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導入儀是「離子導入儀」及「超音波導入儀」,這類儀器長得像蓮蓬頭握把,上面有一片金屬探頭與肌膚接觸。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離子導入儀通常有導入和導出兩種功效,簡單來說,是利用電荷同性相斥的原理(負負、正正相排斥),將保養品成分送進肌膚(導入),或是將表皮的老廢角質、髒污帶出來(導出)。
既然離子導入儀是利用電荷來導入、導出,必須用標有「離子化」的保養品,也就是保養品成分要帶有正電或負電,才能將保養品裡帶有電荷的有效成分推入皮膚來促進吸收。一般來說,乳液或霜狀的劑型較不帶電,所以使用離子型導入儀無法協助乳液或乳霜吸收,建議使用「液狀的保養品」,較能產生效果。
離子型導入儀通常會標榜能加速左旋C產品吸收,不過這類型保養品本來就不難吸收,若只是為了增進皮膚吸收左旋C產品,建議可再想一下是否有必要花這筆錢。
值得注意的是,做完離子導入後,皮膚會有緊繃的感覺,因此較適合油性膚質的人使用。趙昭明醫師也提醒,離子導入因可導電,不建議有心臟疾病、裝心律調節器、二尖瓣脫垂的患者使用,以免增加心律不整的風險。
超音波導入儀,又稱為超聲導入儀。利用高速震動,讓肌膚產生熱能,毛孔擴張後,保養品就更好吸收。有點類似以機器取代雙手,幫全臉做高速按摩,加速成分吸收。
和離子型導入儀不同,超音波導入儀使用的保養品質地更多。由於這類型的導入儀必須將保養成分放在探頭上,且多半採成分相對較穩定的凝膠、乳液、乳霜的劑型,而非水溶性劑型,因此較適合中、乾性肌膚。
趙昭明醫師提到,有些機型會搭配溫熱效果,進一步促進肌膚血液循環、幫助保養品吸收。但要注意,很多導入儀都需要在接觸面放一塊化妝棉,如果化妝棉質地太粗糙,加上高速摩擦,就容易造成角質損傷。
此外,質地較厚重的乳液、乳霜類產品,超音波導入只能幫助推勻、讓養分更容易進入,但沒辦法讓保養品完全「消失」在皮膚表面,也就是使用完導入儀後,可能還是會有保養品未被完全吸收的感覺,有些人會覺得悶悶的,這不代表導入儀壞了,而是屬於正常現象。如果因為心急、不了解,一直摩擦導入儀直到肌膚上的乳液、乳霜消失,反而會讓保養品因為高速震盪而變質,且過度震盪,對皮膚也會造成傷害。
使用超音波導入儀時,也要格外留意酸性保養品的含量比例,例如:含有果酸、杏仁酸、水楊酸等成分的保養品。若酸性比例過高,經肌膚吸收,可能會造成傷害。建議使用前最好先詢問皮膚科醫師正確的保養品酸性成分比例,並注意是否適合自己的膚質。
通常是利用紅外線或遠紅外線波,在肌膚表面照射,待肌膚溫度增高後,局部血液循環就會增加、毛孔張大,有利於保養品吸收。和上述兩種導入儀相比,較為安全、方便。
趙昭明醫師說明,熱能導入的原理就跟先熱敷再保養一樣,如果希望利用熱效應增加吸收,在塗抹保養品前,先用熱毛巾敷一下臉,或是將雙手摩擦生熱後,輕輕按壓臉部,效果是差不多的。
不管是哪一種型式的導入儀,都得從下巴開始,由下往上、由內往外,並採畫圓的方式進行。趙昭明醫師提醒,使用導入儀時,要保持不斷移動,不可讓導入儀在某個部位停留太久;時間也最好不要超過10~15分鐘,以免對肌膚造成負擔。
趙昭明醫師曾遇過一名女性患者,因為誤以為導入儀使用愈久,愈能幫助保養品吸收,因此每次會花半小時導入,沒想到後來竟因此過度刺激皮膚,出現紅疹、過敏等反應。
建議導入時,選擇低敏感、無添加香料、色素或防腐劑的保養品,原則上,敏感性肌膚最好選擇較弱的能量,並且使用較溫和的保養品,減低刺激性。
「導入儀是否真的有效?」趙昭明醫師樂觀的表示,正確使用應該能幫助保養品吸收,只是要讓保養品方便吸收,其實還有很多方法,例如:塗抹完保養品後,按摩個2~3分鐘,或是將雙手摩擦生熱後,輕壓在臉上,都可以達成類似功效,並不一定要花錢購買。
對於已經下定決心要購買的民眾來說,市面上導入儀產品琳瑯滿目,有的只要幾百塊,有的卻要六七千,價差如此大,到底該怎麼選擇?
趙昭明醫師建議,可挑選有標檢局核可認證的產品,畢竟導入儀要能發揮作用,得視其規格和可以導入多少能量來決定,而這些是肉眼很難分辨的。經濟部標檢局會針對產品上標榜的規格和效果進行把關,以免廠商誇大不實。另外,有些廠商在金屬探頭的部分,用的可能不是不鏽鋼或鈦合金材質,容易氧化、生鏽、不耐用,如果是電鍍上去的,對皮膚也不好。總之,千萬別貪小便宜,誤以為撿到便宜,卻花了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