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兩性關係 情人相處 如何走出失戀風暴,平靜的轉身?

如何走出失戀風暴,平靜的轉身?

出處/ 2018年5月號/第37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8685
收藏 瀏覽數 : 8685
如何走出失戀風暴,平靜的轉身?

「我對你不夠好嗎?為什麼要分手?」很多人在被分手時,會忍不住逼問對方分手的理由,其實他的解釋並不重要,只是不想這段關係就此結束。當一段關係走到盡頭,該怎麼平靜又有尊嚴的畫下句點……


近年來校園情殺、恐怖情人事件越發頻繁,但在專家眼中,這只是情緒教育失敗的冰山一角。在這個外在大環境條件差、內在家庭教育又失靈的雙重夾擊之下,大家的心理健康簡直岌岌可危,然而,亡羊補牢總比毫無對策來得好。專家說:「有方法能好好分手,避免兩敗俱傷。」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想要和平分手,我們到底少做了什麼?
 

不知道對方為何要分手
代表不夠了解彼此

「早上出門時他親了我,下午就傳簡訊分手。追問原因,他竟回答:『就是不愛了!』我送早餐給他,他不理,於是我氣得傳Line罵他,沒想到他竟然為了躲我而搬家,還說我是『恐怖情人』!他這樣對我,對嗎?」小雯被前男友「片面宣告」分手至今已兩年多,現在談起來怒氣已減了一半,但仍覺得莫名其妙。

這兩年多她不斷尋找原因、自我檢討、求神問卜,始終無法得到前男友的善意回應;最後她看到前男友的FB,懷疑他另結新歡,於是標註前男友的姓名,並加上謾罵的話,想鬧得「她」的關注,他才終於承認「最近剛交」了新女友。終於,小雯知道感情無法挽回,之後不再關注前男友的動態。

颱風、暴風雪來臨前會有氣象預報,但「分手」在事前卻不一定有跡可循,這種晴天霹靂的壓力事件一旦發生,會瞬間劃破平靜的生活,讓人彷彿從天堂跌到地獄,該怎麼安然度過情緒風暴、自信轉身呢? 

「兩性相處是要學習的,『真愛』不是『找』來的,是在相處之中經營得來的。如果被提分手後,還要追問才能知道理由,表示在交往的過程,了解對方的程度不夠。」世新大學愛情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詹昭能解釋,被分手的一方覺得「很突然」,就是因為雙方認知差異太大,被分手的一方眼中的對方,很可能只是「自以為」的他,離真實的他可能很遙遠;也就是說,雙方對這段感情的認知早已不同,對方醞釀分手可能已有一段時間。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出在交往時,對於彼此的了解不夠,或許,深刻了解對方後,自己不一定覺得對方有那麼好。

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的是,「個性」就像一張底牌,是愛情會不會幸福的終極答案,而外表、經濟能力等外在因素都是次要的。詹昭能主任強調,「『適配程度』最終會克服外在環境因素,成為幸福與否的關鍵;若此人適合你,終究會是你的;若兩人不合適,一味強求,最後還是不幸福。」延伸閱讀:舊愛還是最美VS好馬不吃回頭草,我適合和舊情人復合嗎?​
 

談戀愛不能只靠「感覺」
還要培養「能力」

多數人遇到「被分手」,會陷溺在「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的壞情緒中,有這種被剝奪感是正常的,但從長遠來看,分手不一定是壞事,如果雙方真的走不下去,未來還有機會遇到更適合的對象,所以不必執著於一時「失落」的感受。

原本對等的關係突然被撕裂了,被分手的一方就像從斷裂的橋上跌到河谷,勢必會有被貶低、羞辱等感覺,若對方又劈腿,還可能進一步對人性失去信任。可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這些,此時要做的就是看清楚真相,然後繼續朝幸福的方向前進。

在分手的當下追問對方原因,不容易得到真實的答案,往往需要時間去整理、調適、思考之後,才能發現分手的深層原因。

在世新大學開設愛情通識課程已經15年的詹昭能主任認為,愛情是需要學習的,人際相處的技巧並非與生俱來。課堂上他教導戀愛雙方相處的知識、溝通技巧,還有練習處理情緒、衝突管理與面對分手的過程。他提到,「談戀愛不能只靠『感覺』,還要培養『能力』,當你使用這些能力去戀愛之後,即使發現彼此不合而分手,也會更清楚怎樣特質的人更適合自己。」。

他建議被失戀挫折感包圍的人,可以用長遠的角度來想:「與其花了更多年之後才發現問題,不如現在就讓他走。」另外,若真的很想知道分手的原因,建議過一陣子,等對方情緒較平靜,而自己也調適好了,再去詢問對方。延伸閱讀:失戀聽錯歌,愈聽愈傷心!專家教你挑對療傷情歌

處理負面情緒
重建自信的技巧

臺灣師範大學學輔中心專任心理師魏珮文分析,接受失戀的過程通常會歷經以下幾個階段,包括「否認→憤怒→放低姿態試圖挽回→(挽回失敗後)自暴自棄、產生憂鬱情緒→轉移目標、接受事實」,而接受事實之後,還必須歷經一段內在的整理、調適期,才能完整地離開這段戀情,重建自我。

魏珮文心理師說,挫折中要思考的點很多,例如:「自己是否犯了什麼錯誤」、「雙方個性上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點有哪些」、「以往的感情是否有重複的模式」,譬如有些人總是被劈腿,或總是找到同一類的人等;模式之所以會重複,常與原生家庭有關。

在回顧完這些基本資料後,接著就要思考:「該如何破除這類魔咒」、「自己人格上美好的特質有哪些」、「什麼樣的人更適合我」等。這樣的心情整理術可以療癒受傷的心情,讓自己更了解優缺點,讓自身美好的特質得到更好的發揮。(延伸閱讀:那些《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教我們的愛情課題

至於怎樣的情人才是「對」的人?詹昭能主任教學生要持續問「怎樣能幸福」。這個「幸福」是談戀愛的目標,雖然每個人、每個階段對於幸福的定義不同,但要不斷地問自己,跟對方在一起能否共築心中「幸福的願景」。持續循著目標前進,才可能達成目標,要採取明確、理性的作法,而非只憑感覺、盲目戀愛。
 

陪伴者要有心理準備
不批評、不給建議

失戀後,傷心的情緒在所難免,魏珮文心理師指出「親友的陪伴很重要」,面對可能長達幾個月、內容不斷重複的抱怨與負面情緒,陪伴者要有心理準備,此時需要大量的耐心,並謹守「不批評、不給建議」的原則;更不要說出適得其反的話,像是「你不要再罵他了!其實他蠻委屈的,早就跟你說過他不好,你看現在不就……」。也不要用激將法,像是「趕快走出來啦!男子漢大丈夫,區區失戀有什麼好難過的!」延伸閱讀:當好友被劈腿而傷心欲絕,這樣安慰不NG!​

但要忍住不說這些,陪伴者就先要做好心理準備,除了耐心,自己也不要被負面情緒感染。如果失戀者到了無法自理生活、無法正常上班上課、自殘、傷人的程度,一定要通報專業輔導單位來協助。
 

與其盲目忍耐
不如學會轉念、磨合

近年校園恐怖情人的情殺事件越發頻繁,是否影響了年輕學子的愛情觀?在師大學輔中心擔任心理師的魏珮文指出,現在的大學生對愛情仍有渴望,但有許多負面因素讓他們在踏出追求的那一步時,增添了很多遲疑。負面因素包括「經濟環境不佳」、「離婚率高」、「原生家庭父母婚姻不幸福或離異」等,在學業成績較佳的國立大學中,還多了一個「人際相處技巧不佳」的因素。

詹昭能主任2017年針對全臺灣大學生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未來願意當全職父母的比例,男性已超過女性,他認為這是臺灣「婦權運動」及「性別平等」教育成功的結果,但是「性別平等教育」並不等於「情感教育」。

他解釋,「性別平等教育」主張的是權利、義務上的對等,特別強調獨立自主,比較偏向「個人主義」;但「兩性情感教育」著重於「情」,而不只是「理」,尤其強調兩人,甚至雙方家庭需協調、磨合,傾向於「集體主義」。

兩者最大的差異是,愛情、婚姻的相處中,雙方難免有強有弱,有時需要藉著「犧牲」、「轉念」等技巧來成全這段關係。若過度強調平等而缺乏彼此調適、磨合的技巧,對於兩人相處未必有幫助,有時候反而有礙。

前述的「犧牲」、「轉念」指的並不是盲目地忍耐,而是先了解對方的個性之後,磨合出相處之道。像是喋喋不休的老太太與沉默的老先生,婚姻卻可以維持數十年,老先生可能是這樣轉念:「我保持心情平靜是為了我自己,不是為了妳。」這樣就已經處理了情緒,不是一味忍耐;倘若沒有處理情緒而只是壓抑,未來情緒還是可能爆發,這就是需要學習的情緒調適過程!

兩位專家都提醒,校園情殺其實只是臺灣情感教育貧乏,長期累積之後的爆發點之一,問題不僅是出在「戀愛EQ差」,而是從小就缺乏良好情緒教育的結果。詹昭能主任說:「像今年3月嫂嫂殺小姑的案子,也只是情緒的爆點不同而已。如果情感教育的基礎沒有打好,等到情緒爆炸時,有的人是發洩在情人身上,有些人對親人下手,有人則對社會大眾下手……,這些案件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爆發在各人最脆弱的點;其實根源都一樣,是情感教育沒建立。」

不過,越來越多大學著手亡羊補牢,魏珮文心理師說,師範大學首創「專責導師制度」,由社工師、心理師或教官、校友擔任各系的專責導師,後來有幾間大學跟進。有別於各班導師,「專責導師」關心的是學生的生活、情緒,透過定期訪談,掌握特別需要關懷的個案。她提醒大家,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與專業人士多談、多溝通,其實有時候換個角度看世界,樣貌就完全不同了!

►延伸閱讀縮短失戀憂鬱期,重拾人生動力這樣做​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