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好書推薦 做自己好難?《俗女養成記》教你難抉擇時找到答案

做自己好難?《俗女養成記》教你難抉擇時找到答案

出處/ 《當我開始成為母親:心理師媽咪的腹內話》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121
收藏 瀏覽數 : 3121
做自己好難?《俗女養成記》教你難抉擇時找到答案

台劇《俗女養成記》中,成年的嘉玲以一段往事回憶幼年的自己是如何夾在大人意見下左右為難時,聰明的做出決定又能瞞天過海逃避責罵。倘若身為母親,面臨孩子的重大抉擇,如何幫助孩子做出選擇?

前陣子造成話題的台劇《俗女養成記》中,飾演童年陳嘉玲的演員將她古靈精怪又伶牙俐齒的模樣詮釋得維妙維肖,我一邊看劇,一邊彷彿也看到自己的女兒將來長大後與大人們的「過招」,有時候好像可以被大人「哄騙」,有時候又暗中反將大人一軍,心中不時充滿好笑又有一點擔心的感覺。

沒有人可以為你的選擇承擔後果

劇中有一段讓我特別印象深刻。有天,阿嬤在中午便當為嘉玲放入自己捨不得丟掉的鹹魚,過重的氣味引得全班同學紛紛走避;下了課回家,小嘉玲一口咬下媽媽朋友贈送的點心,竟然發現蟑螂蛋,媽媽礙於朋友顏面,只好使眼色要她不動聲色,別大聲嚷嚷。


順著劇情發展,觀眾不禁覺得小嘉玲怎麼那麼倒楣,照大人的吩咐把東西吃下去,鬧肚子時還被念:「長大了要自己判斷,不要大人叫你吃什麼就傻傻吃什麼。」

不約而同說出類似話語的阿嬤和媽媽,神情都流露出一點「我害了孩子」的罪惡感,以及急忙要當事人也負起責任的自我防衛。正因為給建議的人心情如此矛盾,當他們聽到還有其他可能的腹痛原因時,內心都稍稍竊喜了一下。

人的一生當中總會面臨很多需要做決定的時刻,不只是對自己,也會發生在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之上,除了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不妨先跳脫二選一的答案。

後來觀眾才知道,人小鬼大的嘉玲並沒有那麼「聽話」,她早已暗中將這些食物不動聲色地處理掉了。有意思的是,身為成年人的爸爸,被母親和太太一說,終究放棄打電話確認藥單,而僅是嘗了嘗讓他不放心的中藥便端給小嘉玲喝,結果搞得自己半夜也腹痛就醫。更慘的是,事後他還被老媽數落:「長那麼大了還不會自己判斷,叫他不做就不做嗎?難道叫他不要呼吸,他就不呼吸嗎?」

聽著當初頤指氣使的人事後說著卸責的話,身為旁觀者的我們也不禁感到氣憤!但追根究柢,這些話也有部分道理:每個人還是必須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難道你能一輩子怪那些給你建議的人嗎?他們再怎麼親,仍舊是你生命的配角,不是主角。每個人,終究得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做與不做,終究是自我的課題

小小年紀的嘉玲,後來終於告訴爸爸自己的祕密:她根本沒有吃那些東西,也沒有喝下爸爸給的中藥。她會肚子痛,是因為自己在外面貪嘴吃了愛吃的東西。成年的嘉玲說:「做一個聰明的孩子,也是要有撇步的......有時候你要算好時機瞞天過海,有時候你需要狠心編劇巧妙地以這段往事呼應長大後的她同樣選擇忠於自己,不惜挑戰社會主流價值。出社會後有段時間一直努力符合眾人期待的嘉玲終於決定:感覺不對的關係,不勉強自己做出一生的承諾;不被珍惜的工作,不勉強自己繼續委曲求全。

當然,這樣的「斷捨離」也並不是毫無掙扎與害怕的,她依然需要面對龐大的同儕壓力,以及親友的擔心、失望甚至是數落。而最最困難的,還是面對自己內心深處不時出現的困惑與不安,以及:「我是誰?我到底要什麼?我願意為此犧牲什麼?」的人生大哉問。

每個人都會面臨難以抉擇的時刻

在諮商的實務現場,可以看到許多人也卡在這樣的「兩難」當中。要不要繼續留在困難的關係中,相信事情會有轉機?要犧牲自己的意願,還是得辜負家人的期待?

要不要追求內心深處的夢想,還是該「務實」過日子?而一旦進入必須二選一的想像中,我們便感覺動彈不得,因為兩個選擇都有自己想要的部分,也都有自己不想要的分。

成為母親之後,我也不禁在想,十多年後,當我的孩子執意要選擇我因不熟悉而感覺不安的方向,或是我私心不看好的未來時又如何呢?我會不會倚老賣老的試圖說服孩子?或是一方面表達會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潛意識裡又不斷發送憂慮與擔心的電波,暗自希望她改變心意呢?

我當然希望自己能夠展現對孩子是個獨立個體的尊重與信任,但是該怎麼做呢?我想,有兩個心理功課需要預備。

一、試著跳脫二元思考,從對錯中鬆綁。

嘉玲的爸爸常常選擇放棄自己的堅持,成就他的家人,但他看起來同樣樂在與家
人、妻子的鬥嘴抬槓中,做個調節家中氣氛的甘草人物。反觀嘉玲則選擇忠於自己的心,雖然知道將面對家人的譁然,但是她也硬著頭皮準備接招。這兩種選擇都「情有可原」,值得被接納。當我們能夠放下自以為的對錯,或許我們的擔心與在意能夠先鬆綁一點。

二、以終為始,深度挖掘內心的渴望。

在戲劇中,嘉玲因為被問到「你認為快樂是什麼?你想像自己十年後是什麼樣子?」而豁然開朗。她體會到做自己的同時,並不需要放棄對家人的愛與在乎,也因此,她決定再次回到家鄉,進而能夠與祖母和母親展開更深刻的對話,體會到她們最終的心願,並不是自己一定要依某種方式過日子,而是自己能否過得開心、滿足。作為父母的我們,如果能夠放下眼前的糾結,問問自己生養孩子的初心,對孩子最終極的期待是什麼,或許,答案也可以突然變得很簡單。To be or Not to be?無論我們是孩子還是父母,也許,答案始終不需要二選一。

(本文摘自《當我開始成為母親:心理師媽咪的腹內》,四塊玉文創出版,林世媛著)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