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家有網路遊戲成癮者,怎麼勸才有效?

家有網路遊戲成癮者,怎麼勸才有效?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9699
收藏 瀏覽數 : 9699
家有網路遊戲成癮者,怎麼勸才有效?
網路遊戲成癮已被WHO納入精神疾病的範圍,這對於家中有沉迷網路遊戲的人來說,或許會引起些許不安。其實,沉迷者的心中往往存在一堵難以跨越的高牆,牆內是他們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負面情緒;然而,最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走出來、勇敢迎向現實世界。身為旁人,若想伸出援手,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與智慧!
 
案例1

小K26歲服替代役的期間,在國內知名的一線科技大廠工作,雖然月薪近10萬,但每天工作時間常常超過10小時,假日還要隨時待命。他每天下班後都會打線上遊戲幾個小時,有時候就一路玩到天亮,隔天乾脆請假不上班,這種情況每周都有一、兩次。

除了讓主管很困擾以外,家人也傷腦筋。因為小K有先天顱底動脈狹窄的問題,每當熬夜,隔天常會半邊身體痠麻,爸媽很擔心他會中風。但是,不管怎麼勸,都是冷戰收場,毫無用處。

家人就這樣心驚膽顫了一整年,直到役期結束,小K立馬離職,開始一連串的出國旅遊,終於遠離了電腦螢幕。一年後小K決定出國念書,自此再也不沉迷網路遊戲了。

雖然小K的爸媽沒有成功勸退他離開網路遊戲,但嘗試溝通的過程,讓爸媽了解到,其實兒子並不喜歡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原來他想要的竟然是四處旅遊,以及跟「人群」接觸;這才讓父母驚覺,這個養了20多年的兒子,他們其實並不是那麼了解他!
 

案例2

親職作家彭菊仙引用《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一書中的一個案例:

美國神經科學家多恩博士,曾經有超過十年的時間,每週打50~100個小時的電玩來紓壓,後來卻因此沉淪。他每天熬夜打電動,一直處在睡眠剝奪的狀態,變得非常易怒,太太還申請了保護令。多恩有一次在通勤路上,竟然還開車睡著了五分鐘而渾然不覺。

但他至此還沒覺悟,直到他看到12歲的兒子天天半夜起來玩電玩,完全複製了他的行為模式,他才開始驚覺自己需要改變……。
 

玩遊戲時間長不一定「成癮」
遊戲成癮跟你想得不一樣

玩網路遊戲最令人詬病的,就是一坐下來幾個小時不離開,不論對眼睛或身體健康都有負面影響;不眠不休打電玩而猝死的新聞也時有所聞。但是其實長時間掛網玩遊戲,並不等同於遊戲「成癮」。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2018年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的範圍,但是,其實所謂「網路遊戲成癮」,跟一般人會立刻聯想到的「網咖青少年」或者不出家門的宅男,並不能畫上等號,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差異在哪裡:

 
迷思1
愛玩網路遊戲者
成癮比例其實不到1成

網路「遊戲」只是網路內容中的一部分,WHO是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並非單純只是網路成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蔣立德解釋,WHO草案所定義的症狀如下:

● 持續、重複的玩遊戲(現在已經不限於網路遊戲,也不限於電腦遊戲)
● 無法控制遊戲的頻率、強度、時間長度等
● 將玩遊戲優先一切,置於其他生活興趣、日常活動之前
● 即使已經產生負面的後果,還持續或增加遊戲的時間
● 上述行為已經構成對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和職業等各方面顯著的損害

以上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但是如果症狀嚴重,持續時間的要求也可縮短。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在2018年公布的研究結果,調查臺灣8110名國小、國中、高中,一年內曾玩過網路遊戲的學生,發現符合網路遊戲成癮的比例,約3.1%。

在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曾提出一套診斷標準,但後來的研究顯示,各國的盛行率幾乎都小於5%。另外,2017年美、英、德的大型跨國研究,認定西方國家的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僅1%左右。以上這些結果跟諸多研究中指出「網路成癮」的盛行率高達20~30%,是不同的概念,兩者容易混淆。

 
迷思2
並非遊戲時間長
就是「成癮」

玩網路遊戲的時間長,並不一定就是沉迷的行為,或者成癮。一名教學醫院的資深心理師每天都要玩3個小時的線上遊戲來紓壓,但是並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是屬於正常娛樂。蔣立德醫師分析說,「成癮」最重要的條件是會影響到人際、職業、學習等日常生活的其他環節,如果並沒有影響,純粹是用來娛樂、紓壓,就不構成疾病。像本文的前兩個案例一樣,嚴重影響生活機能,就可能符合成癮。所以不應用「遊戲時間」來片面判定是否成癮。

成癮與否,對於當事人的差異是,通常嚴重影響到生活機能的成癮者,都有內在更深層的原因,譬如人際關係失調、家庭的支持系統不好、人格脆弱或者像上述的「案例1」一樣,工作的性質與自己的期待嚴重背離,卻又無法離開等。但如果只是紓壓、娛樂的時間較長,基於健康的考量,旁人只要多從旁引導他適度休息即可。
 

迷思3
社經地位高者
也可能成癮

沉迷網路並不是「魯蛇」的專利,本文初的兩個案例都是高成就的「人生勝利組」,但遇到難題時,逃避的方式卻跟住在網咖的逃家少年差不多,顯示用網路遊戲來填補失落感的行為,並不是低社經地位者的專利。不論學歷、工作能力高或低,都有可能在某段時期遇到瓶頸,而藉由網路遊戲來逃避。
 

親友沉迷網路遊戲
旁人可以怎麼幫助?

如果出現「沉迷網路遊戲到影響生活」的現象,可以給予最大幫助的,還是家庭跟學校系統。蔣立德醫師說,因為網路遊戲成癮,或是網路成癮,都是長期累積所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想要藉著短期的精神科門診快速改善,效果不大。長期的心理治療對於改善症狀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想要有效幫助他們,而也應該要動員整個家庭的內在支持系統,一起幫助他走出來。

蔣立德醫師分析,很多沉迷網路遊戲的人,一開始都會先否認自己的行為出了問題,或者說「如果不玩網路,我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事實上,這些人也的確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自己真正喜歡、願意全心投入的事物。所以如果以前的生活面向太窄或太依賴網路、3C,旁人至少可以從現在開始,多提供各種活動的選項讓他去嘗試。

親職作家彭菊仙也提醒,溝通時家人們要具備耐心與細心,試著營造「坐下來好好談」的環境,不要一開始就用指責的口氣,指責會讓溝通的大門立刻關閉。再者,在溝通的過程中,要逐漸引導他產生「自己想變得更好」的企圖,而不是心急地把「變好」的觀念強加給他。舉例如下:

NG說法》你有了手機之後,就不唸書、成績那麼差……

正確引導法》

步驟1. 我想你應該是遇到了什麼令人不舒服的問題,所以想發洩一下……
(適度認同他有負面情緒與紓壓的需要)

步驟2. 不過你有沒有發現,現在這樣已經讓你不能好好睡覺,也影響到工作(或學業)了?
(並留給他一些時間去思考)

步驟3. 那你有沒有想過要改變,讓各方面的生活都變得更順利?或者有其他以前一直想要做的事嗎?
(如果沒有得到立刻的回答,只要表示支持的態度,然後耐心地等待下一次的溝通機會)

溝通不會一、兩次就有成效,重要的是形成溝通的氛圍;一旦能夠讓當事人吐露出心中的負面情緒跟原因,旁人只要再給予適當的支持、引導,就有機會幫助他走出來。
 

★ 網路暴力遊戲,讓人在現實中更暴力?

網路遊戲中甚具爭議的是「暴力遊戲」,有些人認為這只是一種紓壓、娛樂,情緒發洩後心情就會平穩,但似乎也有人是藉著暴力遊戲來訓練射擊能力,最後真的變成殺人犯?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蔣立德醫師說,目前在醫學界並沒有太有力的研究結果或共識,認為網路的暴力遊戲,跟現實生活中的出現暴力行為有直接關係。因此如果有這類的患者求助,從治療的立場是要找出他暴力情緒的成因,再引導他轉向現實生活中,往正向的層面發展。

作家彭菊仙則引用《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一書的內容,她說,這本書的作者Nicholas Kardaras是全球頂尖的成癮專家,治療過無數重度成癮的精神病患。在作者追蹤的案例中,最有名的是發生於美國2012年桑迪胡克小學的校園隨機殺人事件,兇手亞當藍札造成28人死亡,他就是多年的網路暴力遊戲成癮者,他在遊戲裡練成了熟練的狙擊技巧,甚至已形成一套準確而單一的反應模式。

彭菊仙說:「目前這種極端的電玩精神病患,數量正在攀升中,但比例上仍極為罕見,不過,成癮專家已相當確定,暴力電玩和暴力思想行為有非常顯著的關聯性。」

不過,不論是因為相關的案例還不多的關係,或者其負面影響真的因人而異。總之,若家中真的有人沉迷暴力網路遊戲,多多少少都會讓旁人心生擔憂;在此提醒讀者,即使再心急,也請不要直接用指責的口氣來阻止,請試著靜下心來,善用同理心和耐心,多花點時間循序溝通。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