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老人才會得?我不愛吃甜,怎麼可能得糖尿病?打胰島素腎臟可能會壞掉?9個最容易誤解的糖尿病迷思,醫師為你解答。
儘管糖尿病為常見疾病,但民眾還是存有很多迷思,本期由醫師帶領民眾一起破解糖尿病常見的9大迷思!
迷思1
老人家才會得糖尿病
我還不到60歲,不可能會得
正解》錯。
第一線醫師觀察,60歲以上每5個人就有一位得到糖尿病,但現在20到60歲間的國人中也有約7%的人罹患糖尿病。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說,一直以來都有年輕的患者,兒童青少年時期得到糖尿病,有一半是第二型糖尿病,且多半都是胖小孩。小孩得到糖尿病大多是10、11歲就發生,國中以後得到的人數又增加一些。
在診間,游能俊醫師有遇過媽媽得糖尿病,2個女兒分別在小學六年級和國一時確診第二型糖尿病。至於第一型糖尿病的小朋友也有,特別的是,通常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兄弟姐妹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機會增加很多,許多醫師的診間都有病人是兄弟姐妹檔,間隔一段時間陸續發病,這些家庭父母的負擔特別沉重。
臺安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林毅欣也說,第二型糖尿病患年輕的30幾歲,更小的約10歲,越年輕的患者,通常胰臟細胞還沒有破壞掉,是經由學生尿液篩檢,再經抽血證實。
年輕化是必然的,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說,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危險因子,現在小孩篩檢結果肥胖比例越來越多,所以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的風險也越來越高。不過,也不要覺得瘦子就能與糖尿病絕緣,過瘦者有可能因為胰島功能不健全,加入糖友一族。
迷思2
愛吃甜食才會導致糖尿病?
正解》錯。
許多有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通常家庭飲食習慣都很不節制。很多人認為,想要避免糖尿病就要少吃甜食與澱粉類,游能俊醫師澄清,關鍵是飲食熱量和活動量,因此不只是吃甜食,吃高熱量食物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機會。
林毅欣醫師則說,現代人得到糖尿病是和醣類攝取過多有關。所謂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不只白米、麵食、甜食、五穀根莖類、雜糧等,甚至水果富含醣類,也要計算在內,這也解釋很多病人說自己不吃甜食,但攝取過多醣類,還是可能得到糖尿病的疑問。
迷思3
健檢顯示血糖偏高
但身體無異狀,不必在意血糖
正解》錯。
不要說一般人,游能俊醫師說連醫療人員都常常會忽略,糖尿病未必出現典型症狀。當空腹血糖為100mg/dl到125mg/dl,是前糖尿病期。一般來說不到126mg/dl,因為未確診糖尿病,還不用吃藥,但此時許多醫師也忘記提醒病人,下一步該怎麼辦,甚至有醫師還會說「沒關係」,病人相信沒關係,不重視追蹤,等到3、5、10年後,卻發生併發症才回診,已為時晚矣。
林毅欣醫師也說,很多病人就是覺得血糖只有超過一點點不以為意,而忽略檢視有糖尿病家庭病史,等到形成糖尿病就錯失可以積極預防的黃金期。一般人總覺得生病等於不舒服,偏偏血糖稍高往往沒有症狀,導致很多人以為糖尿病無傷大雅,實際上是把自己暴露在危險境地。
迷思4
沒有多吃、多渴、多尿的症狀
所以我沒有糖尿病!
正解》錯。
林毅欣醫師說,早期糖尿病幾乎無症狀,若沒有靠血糖檢驗無法得知,很多人都是做檢查或是生病住院意外發現。當出現典型症狀,易餓、多吃卻體重減輕、口乾舌燥、易渴、多尿、手麻腳麻、視力模糊或是傷口不易癒合等,身體就已經受到明顯的高血糖的殘害了。
因此,當你產生3多「多吃、多喝、多尿」症狀時,代表已得到糖尿病,此時往往已經是發病一陣子了,體重也會隨之下降,反而會變瘦。
迷思5
小便有糖、小朋友褲子有螞蟻
代表已得到糖尿病?
正解》錯。
一般來說,小便中有糖,很可能是糖尿病患者。蔡世澤醫師說,不能馬上下判斷,還是要進一步進行血糖檢驗,若糖化血色素也偏高,就更確定了。
有媽媽帶小孩到診所說,小朋友內褲有螞蟻。游能俊醫師說,如果小朋友內褲有螞蟻爬,未必與糖分有關係,很可能是其他分泌物,但當馬桶旁邊有螞蟻在爬,就可能是尿中有糖,需進一步檢驗血液才能確認。
迷思6
糖尿病吃藥會完全好?
正解》錯。
由於糖尿病實在是太普遍了,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就像感冒一樣吃藥就會好。林毅欣醫師提醒,糖尿病是不可逆的疾病,「一日糖尿病,終生糖尿病」,當診斷為第二型糖尿病時,已經損失了50%的胰臟胰島素分泌功能,進入一種不可逆的階段,許多民眾以為血壓降到正常範圍內,就是恢復正常,或許可以不用吃藥,殊不知糖尿病是慢性的疾病,無法根治,糖尿病不像感冒好了就不用吃藥, 糖友一定要持續追蹤控制血糖。
迷思7
糖尿病是小病,不用擔心!
糖尿病是大病,併發症多?
正解》錯。
行醫多年,蔡世澤醫師發現糖尿病患看待疾病常有兩極化的現象,有些人認為糖尿病「了不起只是個血糖問題」,不比心臟病、癌症等大病,殊不知糖尿病與血管問題息息相關,可能會造成大血管(心臟病、中風)或小血管(腎臟、眼睛)等病變,需要嚴密監控。
另一端的病患是過度恐慌,總一直問如果控制不好,多久會失明?甚至於洗腎?還有些人容易受到報導影響,時時擔心自己要截肢,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的糖尿病人只要控制得當,不會落到如此悲慘境地;甚至可以說,控制好壞是決定是否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關鍵因素。
迷思8
打胰島素腎臟會壞掉?
正解》錯。
統計顯示,45%糖尿病患者併發各種程度腎病變,與年紀大腎功能衰退、三高未妥善控制有關,臺灣每年約新增加8000位洗腎病患,其中超過四成是因糖尿病所導致的。
游能俊醫師提醒,常規的糖尿病治療,可以有效防止腎病變,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不會發生嚴重腎衰竭。民眾要知道,三高相關藥物不但不傷腎,常還可以護腎;會造成腎臟惡化反而是不當使用抗生素、消炎止痛藥等的結果,千萬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認為西藥就是傷腎,以此理由不願使用降糖藥物,反而更傷身。蔡世澤醫師說,如果擔心糖尿病用藥傷腎,不願使用造成血糖失控,反而得不償失。
迷思9
注射胰島素
是治療的最後希望?
正解》錯。
一般人覺得注射胰島素治療,好像是最後一個希望,若打胰島素好像無路可退,治療接近尾聲。游能俊醫師解釋,口服藥的機制是透過藥物荷爾蒙刺激,來增加胰島素或讓胰島素運作功能改善工作,注射則是直接補充胰島素作用,效率較好,也可避免使用口服藥物強迫身體做額外的工作。
李登輝前總統因為了解藥物在身體的運作,一開始就選擇注射胰島素迄今已經30多年。游能俊醫師強調,口服與注射只是如何讓體內胰島素充足運作的方式不同,胰島素並不是保留給病情嚴重者的專屬治療藥物。
感謝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臺安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林毅欣審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