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大腸直腸癌、胃癌45歲起威脅性增,健康檢查需知

大腸直腸癌、胃癌45歲起威脅性增,健康檢查需知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4年7、8月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9318
收藏 瀏覽數 : 19318
大腸直腸癌、胃癌45歲起威脅性增,健康檢查需知

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2021年初次診斷有大腸直腸癌者,共1萬6,238人,而初次診斷胃癌的人為4,060人(註1)。而結腸直腸肛門癌、胃癌分居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第3、8位(註2),分別造成6,791、2,327人死亡。即使飲食清淡,腸道也可能長息肉而惡化為腸癌,想防腸胃癌,建議幾歲開始進行糞便潛血篩檢、大腸鏡、胃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後續又該如何追蹤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林蔚然醫師表示,一般人認為遺傳是造成大腸直腸癌的禍首,然而,其風險因子除了家族史之外,還有飲食、生活習慣、年紀,家族史反而只占兩成,上述風險因子會導致腸道裡的黏膜細胞產生基因突變,漸漸形成息肉,最後演變成癌症。

健保補助50歲以上民眾  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篩檢揪腸癌

即使飲食清淡,腸道也可能長息肉,體態保養得極佳的59歲藝人李芳雯便是如此,平時注重飲食,然而連續3年做大腸鏡檢查,卻相繼發現12、6、3顆,共21顆息肉。林蔚然醫師強調,其實大腸直腸癌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是「年紀」,隨年紀增長,越容易產生大腸息肉,只要有息肉,就有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目前國健署鼓勵50歲以上的民眾,每2年用健保做一次糞便潛血篩檢。

45歲起可自費做糞便潛血篩檢

事實上,目前歐美國家針對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已下修為45歲。林蔚然醫師表示,癌症高風險的定義是當每十萬人中有30人得到癌症,就屬於高風險族群。以大腸直腸癌而言,2005年時,國內50歲以上的族群就達到此標準,到了2018年,45歲的族群也達到此標準,建議國內應該將健保給付篩檢的標準下修到45歲。

發生7症狀,建議做大腸鏡確認有無腸癌

50歲以上成人除了利用健保進行糞便潛血篩檢,林蔚然醫師建議可加做大腸鏡檢查。當糞便潛血呈現陽性,代表可能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但並非所有大腸息肉或有大腸癌的人,糞便潛血檢查的結果都是陽性。假如民眾篩檢後是陰性,在這7種情況下,建議加做大腸鏡檢查,包括:

1.家族有大腸癌或大腸發炎疾病的病史,這類人建議40歲起做大腸鏡檢查。

2.解出黑便、血便者。

3.持續性腹痛,且越來越嚴重、沒有緩解者。

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半年內體重下降5%。

5.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若血液中的發炎指數上升,暗示消化道有出血、發炎或腫瘤。

6.半夜睡覺時常肚子痛醒,起床時常腹瀉,可能也有腸道問題。

7.年齡超過50歲且常有腸胃症狀,例如:腹脹、便祕、腹瀉,即使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陰性,仍建議加做大腸鏡。

林蔚然醫師提醒,糞便潛血檢查只是一種篩檢工具,民眾還要觀察自身有無上述狀況,若出現異常情形,建議盡快看醫生釐清。

發現息肉務必定期追蹤!「鋸齒狀息肉」三年內恐變癌

林蔚然醫師表示,70%的大腸直腸癌由「腺瘤型息肉」轉變,20%由「鋸齒狀息肉」轉變,10%是基因突變或家族遺傳性息肉。

  • 腺瘤型息肉變成腸癌,一般要3~5年,以癌症而言,不算進展快速,建議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與切除。
  • 鋸齒狀息肉易出現在右側大腸的深處,表現較扁平,檢查時不易看清楚。其基因病變路徑與腺瘤型息肉不同,惡化速度更快,3年內就可能變成癌症。

再次進行大腸鏡檢查的時間,醫師會依據病患前次檢查的清腸程度、息肉大小、數量及病理型態做判斷。一般而言,若前次檢查有清腸乾淨,有息肉但數量不多、體積不大者,間隔三年再進行大腸鏡追蹤檢查是合適的;但如果前次清腸程度不佳,息肉數量較多、體積較大,或是病理出現異常變化,可能一年內就需再次進行大腸鏡檢查。

藝人李芳雯3年間陸續檢查出腸道有21顆息肉,可能是基因突變,也可能基因有致癌因子,林蔚然醫師解釋,這需要較密集的追蹤,一般檢查超過十顆息肉,建議至少一年後要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以便盡快發現及切除。在國外,若超過十顆息肉,甚至會建議做基因檢測。

大腸鏡要準確,澈底清腸最關鍵

如果考慮自費做大腸鏡檢查,林蔚然醫師建議,可先檢視有無「腸癌家族史」,或有無「遺傳性的家族性大腸息肉症(FAP)及遺傳非息肉性結腸直腸癌症(HNPCC)」。若有遺傳性的家族性大腸息肉症,建議青少年就可開始做大腸鏡檢查。若有遺傳非息肉性結腸直腸癌症,則是30歲開始就需做大腸鏡追蹤篩檢。若有家族史,醫師通常會安排健保檢查,患者僅在採用舒眠麻醉時才需要自費。

進行大腸鏡檢查前,務必「澈底清腸」,一定要低渣飲食、喝光瀉劑、補充水分。林蔚然醫師強調,當腸道不乾淨,無法精準判斷是否有息肉或腫瘤,就必須重做,花錢又費時。簡單來說,清腸的品質直接影響大腸鏡的檢查與醫師的判讀,現在有低渣代餐包,不用忍餓,也有口感好的瀉劑,清腸比早年容易,民眾不必太過擔心。

有報導稱,大腸鏡檢查很考驗檢驗醫師的經驗及判讀儀器的能力。林蔚然醫師表示,針對不易判讀的鋸齒狀息肉,現在的內視鏡有加強影像辨識的功能,或是用輔助的光線、探頭產生類似放大鏡的效果,還有AI輔助系統,電腦會把可疑處標示出來,協助醫師判讀病灶,但前提是患者一定要澈底清腸,否則仍會影響準確度。

防範胃癌,可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

八成胃癌者有胃幽門螺旋桿菌,台灣成年人胃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是31%,推估高達590萬人帶菌,但並非每個人都會出現不適症狀。雖然目前政府沒有補助胃癌篩檢,但近年胃癌防治做得不錯,胃癌死亡人數有下降。林蔚然醫師表示,胃癌的風險因子主要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通常同住家人或室友可能共用餐具,患有此菌的比例較高;另外約有5~10%的胃癌和家族遺傳有關,若有近親罹患胃癌者,除了特別注意飲食習慣之外,應定期做胃鏡檢查,以期早期發現與治療。

胃癌確診多在晚期,治療煎熬且成本高,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林蔚然醫師建議,有幽門螺旋桿菌家族史,或曾經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史可進行「呼氣碳13、糞便抗原檢查」,看是否感染幽門桿菌。健保署為防治胃癌,目前正在研議若是執行幽門桿菌的相關檢查,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呼氣碳13(自費約1千多元)、糞便抗原檢查(自費約600元)」等,發現幽門桿菌抗原陽性後,就給付除幽門桿菌的健保藥物!林蔚然醫師表示,胃癌惡化速度快,建議民眾若有胃部不適或是家族史需積極就醫,及早發現與治療,存活率就能大幅提升。

冬天較適合做糞便潛血檢查?醫:冷藏檢體避免變質更重要

有些人排斥做大腸鏡,認為這屬於侵入性檢查,或對於大腸鏡檢查前要先吃清腸藥感到畏懼,在此情形下會鼓勵民眾先做糞便潛血檢查,如果結果為陰性,會觀察異常症狀是否持續;假設已痊癒,或許再觀察、不急著做大腸鏡;假設症狀持續,就需盡快做大腸鏡。

目前糞便潛血檢查幾乎不用自費,只要在醫師診斷下符合篩檢條件,國健署都有補助。據文獻指出,當糞便潛血檢查率為2成時,可減少1成的死亡率,鼓勵民眾有任何問題可在醫囑建議下進行檢查。

有報導說,冬天氣溫低,是適合做糞便潛血檢查的季節。對此,林蔚然醫師說明,糞便採檢後,會經過一段寄送時間,才送至醫院檢查。夏天悶熱潮濕,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可能將糞便中的血液分解掉,糞便潛血易出現偽陰性的結果(指測試結果呈陰性,事實上腸胃道卻有出血),強烈建議夏天採檢後將檢體冷藏。冬天則因氣溫較低,檢體放在常溫下較不易變化,然而,台灣的冬天不會冷到下雪,不論季節,還是建議採檢後冷藏檢體,盡快送檢。

❤️更多【腸癌.胃癌.胃食道逆流.腸胃炎治療與飲食祕訣】,請看113年7-8月大家健康雜誌

圖片來源/富爾特數位影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