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衛生",共有298筆資料

如何預防老人罹患「吸入性肺炎」?日常照護該注意什麼?

前總統李登輝因多重器官衰竭於2020年7月30日晚間病逝台北榮總,享耆壽98歲。據悉,今年二月,李前總統在家中進食時不慎嗆咳,出現呼吸困難,就醫後確診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住院不到半個月就突發心因性休克,雖立即CPR急救、並使用呼吸器,但仍因高齡,加上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抵抗力較差,住院過程中反覆感染,引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離世。究竟什麼是「吸入性肺炎」?該如何預防?假如家中有吸入性肺炎的長者,照護上應注意什麼?
2020-07-31

退休後如何擁有快樂的銀髮人生?讓資深藝人告訴你「老年不憂鬱」的秘訣!

董氏基金會2020年最新調查指出,臺灣60歲以上民眾,總是經常感到孤單者,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較高。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促進老年心理健康宣導計畫,特別邀請資深藝人艾珍、陶傳正、任明廷、陳季霞等多位名人,以及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一同拍攝「銀髮學堂」系列短片及「一個人的快樂」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影片,呼籲大眾重視老年心理健康,同時鼓勵銀髮族找到生活的樂子!
2020-07-30

新冠肺炎防疫基礎源自30年前?《那些年那些事》帶您了解張博雅的超前部署!

相較於歐美各國民眾對戴口罩的疑慮及爭論,台灣民眾對「戴口罩、勤洗手,是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的觀念根深蒂固,而喚起這份自覺的幕後推手,就是現任監察院長──張博雅。做為衛生署第一位女性首長、也是任期最長的衛生署長,民眾耳熟能詳的「健康是您的權利、保健是您的責任」、「行政院衛生署關心您」等口號即是她任內提出。她也首創許多「第一」的政策與制度,包括健保開辦、創設國家衛生研究院、全面施打小兒麻痺疫苗、菸害防制立法、愛滋防治、反毒等等。為了記錄這段台灣醫療衛生令人驕傲的歷史,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和董氏基金會合作,共同出版《那些年那些事:張博雅任衛生署長的一步一腳印》一書,並在7月17日上午舉辦新書發表會,重溫當年溫馨趣事!
2020-07-17

若生活因疫情而改變:可以「宅」、不要「坐」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國幾乎都受到重大衝擊,今疫情趨緩,但未消失,我們似乎得學著與新冠病毒共存,重建另一種新生活型態。歷經疫情,你的生活改變了甚麼?
2020-07-06

八、九月受孕的寶寶,未來罹憂鬱症、高血壓、心房顫動、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

懷孕月份也能預測未來罹病風險!打算懷孕生子的準媽媽,如果想要生個相對健康的寶寶,不能輕忽懷孕期間曝露的環境也可能影響寶寶健康。一項由臺北醫學大學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孕婦妊娠期間前三個月若剛好是台灣10月、11月,容易曝露於較高的一氧化碳環境,增加寶寶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2020-06-24

戒菸當個真男人!2020戒菸就贏比賽共812組收容人成功戒菸

李㼈號召「戒菸,增加抵抗力」、公益代言「2020戒菸就贏比賽」,法務部特別設置「收容人專屬戒菸成功特別獎」3萬元一組及6千元六組;同時還有一組嘉義監獄的許同學抽中全國戒菸成功的貳獎六萬元,法務部部長蔡清祥特別率領代言義工李㼈、終身義工陳淑麗、義工周子寒,及矯正署署長黃俊棠、國健署副署長吳昭君、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等南下嘉義監獄,為總共八組收容人戒菸成功得獎候選組進行公開檢測、見證分享及頒獎典禮。
2020-06-24

肚子餓就易怒、不開心?原來是血糖搞的鬼!

當人們想到負面的情緒狀態和壓力時,通常會想到心理因素,而非代謝因素。然而,2018年9月刊登於《精神藥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低血糖會帶來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壓力,且血糖的驟降會對我們的情緒產生影響。
2020-06-22

情緒調節能力有問題而憂鬱?讓科技來幫忙!

健康的情緒調節包括了選擇有助於穩定情緒的活動。但是,在個人選擇的活動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例如:在社交孤立和封鎖期間,這種自然的情緒調節會受到損害而可能導致憂鬱。尤其是憂鬱症患者,情緒自我調整能力受損可能更為嚴重。這是發布於2020年4月《JAMA精神病學期刊》一份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
2020-06-02

孩子在學校遭到霸凌,家長有哪些申訴管道?

爸媽忙於工作,疏於關心孩子,恐怕忽略孩子發出的「SOS」訊息!青少年深夜被同學賞耳光的影片不時在網路流傳,令人心痛。究竟該如何防範校園霸凌?家長、老師是站在第一線的守門員,若能留意孩子身上的細節,即時掌握警訊,或許就能提前預防悲劇發生,共同營造一個無霸凌的校園。
2020-05-29

如何陪伴孩子認識躁鬱症,並且同理他人?

正常人都會有情緒,但不論好壞,總在自己能克制的程度,而且多半有原因,像是中大獎、被開除等。然而,躁鬱症患者會出現情緒高昂的「躁期」,也可能伴隨情緒低落的「鬱期」,兩者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交雜貨合併出現。躁鬱症是一種情緒失調的精神疾病,平均發病年齡比重度憂鬱症早,僅在30歲左右(重度憂鬱症是40歲)。當親愛的父母或家人深陷情緒困擾,面對親人的脆弱,孩子常處於恐懼、不安之中,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該如何陪伴孩子、引領他們勇敢向前?又該如何幫助自己,並且同理他人?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