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董氏基金會40周年分享菸害防制、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把關校園餐點的策略與展望

董氏基金會40周年分享菸害防制、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把關校園餐點的策略與展望

出處/ Web only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568
收藏 瀏覽數 : 5568
董氏基金會40周年分享菸害防制、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把關校園餐點的策略與展望
董氏基金會17日舉行40周年論壇,感謝各界支持與參與,共聚公益的力量,並針對三大議題邀專家分享,包括提醒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危害與因應策略;在數位時代如何透過策略及應用AI幫助青少年覺察情緒,預防網路成癮和自傷,進行憂鬱防治;還有交流把關學校午餐及校園食品,營造健康飲食環境的經驗。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基金會自1984年5月19日成立以來,感謝民間團體、政府部門、學界、企業界及社會大眾的支持參與,進行三大面向的健康促進,在菸害防制方面,從社會倡議、建立制度到國際接軌,現更積極迎戰新型菸品的衝擊;心理衛生方面,透過各項情緒教育宣導,傳達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食品營養方面,則從校園宣導食品安全,建立全民均衡飲食觀念,期昐各界繼續給予基金會支持與鼓勵,基金會會繼續努力。以下分享論壇精彩內容:

論壇1》菸害防制40年,6點建議迎戰新型菸品及菸草公司反撲

40年前台灣社會沒有菸害概念,董氏基金會早於政府投入推動公共場所禁菸,爾後歷經民間團體及公部門的合力推動,台灣吸菸人口從520萬下降至現在約300萬,然近年因新型菸品的崛起及對年輕人的強力行銷誘惑,不僅有超過7.9萬名青少年正使用電子煙、有1.6萬名青少年正使用加熱菸,事實上成人吸菸率已有回升的跡象(成人吸菸從109年13.1%上升至111年14.0%)。為此,菸害防制論壇由董氏基金會執行長、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姚思遠主持,邀請菸害防制各領域專家來談如何因應傳統菸品及新型菸品夾擊的危害。
 
提高菸品價格是最有效的菸害防制
 
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發起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比較紐、澳、英國、香港及台灣的菸價,說明40年前台灣一包菸40元,目前1包菸110元,以4大理由建議台灣提高菸品價格至400元,以價制量,降低菸品消費量。
 
認清電子煙、加熱菸危害
 
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秘書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郭斐然以科學證據揭露電子煙、加熱菸的危害與管制策略。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吳全峰教授指出,我們應從菸害防制走入國際,即將上任的賴清德總統說要打造健康台灣,我們應把WHO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當作最低的標準來檢視台灣菸害防制法不足的地方。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林清麗主任表示,今年WHO世界無菸日的主題是如何保護兒少免於菸商干擾,我們應更積極向兒少揭露菸商的行銷詐術,傳播所有菸品都Get Out。
 
國教行動聯盟王瀚陽理事長則談及菸品對青少年的危害現況及家長們的期待。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組羅素英組長,說明公部門對新型菸品危害的因應策略,會依菸害防制法,協調各部會落實菸害的監控與查緝,保護青少年健康。
 
為因應新型菸品及菸草公司反撲,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總結提出6點建議:(1)提高菸品價格;(2)禁止菸品陳列展示;(3)禁止加味菸品;(4)加熱菸載具等同菸品管理、變更「健康風險評估」用詞以避免誤導民眾;(5)菸品容器85%警示圖文及素面包裝;(6)落實室內外無菸環境。
 

論壇2》數位時代的心理挑戰,青少年憂鬱防治的趨勢與機會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長期關注國人心理健康,秉持著預防勝於治療的角度切入,透過教育宣導鼓勵大眾應將心理健康的概念放入生活中,除了提醒民眾隨時檢視情緒,建立紓壓習慣,增強自己的心理韌性,也要懂得適時求助。
 
近年來,我們共同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及一連串Me Too事件、國中生割頸事件…等,讓更多孤獨和社交孤立的問題顯現,而隨著科技、網路世界的蓬勃發展,網路社群世代與AI崛起,新世代危機-網路詐欺、霸凌…等嚴重影響心理健康,也出現更多憂鬱、自我傷害行為相關心理健康議題需要提供積極的預防和處遇。
 
圖說:台灣心理健康聯盟、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等心理健康合作夥伴代表出席祝賀董氏基金會40周年論壇心理健康的推廣有賴各團體合作推廣,公私協力才能有良好成效。(攝影/許文星)
 
面對憂鬱青少年,公部門心理健康促進的策略與服務
 
心理衛生論壇以「數位時代的心理挑戰:青少年憂鬱防治的趨勢與機會」為題,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研究所所長,也是董氏基金會董事邱弘毅主持。首先邀請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分享「面對青少年憂鬱與心理健康促進,公部門的策略與提供的服務」。

陳亮妤指出1994至2022年年輕族群死因首位是事故傷害,其次是自殺,衛福部因此補助15~30歲年輕族群每人3次心理諮商,鼓勵年輕族群勇於求助及加強高風險個案轉介醫療。目前使用人數破6萬,高風險轉介醫療人數為8109人,滿意度達96%。此外,與澳洲合作將推出心理急救包,還預計在114年完成全國71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建置,增加心理健康資源可近性,希望能持續鼓勵年輕族群勇於求助。

由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和自傷看見共同的脆弱
 
亞洲大學心理系柯慧貞講座教授兼副校長以「由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和自傷看見共同的脆弱」為題,分享網路成癮和自傷是當今年輕族群常見的問題,網路成癮會導致憂鬱自傷,但憂鬱也可能導致網路成癮、自傷,彼此相互影響。
 
為何網路成癮會增加憂鬱、自傷風險?柯慧貞教授分析,網路社群增加了社會比較的機會,感覺自己的生活不如IG上的網紅精彩,因此對自己更不滿意,也可能是網路霸凌或透過網路接觸到自殺訊息等,而提高憂鬱、自傷的風險。
 
再者,網路成癮與自傷可能具有共同的脆弱因素,包括脆弱性格、以及上網或自傷時預期能抒發壓力、顯酷、證明自己的存在或獲取關心,這些狀況在親子溝通不良時會更為明顯。她建議網路成癮與自傷問題需一起防治,透過跨部會政策、產學合作及更多的實證研究,增加青少年的歸屬感、愉快感、成就感、自主/意義感,讓三級預防策略有效實施。
 
5招幫孩子覺察情緒、找到自我價值
 
至於在數位時代中,如何從教育端協助父母讓孩子覺察情緒,願意求助,找到自我價值?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數位世代青少年人際溝通上有5大特質,包括1.自我中心、2.薄弱的挫折容忍力、3.缺乏內在自我肯定建立的能力、4.物質導向的情緒疏導方式、5.常傳貼圖,簡化溝通符號的意義。建議家長透過以下5個方向來幫助孩子:
 
1. 與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
2. 協助孩子在實體生活中找一件能讓他們完全投入的事情,且不要和他們計較結果。
3. 引導孩子在平凡生活中,烙下「自我肯定」的印記。
4. 讓孩子學會「分享」的藝術。
5. 鼓勵孩子參與「志願服務」,找到自我價值。
 
圖說:董氏基金會40周年論壇,董氏基金會張博雅董事長(右四)與心理衛生議題主持人邱弘毅所長(左四)及與談人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右三)、柯慧貞講座教授(左三)、吳佑佑院長(右二)、葉雅馨主任(左二)、張家銘醫師(右一)、董旭英所長(左一)合影留念。(攝影/許文星)
 
應用AI 助攻青少年心理健康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醫學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台灣青少年憂鬱比例高,他舉董氏基金會調查說明為例,13.3%(1/7)高中職學生、18.7%(1/5)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但僅1/10求助輔導老師,3/4不會告訴家長。雖然心理健康需求高,但可能因擔心標籤化或排斥而抗拒承認,或因認識不足、資源限制及社會支持不足,所以求助障礙也高。
 
網路社群媒體對於青少年有6大負面影響,如網路霸凌、家庭疏離、視力睡眠問題、焦慮沒上網錯失訊息、可能接觸不適當的訊息內容、個人隱私外漏,但也有5大正面效益,如便於聯繫家人朋友、參與集體作業、接受與提供情緒支持、學習知識與時事、發現參與社會機會等。張家銘醫師建議透過5個方法,降低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風險:
 
1.建立上網時間地點
2.建立關機時間
3.避免個人資訊分享
4.示範上網時間限制
5.鼓勵家人活動
 
張家銘醫師也介紹及分析四種AI情緒數位工具(Woebot、Deprexis、Replika、Rejoyn)對於改變認知行為、降低憂鬱狀況的效果,認為未來AI應用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上還有很大的空間,期待有更多的運用及研究。

宇寧身心診所吳佑佑院長則以:「螢幕時間」、「青少年」和「精神健康」關鍵字進行文獻回顧,透過多篇文獻數據提醒青少年使用屏幕時間過長似乎與心理健康問題有關。
 
數位原生代的憂鬱症防治對策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分享董氏基金會成立心理衛生中心的源由:1984年3月30日一名罹患精神疾病的男子闖入螢橋國小,向某班師生潑灑硫酸,造成43名學生受到化學性灼傷,兇嫌當場自盡死亡。事件引起社會軒然大波,那時董氏基金會剛要成立(1984年5月19日成立)於是把心理衛生列入工作目標,並思考如何從預防做起。當時常務董事是台大醫院宋維村醫師,建議基金會關心住院病童的心理衛生,因此我們給予父母陪伴病童的建議,也對社會事件做回應與建言,如1986年發生「湯英伸事件」,基金會就討論原住民在都市適應、職場心理壓力及受歧視等社會問題……,日前Netflix還以此故事拍成劇「八尺門的辯護人」。

葉雅馨說明,基金會一開始做小眾教育,舉辦「小紳士小淑女放眼天下」海外見學系列活動,也曾由創辦人嚴道董事長親自帶領學童到日本赤坂小學交流、參訪日本TOYOTA汽車公司,學習有紀律、高效率的零庫存看板管理。舉辦「小領袖培養營」、「兒童減壓列車課程」,前者是拜訪不同領域的領袖,讓兒童青少年透過與各種組織的領袖互動對談,認識不同風格;後者則是藉由一日多様貌的課程傳遞情緒紓解的概念。

1996年起至今,心理衛生中心開始做社會大眾教育,設計各種紓壓活動及透過媒體提醒國人適時紓壓及建立有效的紓壓習慣。葉雅馨指出,一路以來很感謝各領域專家學者、醫師、各企業的支持及合作的學協會……。特別是嘉隆實業朱英龍董事長的加入與大力支持,讓基金會得以積極推展憂鬱防治相關工作至今。從創辦憂鬱症篩檢日、執行憂鬱青少年的向陽計畫、校園天晴計畫,推動各項校園講座、工作坊、成長營等,也提升民眾對憂鬱症防治的認知,淡化對憂鬱症的負面觀點及去汙名化。

圖說:董氏基金會張博雅董事長(左)頒贈感謝獎座給長期支持心理衛生中心進行憂鬱症防治工作的朱英龍教授(右)。
 
葉雅馨表示,董氏基金會2022年的調查發現,國高中生網路使用與憂鬱情緒有關聯性。青少年假日每日上網時數4小時以上者占了6成,此外,無論平日或假日,最近一週「憂鬱情緒愈高」者,每次上網平均持續時間大於4小時的比例愈高。網路使用雖有其隱憂,卻也有其優勢,前幾天(5月13日)OpenAI推出新AI「GPT4o」,能與人即時對話、分析文字、理解數學問題及識別使用者聲音裡的情緒,若能妥善運用,相信能有很好的傾聽、同理陪伴,及輔助認知行為治療,幫助使用者修正非理性的思考,促進心理健康。不過,需更多心理相關的人投入AI應用領域,做預測及預防AI可能帶來的負面衝擊。

針對青少年憂鬱症防治,葉雅馨說明,未來心理衛生中心會持續透過以下6個策略進行:(1)用青少年熟悉的語言製作宣導教材提升其知能;(2)幫助青少年養成情緒檢視習慣;(3)應用青少年熟悉的社群平台、網站等進行推廣教育;(4)創建多元與便利的支持環境;(5)研擬AI可協助心理健康促進的方式;(6)邀請青少年的偶像團體、歌手、藝人、網紅、KOL、運動選手等現身說法、做議題式的呼籲,持續推廣樂動校園活動及憂鬱症的去汙名化。

論壇3》把關校園餐點品質 營造健康飲食環境

食品營養中心自1984年起便致力推廣國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環保」觀念,蒐集並瞭解民眾的需求及迷思、社會時事及動態等,再依此擬訂主題與切入點,透過宣導活動、教育課程、文宣品發展、政策推動等,發揮食品營養之專業並結合產官學研消各界力量,進行各項飲食議題之宣導工作。
 
食品營養中心長期關注學校午餐及校園食品,透過輔導訪視學校及廠商,以督促落實餐點衛生及營養品質,故董氏基金會40周年論壇,食品營養中心以「把關學校午餐及校園食品,建構與營造學校健康飲食環境」為題,邀請國內各界知名講者齊聚一堂,從不同角度進行與談。
 
大家心目中的學校「營養」午餐是什麼模樣呢?學校午餐的供應有多種型態,若由多家廠商供餐,可分為選餐(每週或每月票選廠商)、輪餐(多家廠商輪流)兩種模式,採用輪餐可使廠商安排穩定的人力、供應量,以確保食材準備及製作安全。而對分區或群組學校來說,統一菜單可降低團膳製作複雜度、減少食安疑慮;至於偏鄉學校,小廠商或附近廠商無法供應足夠食材,可採用如公糧運送模式,使學生獲得安全、足夠的餐食,保障孩子的權益。
 
學校午餐不只是福利,更是教育,食品營養中心以「衛生 安全 營養 美味 惜食 感恩 合作」為目標,持續努力把關校園餐點品質,盼望讓孩子吃得健康又安心,奠定一生健康的基礎。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