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跟你說「不要你管」、「我不要」時,身為家長的你覺得孩子不聽話、開始叛逆起來了嗎?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你是暴跳如雷的處理應對嗎?親子專家說:找出忤逆背後的原因,溫和明確的溝通才是王道!
俗話說:「3歲小孩,貓狗都嫌」,家有幼兒的父母對於「不要你管」、「我不要」、「我不想」、「為什麼要聽大人的話」……這幾句話一定不陌生。有人說2、3歲正經歷人生第一個叛逆期,身心正面臨重大發展,行為才會變得特別難纏。
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表示,3歲左右的小朋友自我意識剛形成,加上跟別人互動能力也比以前好,「說不」會讓他們覺得可以展現自我,也能表現權力。豐盛品格培訓中心執行長劉慈惠則認為,父母會不知不覺中從自己的角度去界定孩子的行為,把幼兒「說不」的表現歸納為「叛逆」,其實是比較負向的看法。幼兒階段還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東西跟真正的需求不一樣,所以容易出現大人眼中「唱反調」的行為。父母應該站在更高的位置來看待孩子的反應,更全面的去了解孩子每個階段行為發展及特質,才能引導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家長不被孩子激怒
才能引導孩子學習正確表達方式
孩子不禮貌的頂嘴或反駁,常考驗父母的脾氣及修養,若不小心被激怒,可能會出現非理性的回應。當父母想約束孩子言行時,劉慈惠建議可從對孩子長遠發展較有幫助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只是想糾正孩子當下不禮貌的言語?還是希望孩子能藉由表達,一次次去學習如何正確的、自發性的選擇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不能說?
父母發脾氣斥責孩子,只會讓他們感受到怒氣,覺得自己被罵了、被責備了,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閉嘴,若爸媽能夠不跟孩子一般見識,同時做一個良好的示範,讓他們知道如何合宜的講話,才能讓孩子愛頂嘴、愛反駁的毛病「斬草除根」。劉慈惠以自己的家庭為例,當兒子說話不禮貌時,她不會生氣或暴跳如雷,而會很平靜、溫和而堅定的告訴他:「你這樣說(做),媽媽很傷心、很難過,你知道爸媽都很愛你,不會用那樣的態度(語氣)對待你,是嗎?」、「你可以告訴媽媽你很生氣,但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和態度。想想你可以怎麼說呢?」。
家長有良好的示範,長遠來說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如果父母被激怒,在怒氣中大罵,孩子哭鬧不停,只會讓管教孩子淪為雙輸的局面。羅秋怡覺得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被激怒的情況在所難免,要特別小心別演變成暴力或打孩子出氣的狀況。
當孩子言行舉止不禮貌時,父母可以生氣,而且最好要宣洩出來,但不是對著孩子大吼,而是把心中的感受說出來。例如:當孩子耍賴不想去睡覺時,媽媽可以說:「你這麼晚還不睡,媽媽真的很累,媽媽累就不能陪你玩,你早點睡好嗎?」相反的,如果媽媽以動怒、兇悍的口氣說:「你再不睡,我就……」,只會使雙方關係愈來愈糟。
孩子會用無理取鬧試探底線
父母一定要堅守原則
當孩子一再反駁或無理取鬧時,其實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此時爸媽應先想好自己的立場,不能經常搖擺不定,否則只會讓孩子覺得有機可趁。羅秋怡提到,當孩子跟家長互動時,如果孩子察覺到只要「說不」或反應激烈一些,爸媽就會順著他們心意去走,之後會更喜歡說不。
家長覺得很重要的事,一定要堅守原則,例如固定時間就寢很重要,但孩子還想玩時就會說:「不要!」,如果心軟答應一次,孩子以後就會一直試探底線。此外,當孩子還小時,可能會問大人為什麼不行?長篇大論的解釋或說道理對於幼兒是行不通的,此時父母要抓出原則,不用講的落落長,只要讓孩子清楚了解底線在哪裡就可以了。
劉慈惠認為,孩子會揣測父母的底線是正常的反應,但父母要溫和而堅定的讓他們知道不是想要就一定能得到。當然堅守立場是很辛苦的,例如:她去美國進修時,將3歲及4歲的兒子帶在身邊。有一次去大賣場購物時小兒子吵著要買玩具,她先耐心的告訴孩子今天說好了不買玩具,但3歲的幼兒聽不進去,於是她跟兒子說:如果你無法不哭,我們必須離開賣場、回到車上。但孩子還是哭鬧不停,為了讓兒子明白媽媽的立場,她不生氣、不怕麻煩將帽子、手套、大衣等全付武裝穿起來,寒風中帶著二個兒子回到車上,等到孩子平靜了、不哭鬧了,才再度回到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