自主權的觀念,要讓女生先知道,若一個男生未經過她同意,強迫把陰莖放入陰道,女生會感覺很痛;若經過同意,兩人會有前戲,陰道會分泌液體,讓陰莖順利進入,女生就會有舒服感覺。
廖清碧強調,生理性問題要直接回答,不要閃避,別告訴孩子:「你長大就知道了」,否則孩子會很好奇、一直想知道。
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則要用小孩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滿足他的好奇心,簡單回答事實就好。廖清碧舉例,兒子國小一、二年級時曾問過她:「我從那裡來?」她回答:「你從媽媽肚子來。爸爸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結合後,放在媽媽肚子內叫『子宮』的小房子,胎兒長大後會敲門,媽媽肚子會痛,小嬰兒就會出來了。」
Q若電視播著性侵新聞,當國小的子女問:「為什麼狼師要強暴學生」?家長該怎麼回答?
廖清碧表示,「強暴,就是你不願意,他還是搶了你的身體,把你壓制,滿足他的性慾望。」若女兒問:「為什麼男生要這樣做?」廖清碧認為可以這麼回應:「男生性器官裝有精子,當精子累積過多,就會想找地方發洩精力,多數男生會選擇運動、自慰,將精力發洩,但有些男生會強迫女生發生性行為,就變成性侵。」
此時也可以教孩子重要的觀念:並非只有陌生人才會性侵,熟人也有可能,所以要懂得自我保護。
「兒子、女兒都要教」,若是兒子,可藉機教他如何紓發精力和性衝動,也要明確告訴他,若女生不同意發生性行為,卻執意做,就是性侵,是沒有修養且是犯罪的事;若是女兒,則可教她認識性別生理差異、身形體力差距,學習保護自己。
Q假如小四已發育的女兒對爸媽說,XX男生好變態,偷摸同學胸部,或在舞蹈表演前偷看女生換衣服,爸媽該怎麼跟老師反映?若反映後,老師打圓場說「孩子只是在玩」,日後對方再犯,家長要怎麼辦?
建議父母可先問女兒「當時在那裡?」、「看到什麼?」也可以試著帶女兒猜「男生為何這樣做?」若男生行為讓她不舒服,她自己當下可以做些什麼?怎麼把感受告訴對方,是否能直接對男生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請你停止這樣的行為。」
廖清碧認為,教孩子練習面對狀況、回應事情,學習爭取自己的權利才最重要,而非事事都由大人先出面。如果女兒反映後,男方還是再犯,父母就可更積極處理,例如可以把男生叫來,在女兒面前對男生說:「我知道你好奇,但這樣做,女生不喜歡,希望你停止。」
這也可以視為是一種讓男女生互相理解的機會,父母也可適時向學校反應:男生對異性產生好奇了,是否能針對該事件,展開一場全體的機會性教育?
Q假如國小老師上課開黃腔,或常藉故摸學生的手腳,孩子除了離老師遠一點,還有什麼方法能保護自己?這行為要讓校方知道嗎?會不會反而讓小孩被貼標籤?假如是導師,可以要求換班嗎?
廖清碧認為,若老師開黃腔一定要告訴父母,「因為師長是權威,孩子處理不了」。有些父母會選擇幫孩子換學校,但有些孩子會覺得:「不是我的錯,為什麼我要犧牲?」
也有專家認為若怕子女被貼標籤、找麻煩,家長可先詢問班上其他孩子是否也有同樣遭遇,可匿名寫信給校長和教育局,希望慎重介入處理。
不想孩子成為房思琪,父母該懂的事
▲ 父母要常聆聽孩子說話,建立信任的親子關係,孩子遇到問題才願意向爸媽分享、求助。
▲ 常提問、演練一些情境,讓孩子思考若面對某些狀況,該如何處理。
▲ 從小建立孩子「身體自主權」的觀念,以身作則,不任意打罵孩子,尊重這個界限,也不要讓親戚長輩未經孩子同意,就親吻、摸孩子的頭髮、身體。
▲ 幫小孩洗澡時,就可教孩子私處、胸部自己清洗,不能隨便讓人碰,也讓孩子明白,不僅僅是泳衣包起來的部分,身體的任何地方,未經自己允許,別人都不該碰。
▲ 家長不要教孩子聽話、順從大人,應該要教出自信、懂思考的孩子,當有人逾越身體自主權的界限時,就能勇敢說不。
(表格諮詢/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