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台劇《做工的人》演出了勞工們生活情境和心聲,寫實的呈現社會大眾常用職業類別、經濟收入來評斷一個人,當孩子因父母的職業被同學嘲笑,甚至被霸凌而感到難過時,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自我認同,培養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之前熱播的台劇《做工的人》以詼諧幽默的角色對話,描繪工人日常生活的辛酸與無奈,亦帶入檳榔西施、性工作者、便利商店店員等工作樣貌,引發觀眾討論。
其中,劇中主角們的台詞如「尊嚴是讓那些有在領固定薪水的人說的啦!」、「我再投胎,就當警察、當律師、當醫生、當立法委員!」在在反映出台灣社會對職業的刻板印象和階級觀念,也令人深思。
而現實生活裡,有些孩子會因為父母從事的工作,遭受他人嘲笑、霸凌,讓其對於家庭狀況羞於啟齒,甚至產生自卑感,影響成長過程的社交、心理狀態。究竟家長該如何和孩子談論自己的工作,才不會讓他們在同儕面前感到難為情呢?以下將引用戲劇台詞為例,結合現實狀況,由兒童臨床心理師給予專業意見。
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價值
家長要先認同自身職業
在《做工的人》一劇中,鐵工阿祈和阿欽、板模包商昌哥、挖土機司機阿全四人有段對話:
阿全:「如果生兒子,只要他不做一些殺人放火、傷天害理的事都可以啦,但是最重要的絕對不能當工人。」
阿祈、昌哥聽了回應:「工人又怎樣?不偷不搶,一雙手養一家也很光榮。」
阿全接著說:「我是說尊嚴,那些領固定薪水的人才能談尊嚴。」
而後眾人開始做「發財夢」,熱烈討論著「如果有錢會怎麼花?」
問到阿欽時,他回答:「你剛才說的,是給那些有未來的人去想的,像我這種人,再想也沒有用。」
大安悅兒親子中醫診所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提到,由於親人經營鐵工廠事業,從小常接觸工人,他觀察發現「對工人來說,很大的問題是沒錢,但也不見得真的是沒錢,而是對未來的無力感,是一種很多背後隱形資源的缺乏,例如從小到大生活的環境、教育,所培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關鍵時刻做出的決定等。」這一切都不是旁人一句「你好好努力」就可以解決的。
他指出,工人、清潔員等藍領工作者,遭受的困境難以在短期內有所改變,因為社會的價值觀總是用職業、收入去判斷一個人的優劣。隨之延伸出的狀況,像是父母覺得自己不如人,所以常叮嚀子女「你要努力、要加油,以後才不會跟爸爸、媽媽一樣,才能脫離這個階層」,這樣的說法不僅讓孩子沒自信,也會有壓力。
因此,父母除了鼓勵小孩努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各行各業都有存在的價值」之觀念。他強調,前提是家長得先調整看待自身職業的心態,並發自內心認為自己的工作對社會有貢獻,父母能正面思考,子女才能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他人的異樣眼光,如同上述劇中的台詞「工人不偷不搶,一雙手養一家也很光榮」即是好例子。
帶孩子了解父母工作樣貌
有助提升職業正面觀感
李介文表示,面對各種社會價值觀批判,唯有堅強的自信才能撐起意念,所以最好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避免因他人的評價而影響自我認同。
至於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正面思考?李介文建議,在小孩有數字觀念時,可以試著向其談及家庭經濟狀況,包括收入所得、金錢分配。在就讀幼稚園、國小的階段,可讓他們了解父母的工作型態,有機會的話,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場域看看工作內容,以及與同事之間的互動,他們便能逐漸體會「這就是爸爸、媽媽的日常」,往後若遭遇旁人的歧視或欺壓,較不易產生太強烈的反應。(延伸閱讀:如何避免職業性下背痛?)
他舉例,勞動工作者常因工作環境較悶熱、易流汗,身上帶有髒汙或散發異味,孩子在不明白的情況下,可能會心生排斥,甚至受到同儕眼光影響,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覺得「爸媽讓我好丟臉」。但是,以修車師傅來說,如果讓孩子親臨工作現場,看到客人著急地牽車進來,經過爸爸費心費力修理,車子又能正常啟動,最後客人很開心地離開,就會增加孩子對於此職業的正面觀感。
父母從事八大行業難啟齒
試著向孩子說明入行原因
而另一齣台劇《想見你》也有段劇情講述,女主角韻如的弟弟覺得,媽媽從事酒家女的工作很丟臉,還因此被同學威脅,要將此事告訴大家,韻如卻對弟弟說:「媽媽是大人了,她知道在她心裡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她可以放下那些不重要的自尊心,在生活不順意的時候,去討別人歡心。就算宿醉,身體很不舒服,也勉強自己去上班,可能她也有覺得撐不下去的時候吧!但是因為她知道,她心裡有想要守護的很重要的人,所以不管再累再辛苦,她都會想辦法撐下去。也許這個工作在別人看起來是一點都不驕傲啦,但是她也不會因為這樣子就覺得丟臉啊!」
李介文認為,雖然酒店行業涉及法律和道德界線的問題,不過,可以試著換個角度來想,「如果能夠從事人人稱羨的工作,誰不想去做,選擇多數人不想做的工作,背後一定有無奈之處」,如同上述劇中角色的媽媽,是為了撫養子女而放下自尊,從事陪酒工作,或許就能諒解她的狀態;但可能得是高中以上的孩子,才有辦法像女主角韻如一樣察覺媽媽的苦衷,並且懂得「換位思考」。
李介文建議,若家長為八大行業工作者,可以在孩子就讀國小的時期,向其說明自己踏入此行的原因及不得已的苦衷,隨著年紀增長,他們對於父母的工作,也會逐漸有不同的體會。(延伸閱讀: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工作家庭如何兼顧)
引導孩子訴說遭遇的委屈
避免與同儕發生正面衝突
李介文說,「被嘲笑是感受很直接且痛苦的事」,尤其對青少年而言,同儕意見相當重要,一旦被人輕視,自尊心可能大受打擊。當孩子因父母的職業被同學嘲笑、被霸凌而感到難過時,家長可以先讓其訴說委屈,用關心的口吻詢問:「他們怎麼對你?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你的看法和感受怎麼樣?」
接著,可以對孩子說:「對不起,因為我的狀態讓你在學校被笑了,我不希望你承受這些,但其實我們沒有錯。」
進一步再問孩子:「還會想和嘲笑你的人做朋友嗎?」、「在學校有沒有其他人可以幫你?」並教導孩子,遇到衝突的時候,要以自保為優先,當對方嘲笑的言語是無理的,無須與之爭辯,只要簡短回應「請你不要這樣說」、或者表明「我不想跟你講話了」,然後趕緊離開現場,適時向師長尋求協助。
如果父母有機會親自到學校接送孩子,可以藉機認識班上同學,觀察他們之間的互動,來了解其人際關係,也可從中尋找友善、能幫助孩子的同儕。(延伸閱讀:工時長的職業婦女容易罹患憂鬱症?)
讓孩子看見自身優點
有助降低自卑感
萬一孩子遭受他人嘲笑、霸凌,因而產生自卑感,要如何協助其調適?
李介文說明,由於自卑屬於內在的情緒,身旁親友只是以「你很棒、你很好」的話語來鼓勵孩子,不會有太大作用,必須引導他看見自身的優點,以及可以做得好的地方。不妨鼓勵小孩參加有興趣的課外活動,像是和同學去打球、學繪畫、學滑板、練跆拳道等,或者讓孩子有機會和同齡者聊天、玩有人際互動的遊戲(非線上遊戲),藉此增加與同學的共同話題,較不會因為自認某一點(家庭經濟、父母職業)不如人而感到自卑,影響社交狀況。
他補充,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的孩子,需要較多時間調適,根據臨床的經驗,即使透過心理師介入,通常也要歷經數十次的諮商,才有辦法協助其走出心中的陰霾。不過,家長仍應盡量讓孩子發掘自我價值,作為抵禦他人評價的後盾,往後才有動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創造不同的可能。
孩子遭到網路霸凌有哪些信號?如何步驟性協助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
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群媒體,能保護好孩子嗎?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是一本給父母、教師與青少年應對、自保指南書。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彭政閔(前職棒球星)、周天成(羽球國手)、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聯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