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6年全球首隻複製綿羊「桃莉」(Dolly)誕生後,各界就在引領期盼複製技術能夠用於器官移植,當時甚至有人大膽預言:「複製人不是夢!」但如今桃莉誕生已滿21周年,複製研究仍未出現當初所期盼的成果,到底「複製人」的技術,面臨了哪些問題?
曾在1984年領先世界各國,首度複製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的國衛院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邱英明博士提到,從1962年英國科學家約翰戈登(John Gurdon)利用小腸上皮細胞,成功複製出青蛙後,至今已有超過20種動物被成功複製。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1997年的桃莉羊,這是全球第一個複製成功的哺乳類動物,在當時被譽為科學創舉,震驚全球,卻也掀起許多科學與道德爭議。
為此,聯合國教科文大會在桃莉羊誕生的同年,通過了禁止複製人實驗的世界宣言。隔年,聯合國大會也通過了有關決議,禁止將任何人工改變的受精卵植入人體內,且受精卵於體外培育的時間不可超過兩周,這就是為何複製人一直沒有出現的原因。
「若單純以現在的複製技術來說,要複製一個一模一樣的人是做得到的;而且這個技術並不難。」邱英明博士解釋,之所以一直沒有國家成功複製人,主要是在複製的程序上出現了三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利用細胞核移植技術來複製動物的構想,最初是由Hans Spemann在1938年提出,指的是從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中取出細胞核,將其移植到一個卵子中,這也是現在複製動物的基本途徑;但轉移到複製人身上,首先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卵子的來源」,卵子從何而來?當然,這牽動到的就是道德倫理上的問題了!
倘若科學家成功將一個人的細胞複製到卵子內,那未來這個複製人成功誕生後,到底該算誰的小孩?是卵子提供者的小孩?還是基因提供者、也就是原型人的小孩?
邱英明博士補充,目前已經有不少動物實驗發現,若卵子提供者的粒線體內有蛋白質異常等基因缺陷,即便在複製的過程已取出卵細胞的細胞核、並注入原型體的細胞使其融合,未來產下的複製體仍會有卵細胞的粒線體缺陷。
2. 缺乏可以成功發育受精卵的子宮(代理孕母)
當複製的細胞核成功和取得的卵細胞融合發展成受精卵後,再來就需要一個能夠孕育胚胎的子宮!然而,依照目前的生醫技術,仍無法製造出能讓受精卵成功發育的「人造子宮」。
儘管今年四月,美國醫師在國際期刊上刊登「人造子宮成功讓早產羔羊存活下來」的研究成果,吸引國內外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但這種裝滿透明液體的容器,雖可以幫助早產兒在子宮外存活,卻不見得能提供受精卵發育成型的條件和環境,且能否應用在人體身上,也還是個未知數。
更別提許多發展中或已開發國家,包括台灣、瑞士、德國、義大利、法國、泰國、尼泊爾等國,目前也都禁止代理孕母,讓「缺乏子宮」成為複製人陷入難產的主因。
聯合國明令禁止各國將任何人工改變的受精卵植入人體內,且受精卵於體外培育的時間不可超過兩周,即使是研究用途也不行。或許有人會好奇,試管嬰兒不就是把人工改變的受精卵植入人體內嗎?為何人工生殖就合法、複製人就違法呢?
「人工生殖」的定義分成兩種,一種是「人工受孕」,也就是將精蟲放到母體裡,讓同性戀或沒有對象的女性可以不必透過性交,也能順利懷孕;另一種則是「試管嬰兒」,是將卵子取出後,以人工方式受精,再將受精後的胚胎放回子宮。雖然感覺上試管嬰兒和複製人的製程有些雷同,但試管嬰兒的基因並未經過人工改變。
邱英明博士解釋,人的體內有23對染色體,是從媽媽的卵子和爸爸的精子中分別取得23條染色體而來,所以小孩生下來,有可能遺傳媽媽,也可能遺傳爸爸。但複製人卻是將一個要複製的原型人,取出他的卵子或精子後(有可能是女生、有可能是男生),重新植入一個空的卵子細胞中,也就是說,這個成功發育的胚胎,體內的46條染色體都是和原型人一模一樣的,而要做到百分之百複製,就得經過「人工改變」,這也是為何人工生殖合法,但複製人卻無法被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