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AI(人工智慧)即將廣泛應用,產業的更迭勢必更加快速,有專家預測,將有一半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假若如此,職場的需求多變難測,而教育與學習的環境又會出現什麼變化?我們該怎麼學習?又該如何教育下一代?
「引發學習動機」才是教育的本質,曾經是高中歷史老師的臺灣吧營運長蕭宇辰以自己的教學經驗分析:「以前的人說『給他魚竿,不如教他釣魚。』但現在,你甚至不能確定魚竿是不是有用的;所以,『引發學習動機』才是教育應該做的!」
網路影音動畫
引起孩子學習的樂趣
臺灣吧在2014年11月設立,成立的契機是四位創辦人在9月份,玩票性質地推出第一支「動畫臺灣史」影片,這支花了他們半年空閒時間做的動畫,出乎意料地在三天內就突破10多萬人次的點閱數,這個驚喜鼓舞了他們,於是旋即決定打鐵趁熱、成立公司,開啟他們的夢想之門。
營運長蕭宇辰在2014年時還是高中歷史老師,當時想對枯燥的傳統教材做出改變,於是找到不同背景的夥伴一起製作「動畫臺灣史」;沒想到玩票性質的初試啼聲之作,在網路上卻引發很大的迴響,也意外發現這塊市場的需求。
以往給人「古板、無趣」等刻板印象的歷史題材,可以在網路上廣受歡迎,顯示只要表達方式夠貼近網路世代、觀點夠獨特,即便是有些深度、難度的內容,也可能成為吸睛的焦點。動畫裡有趣的口條及觀史角度,讓人耳目一新,現在有些學校老師也用此作為歷史課的輔助教材。
蕭宇辰說:「希望觀眾看我們的影片,開心地笑出來,也能學到東西,繼而引發對『知識』的興趣。」對臺灣吧來說,從比較輕鬆、娛樂的角度來看待知識,讓學習不只在教室裡進行,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分享,這是臺灣吧想營造的氛圍。就像有些藝文沙龍、時尚沙龍,是在一個輕鬆的空間裡,與同好交流,這種悠閒又有些叛逆意味的空間氛圍,是公司命名為臺灣「吧」的原因,也就是一方「知識沙龍」的園地。
不過,蕭宇辰說,臺灣吧最終想解決的並不是歷史學習問題,而是「教育」問題。在未來,希望在影片的種類、數量累積到一定的規模後,可以成為一個人們「探索興趣」的管道。在內容上,各領域的知識經過臺灣吧的整理、包裝、重新呈現後,期望能引發觀眾對知識產生更深、更廣的興趣。所以,長遠來看,臺灣吧的著眼點是放在「教育」,而不只是把資料性的內容娛樂化而已。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偏向填鴨式,把所有人都當成產品來製造,經過類似工廠的標準化流程之後,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異,只在於良率的多寡;而學子學到的東西幾乎都一樣,只是分數差異而已!但是,蕭宇辰認為,在網路發達、資訊容易取得的現代社會,只要能誘發出學習的「動機」,不論任何人,想學好東西都不難;所以要讓受眾理解知識的「樂趣」究竟在哪裡,才是最重要的關鍵點!
學習不只是受教育
也是一種娛樂
臺灣吧的四個共同創辦人各有不同的經驗、專長,但對於主要負責文本的蕭宇辰來說,他設計的內容有娛樂、思辨、教育的功能,跟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有關。
蕭宇辰雖然擁有台大歷史系的高學歷,但他並不是社會上認知的「人生勝利組」,他的爸爸是公車司機、媽媽在工廠工作,他說:「我從小沒有在家裡看過一本書,所以我希望年輕人都能輕鬆地在網路上接觸到知識。」
國小的時候,圖書館進了一套三國演義的漫畫,他天天到圖書館報到,把整套書看完;後來玩了三國志的電玩,讓他感受到歷史竟然這麼有趣,埋下他長大後對歷史的探索慾望。三國的漫畫、電玩對他的「觸發」,是他追求知識的啟蒙,所以他也希望臺灣吧能用這種方式,引起大家對知識探索的慾望。
有句話說「窮人要翻身,就要靠讀書!」但即便政府提供豐富、平均的教育資源,社會階級的流動仍是件不容易的事;在蕭宇辰心中,期望臺灣吧能對階級流動產生正面的助益,給跟他一樣資源缺乏的人,更多上進的機會。
網路創新機會多
但新媒體營運仍有挑戰
「知識內容包裝者」的特殊定位,吸引許多合作的機會,像有人邀約製作「香港吧」,以及授權出版社在課堂上教學等提案;但蕭宇辰坦言,臺灣吧身為一個新媒體,不排斥各種合作機會,但目前在營運上,仍有許多待克服的問題。
每天都有「未預料到的新問題」出現,像在資金上,用影像來包裝知識的成本,比文字高很多,所以「缺錢」是最常出現的問題。而在構建內容時,因為臺灣吧希望拓展多面向的知識,所以每每推出新系列的動畫,都要重建一批新的受眾;像是目前在YouTube約60萬的訂閱數,有三分之二是原來的歷史族群,那麼在轉換非歷史的內容時,要如何對接到新的目標族群來關注,還是未來要繼續突破的地方。
另外,平台汰換的速度也很快,未來要如何持續掌握住各平台的特性,做出符合觀眾口味又值得信賴的內容品質,也是個考驗。
臺灣吧有個策略是把知識影像的價值,連結在IP角色上,再以IP授權來創造獲利。蕭宇辰坦言,目前這部分的收益非常少,主要收入仍來自於接案;但長遠來看,唯有建立起品牌認同度,才能創造出臺灣吧的價值。
教育需要有理念投入
更要懂得「持續改變」
在財務上,臺灣吧已經在2017年達到全年度的損益兩平,在此之前,僅靠群眾募資難以支撐影片製作的龐大成本,加上2016年經歷組織重整的陣痛期,都讓經營面臨挑戰;但是,對於一個營運模式創新,又是首度創業的團隊來說,困難重重似乎也是意料中的事。對「知識探索」懷抱著理想的臺灣吧,還在邊做邊學中試圖找尋更穩定的營運模式。
蕭宇辰說:「我們希望臺灣吧可以為臺灣帶來長期持續改變的力量,不是一次性、放煙火式的英雄主義,而是可以形成一套系統、制度;假設有一天,即便我們四個創業夥伴都不在臺灣吧了,還是能有強大的凝聚力、繼續營運,為社會帶來『邁向卓越』的可能。這樣的狀態,才是一個成熟的『階段性成功』!」
可想而知,革命的先驅者總是要面臨諸多挑戰,而且未必能一舉得勝,但可以確定的是,領頭羊必定有其重要的精神意義。雖然臺灣吧目前還在學步中,但是它與幾位曾為臺灣吧夥伴、有密切合作的冏星人和Brian等,都屬於「知識型」網路工作者,在幾年之間都已累積了許多粉絲的支持。
這讓我們看到隨著網路普及,雖然資訊已達氾濫的程度,但另一方面這種有深度、有思辨價值的優質知識,亦能占有一席之地;可以確定的是,未來人類的思維發展,必定能隨著網路的無所不在,更加多元化、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