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老年疾病 肌少症、骨鬆誰是高危險群、如何檢測?

肌少症、骨鬆誰是高危險群、如何檢測?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4年9、10月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51
收藏 瀏覽數 : 351
肌少症、骨鬆誰是高危險群、如何檢測?

據國民健康署調查,65歲以上民眾約7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全台估計有300~400萬人正面對骨鬆危機。另一項統計則指出,65歲以上肌少症男性比例為23.6%,女性為18.6%,人數眾多,自2016年起臺灣已正式將肌少症當成「疾病」來治療。到底哪些人是高危險群?哪些檢測又有助於覺察?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醫師解析,骨質疏鬆的病人很多時候合併肌少症,主因是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會隨之下降、肌肉量也日漸流失,常見高齡患者同時面對骨鬆與肌少症的雙重威脅。

認識骨鬆、肌少症高危險群

1.停經後的女性:陳崇桓醫師表示,女性是骨鬆高危險群,主因是年輕時最高骨量較男性低,月經停止後,會有5~10年骨質快速流失的時間,以致骨鬆人口有性別差異。

2.體重輕瘦者:原因是生理系統判定身體需要支撐的體重較輕,不需合成過多骨質;此外,因體重輕,肌肉質量同樣較少,除非特別運動來提升肌肉量,不然輕瘦者是骨鬆,也是肌少症的高風險群。

疾病與藥物也可能造成骨鬆

陳崇桓說明,除了性別、體況、年齡,特定疾病與使用某些藥物,也可能提高骨鬆機率。

1.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者:最易引發骨鬆的藥物為類固醇。以臨床實況來說,不少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但類固醇會促進骨質代謝、減少骨質生成,也讓骨頭中的膠原蛋白劣化,同時帶來多層面影響、大幅提升骨折機會。陳崇桓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常伴隨骨鬆問題。類風濕性關節炎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本就會增加骨質流失,再加上控制疾病的藥物中多含有類固醇,兩者疊加之下,病友的骨骼強度被大幅削弱,進而提升骨折發生率。

2.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的乳癌病友:內分泌的改變亦是骨鬆的原因之一。用藥改變內分泌,進而影響骨質的常見案例為乳癌治療。因芳香環酶抑制劑已成為乳癌荷爾蒙治療最重要的藥物之一,近來有越來越多乳癌病友必須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此藥會增加骨質疏鬆及骨折的機會,讓骨鬆預防與治療同步成為乳癌病友的重要課題。

3.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會使骨骼代謝轉換率加速,讓骨骼膠原蛋白被破壞,由於骨骼破壞大於生成,最終造成骨質疏鬆。因甲狀腺亢進造成的骨鬆,多發生在停經後的中高齡婦女身上,特別是原本骨質含量就少的婦女,症狀會更嚴重,要更注意鈣質的補充與增加阻力運動。

2招自我檢視有無骨鬆症狀

陳崇桓醫師叮嚀,只要發現(1)身高較年輕時矮了4公分以上;(2)靠牆站立時後腦無法順利貼到牆壁、後腦杓與牆壁距離超過2公分,都可能是骨鬆警訊,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

認識骨密度數值,預防勝於治療

陳崇桓醫師說,自我檢測外,測量骨質密度最常見的方法是使用定量超音波(QUS)來測量腳踝、手腕或手指骨密度,或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來檢查腰椎或大腿骨。前者是社區篩檢或健檢時使用,後者數值是健保給付藥物的依據。進行DXA檢測後,受檢者會得到一個「T值」:

‧T值為0,代表骨質密度等同健康年輕人的平均值。
‧T值落在≥–1之間,代表骨質密度正常。
‧T值落在–1與–2.5之間,代表骨質密度低。
‧T值–2.5或更低,代表骨質疏鬆。

民眾受檢後,醫師會依個人情況來評定其骨鬆風險,給予個別化的醫療建議或藥物治療。不過,陳崇桓醫師呼籲,要預防骨質疏鬆,根本作法是在25歲以前提高巔峰骨量、中年後減少骨質流失,老人家則要預防跌倒與避免骨折。

日常生活要戒菸戒酒,少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以及避免攝取過多鹽分,以除去造成骨鬆的危險因子。

停經後婦女且有骨質疏鬆症者,每日建議攝取至少1200毫克的鈣;50歲以上骨鬆男性,則每日至少需攝取1000毫克的鈣。只要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建議每日攝取至少8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

上網填表預測未來10年骨折發生率

目前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官網上,有骨折風險評估計算公式「FRAX」可多加使用。

「FRAX」公式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從2007年起依歐洲大型流行病調查資料做基礎而推導出來的公式,可評估10年骨折風險。在醫界努力下,WHO依據台灣提供的流行病學統計數據,為台灣人量身打造了專屬的「FRAX TAIWAN」,只要在網頁中輸入年齡、性別、體重、身高、個人既往骨折病史、家族史、骨密度等12項危險因子,即可算出未來10年發生骨折的機率。

體能表現下降,就應警覺肌少症問題

「肌少症」是骨骼肌隨著年紀增長流失的現象,當骨骼肌日漸流失會出現肌肉力量減少、體能表現下降的現象,如走路越走越慢、難以從椅子上起身、難以扭乾毛巾等。據最新2019年「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AWGS)」版本,當發生以下情況,就該進行肌少症篩檢:

  • 小腿腿圍男生<34公分、女生<33公分
  • SARC-F(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4分
  • SARC-CalF(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評估小腿圍)≧11分

「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及「量小腿圍」,幫你發現肌少症

臨床上篩檢肌少症作法

  • 使用握力器測量雙手握力:若男性肌肉力量小於30公斤,或女性肌肉力量小於16公斤,可能有肌少症。
  • 檢視體能表現:連續起立、坐下5次,時間若超過12秒,可能有肌少症。
  • 測量6公尺行走速度:標準為每秒走1公尺,低於此標準,可能有肌少症,應盡快補充營養、增加運動量及調整生活型態。

3招改善肌少症

1.健康長者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0g。舉例來說,體重50kg,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要超過50g;肌少症或衰弱症者,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2g。

2.每天補充維生素D達800~1000IU

3.增加運動量:經個別化指導,每週進行2~3次阻力訓練、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和平衡訓練。

陳崇桓醫師呼籲,透過及早篩檢測量、日常攝取足量營養、保持要活就要動的習慣,將常保老年生活健康。

❤️更多【骨鬆、肌少症飲食、運動祕訣、治療方法】,請看113年9-10月大家健康雜誌

圖片來源:富爾特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