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罹患這些病,小心憂鬱症來敲門

罹患這些病,小心憂鬱症來敲門

出處/ 2018年10月號/第37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226
收藏 瀏覽數 : 6226
罹患這些病,小心憂鬱症來敲門
癌症病人出現憂鬱症或憂鬱情緒的比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其中又以胰臟癌、口咽癌、乳癌,名列前3大高危險群。有些患者會病急亂投醫,尋找另類療法或重複檢查,但醫師提醒,這樣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增加憂鬱情緒……
 

「久病厭世」令人擔憂,但事實上根據資料統計,癌症患者在確診後兩年內自殺的比例是最高的!有研究指出,癌友罹患憂鬱症的比例近1/5,自殺率比一般人高出2.5倍,而且不只如此,就連罹患心肌梗塞與中風等疾病的風險,都在短時間內變得很高。到底憂鬱症是如何伴隨疾病而來?罹患哪些疾病容易併發憂鬱症呢?

 
乳癌患者憂鬱比例達6成
且年紀愈大愈容易罹憂鬱症

萬芳醫院精神經科主治醫師潘建志表示,在他的看診經驗中,乳癌患者併發憂鬱症的比例高達60%,失智症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率則為30~40%,且年長者較年輕人易罹患憂鬱症,也就是隨著年紀增長,得到憂鬱症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有一部分原因來自健康上的問題,年紀大了,毛病自然較多,身心因素都會影響併發憂鬱症的機會。

和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帛賢提到,常見併發憂鬱症的族群有癌症、心血管疾病者(心肌梗塞、中風等)、洗腎患者、愛滋病友等。實證資料顯示,癌症併發憂鬱症的比例約16.3~16.5%,心血管疾病患者則約20%,洗腎病患有22.8%的比率,愛滋病友更是高達5成的比例患有憂鬱症。

 

綜合潘建志醫師與林帛賢醫師的經驗與描述,憂鬱症的併發原因可分為三種層面:

1. 主觀心理壓力(心理)

即面對生離死別、家庭負擔而產生的的心理壓力,也包含疾病本身產生的疼痛,或治療過程中伴隨的痛苦所產生的精神上的折磨,例如:癌症在化療過程中的苦痛,易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而併發憂鬱,幾乎所有癌症與重大疾病(心肌梗塞、中風等)皆有此種壓力。

 
2. 疾病影響大腦功能(生理)

因身體某部位功能受損,使得腦部機能不平衡,此情況常先發現憂鬱傾向,才確診該疾病,且易有被害妄想、聽幻覺等症狀出現,如老年失智、甲狀腺功能低下、腦癌、胰臟癌等。其中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因甲狀腺素分泌不足,容易有嗜睡、食慾不振、情緒不穩等症狀,嚴重者可能併發憂鬱症。

 
3. 藥物影響

療程中所服用的藥物,像是化療藥物本身或是抗荷爾蒙用藥,如Tamoxifen,都可能使腦部、荷爾蒙、體內化學物質、免疫功能產生改變,另外,某些療程可能會使婦女的女性荷爾蒙變少而提早停經,出現憂鬱情形。

造成憂鬱症的生理機制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另一種則是大腦功能變差導致。潘建志醫師進一步說明,影響憂鬱症最深的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分別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這些傳導物質可能因疾病、藥物、毒品而改變分泌量,進而誘發憂鬱情形。例如:吸食毒品會大量分泌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對神經造成傷害,導致之後人體不能再自行分泌,將來很可能產生精神疾病。

至於大腦功能變差引起憂鬱症的機轉,與「生理原因」導致憂鬱症有異曲同工之妙,多由內科相關疾病所引起。像是腎臟病中的尿毒症,會導致患者代謝廢物的能力下降;若罹患心肺功能疾病,則會使血液中氧氣攜帶量不足;若罹患肝硬化、肝炎、肝癌,易使排毒與代謝能力大減,皆可能影響腦部功能,進而產生憂鬱情緒。

 
癌症病人覺得累是正常的?
別讓「癌疲憊」影響治療成效

許多癌症病友會將治療期間感到「疲憊」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有患者因癌疲憊心力交瘁而放棄治療。事實上,癌症病人覺得累或疲憊,是可以改善的。根據統計,臺灣有7成癌友都患有癌疲憊,「癌疲憊」為「癌因性疲憊症」的簡稱,指的是癌症本身或治療造成的疲憊感,為身體、情感與認知在主觀意識上出現持續性疲累的痛苦感受,且此疲憊與近期的活動量不成正比。

無論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都可能出現癌疲憊,主因是癌症治療會誘使巨噬細胞製造免疫發炎物質,加上內分泌系統受影響,促使大腦分泌特殊神經傳導物質,以及惡性腫瘤本身造成的身體影響等,都會讓人產生疲憊感,患者往往精神不濟、體力不足,不管休息多久,情況都沒有改善,有時連走路、炒菜這種小事情都做不好,甚至還有癌友形容每次治療結束,都會有一陣子累到連吃飯都會睡著,一天睡20小時還睡不飽。

過去治療癌疲憊,多以類固醇、興奮劑為主,但這類藥物不僅存在副作用疑慮,也較容易成癮,而黃耆多醣注射劑則提供另一種選項。根據臺灣本土研究顯示,在接受黃耆多醣注射劑治療的患者中,癌因性疲憊症改善比例高達7成左右。另外,目前最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是運動。

憂鬱症的出現會讓癌友更感覺疲憊,但治療好憂鬱症不代表癌疲憊會完全解決,畢竟兩者雖可能相互影響,卻是不同的病症。癌因性疲憊與憂鬱症都可能使病人身心俱疲,缺乏動機繼續做醫師建議的抗癌治療,這不利於改善病情。
 

找回失去的生活重心
有助癌友遠離憂鬱困擾

癌友感到憂鬱最明顯的原因就是「失落」(Loss)。林帛賢醫師收治的病人中,有一位經營卡拉OK及熱炒店的老闆娘,之前常被丈夫家暴而離婚,後來獨自在鄉下經營事業,與客人有唱有笑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沒想到卻被診斷出患有卵巢癌,想到前半生這麼辛苦,晚年又罹癌就很難過。為了治療,她打算讓熱炒店暫時歇業。每當客人問起她何時會再開業,老闆娘臉上藏不住滿滿的失落。

此外,口腔癌患者過去常把「香檳酒」(香菸、檳榔、酒)當成快樂泉源,除了罹癌後必須戒掉菸、檳榔、酒,手術治療也很容易造成破相,出門還得小心翼翼地戴口罩遮掩,不免憂鬱找上門。而胃癌、食道癌患者,連「吃」這個最原始的生活享受都被剝奪,許多病人甚至要用鼻胃管餵食,失去了基本尊嚴,憂鬱也容易趁虛而入。

不過,也有人罹癌後雖然失落,但重拾生活重心後,生活依然精采。這是一位具威嚴的社區長官,罹癌後不知道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頻繁出現憂鬱情緒。此時,兒女開始盡孝道,常帶全家人出去吃喝玩樂,讓他享受天倫之樂,家人的支持成了阻擋憂鬱症的助力。由此可知,儘管病症讓我們失去了某些東西,但只要找到生命中重要且有意義的人事物,就可以有效防止憂鬱侵襲。

林帛賢醫師強調,癌症病友感到憂鬱、焦慮是很正常的,代表他們想要把癌症處理好、想將飲食控制住,但過度負面的態度像是「控制不了」、「再也沒希望」、「想逃避」等想法,可能會將憂鬱情緒惡化成憂鬱症,影響患者治療動力。假如憂鬱、焦慮的情緒已讓自己喪失治療的動力,建議盡快向醫師求助。

 
病急亂投醫、重複檢查
反而會增加癌友憂鬱情緒

潘建志醫師提醒民眾,不論罹患何種疾病都要正向思考,切勿過度焦慮,有些患者會病急亂投醫地尋找另類療法或重複檢查,反而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另外,有些病患不願意看精神科,如恐慌症病友,常跑到心臟科、急診處就診,不但無法對症下藥,還會延緩就醫時間。呼籲民眾要有正確的心理衛生知識,一旦發現症狀最好盡早就醫,以免耽誤病情,造成更大的傷害。

生「病」應該找專業的醫療團隊去治療病情,但最終還是得回到規律的生活,而生「活」要自己掌握,若有苦要勇於說出,讓朋友與家人一同分擔,也會讓自己好過一點。目光不應該只放在眼前的病,而是其他更正向與美好的事物上。好好活著,不僅是對愛你的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方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