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大腸直腸癌竟有百分之十不治療?一表掌握全台求助資源、腸癌病友團體

大腸直腸癌竟有百分之十不治療?一表掌握全台求助資源、腸癌病友團體

出處/ 2021年3、4月號/第393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8350
收藏 瀏覽數 : 8350
大腸直腸癌竟有百分之十不治療?一表掌握全台求助資源、腸癌病友團體

大腸直腸癌患者,約有10%不願意積極治療,到底民眾對於治療存有哪些顧慮?得到大腸直腸癌,該怎麼面對與調適,又有哪些病友團體可分享經驗,協助病人相互支持,建立治療信心?

所有癌症中,大腸直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與治療,而且治癒率、長期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根據衛福部2018年統計,早期(0〜1期)五年存活率93%,2期五年存活率85%,第3期五年存活率也近七成。不過,在聽到得了大腸直腸癌的當下,還是有人覺得高存活率的數字很冰冷,因各種原因不想治療,到底哪些錯誤的迷思延誤了治療?又有哪些腸癌病友團體可交流治療心得,給予協助?

偏遠地區約10%病人不積極治療

提到大腸直腸癌,很多人會想到藝人豬哥亮拖延兩年暴瘦後才治療,但癌症已惡化的案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臨床醫學研究部主任王照元教授臨床觀察,目前不願意接受積極治療的病人仍然存在,診間統計資料顯示,有10%不願意積極治療,至於偏遠地區居民不願意接受治療的比率,相較於都會區更高。 

2020年王照元教授擔任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期間,利用健保資料庫進行「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的研究,發現雲嘉南地區每10萬人中就有497人罹患大腸癌,確診時已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病患比率為17.38%,是全台五大地區的第一名,高屏澎地區第二名,比率為17.19%、花東地區第三名,比率為16.58%。(延伸閱讀:大腸癌治療2021年最新選擇和費用?化療、放療和標靶藥物治療哪些有健保給付?

王照元教授分析,大腸直腸癌是一種可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癌症,但偏遠地區有一定比例的病人,會掉以輕心,以為只是單純腹痛、腹脹或痔瘡引發出血等,不願意就醫檢查,錯失了早期發現的機會,等到拖延至出現血便、體重下降等明顯症狀時,往往已是第四期。此外,有些病人聽到要化療就落跑,他發現總合各種不想治療的原因,致使偏遠地區的病人不願積極治療的比率高於10%,連帶著第四期病患比率跟著升高。

❤️想了解更多【大腸直腸癌檢查、治療、防復發】資訊,請看最新一期【大家健康雜誌

都會區病人較願接受正統治療
卻仍存有迷思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則提出另一個臨床治療的觀察,都會區大腸直腸癌的病人接受正統治療的人數較多,但提出想用不符合健保給付治療的人數也愈來愈多,需花費更多時間溝通,才能避免延誤治療。

兩位受訪醫師觀察到病人不積極治療是因以下4個顧慮,並提出調適建議:

1.怕開刀痛苦,希望藉草藥或民俗療法改善

最具代表的例子仍是藝人豬哥亮,2014年診斷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堅持不開刀,寧願接受民間信仰服用草藥治療。

王照元醫師也遇過類似病例,一位確診病人應接受手術治療,卻不再回診。一年後回來看診,要求檢查,原來是聽信草藥有縮小腫瘤的效果,已服用一年,想藉檢查確定腫瘤是否縮小,結果腫瘤沒有縮小,還有惡化跡象。(延伸閱讀:常腹瀉腹痛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警訊?

■建議多管齊下減輕治療不適,接受正統治療才有最佳療效

現階段是採取多專科團隊治療,結合大腸直腸外科、一般外科、腸胃肝膽科、胸腔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等醫師,依據病理期別診斷、病情現況制訂治療計劃,會提供完整且全面的個人化醫療;此外,加入腫瘤個案管理護理師、營養師、造口護理師、心理諮商師和社工等,於治療前中後全程提供照護及諮詢服務,協助病人調適壓力、不適症及痛苦。

王照元醫師表示,腸癌開刀除了開腹手術外,目前是以微創手術為主,病人身上僅有3、4個0.5公分到1公分傷口,不用擔心很難照料;化療藥物不再只有針劑,已有口服劑型,不用等病床住院治療,居家治療即可,提高治療便利性,適合不適應針劑化療者、高齡長者、或有工作不方便常請假到院治療者。此外,各大醫院及社會團體皆有大腸直腸癌病友團體(見整理表),病人可透過病友間的經驗分享與相互支持,重拾治療信心。(延伸閱讀:大腸癌有家族史者只占兩成,預防需破解5大盲點

2.患者接收片斷治療資訊,反而干擾正統治療

許希賢醫師常遇到病人拿網路上搜尋到的治療資訊來討論,如果資訊正確,有助治療,若屬片面或偏論,則會干擾治療。

王照元教授曾遇到一位第二期大腸癌病人,從網路上獲得標靶藥物治療有效的資訊,希望用標靶藥物治療;不過第二期健保給付的治療,除手術切除外,是依據復發機率予以輔助性化療,至於是否需要標靶藥物,需由醫師判斷,而且要自費。也就是說,醫師要花更多時間與病人溝通,避免片斷資訊影響正規治療。

■建議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就疑問充分溝通,提高治癒力

許醫師提醒,網路資訊僅供參考,不能做為個人化治療的依據,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必須在術前充分溝通,才能避免彼此期望有落差,並提高治癒力。

3. 排斥人工肛門,不願接受治療

很多直腸癌病人在第一時間獲悉要做人工肛門,會以為要將肛門挖掉,永久性地使用人工肛門,尤其是年紀輕的患者更是畏懼,媒體也曾報導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治療直腸癌時,擔心影響生活品質拒絕做人工肛門,所以仍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因排斥而放棄治療。(延伸閱讀:大腸鏡檢查害怕會痛、瀉藥清腸拉不停、脹氣不適?醫師DIY揭檢查細節:真的不痛!

■做永久人工肛門的機率很低,積極治療更重要

治療大腸癌的醫療技術與時俱進,與2005年以前相比,許希賢醫師指出,多數病人都能保留括約肌,要做永久性人工肛門的機率很低,已降至2%以下。有些病人有腸阻塞問題,要先暫時做人工肛門便排,以利手術進行,維持生命,等治療告一段落後,便會移除人工肛門,恢復生活品質。

4.偏遠地區缺乏醫療資源及社會支持,治療意願變差

有些病人屬於偏遠地區的弱勢族群,譬如雲嘉南、高屏、花蓮居民,多數經濟來源不穩定,擔心治療後無法工作賺錢;有些人住在偏遠山上、海邊,不方便就醫。有位居住屏東枋寮的病患,覺得到高雄市中心看病路途太遠,屢經醫師勸導也不願意就醫,令醫師深感遺憾! 

■建議政府優化偏遠地區醫療資源,提高就醫便利性

偏遠地區醫療資源本就缺乏,若又屬老、貧等弱勢族群,就醫資源更顯窘困,王照元醫師表示,偏遠地區的治療已是社會議題,需要政府從長計議及做完整規劃,更需要社會團體給予長期關注,提供資源及支持。(延伸閱讀:大腸直腸癌復發機率高,飲食6招能預防!

 

❤️想了解更多【大腸直腸癌檢查、治療、防復發】資訊,請看2021年/393期【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