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家扶基金會及兒福聯盟的調查顯示,弱勢家庭中,隔代教養比例每十年成長一倍,目前已知受扶助的弱勢家庭中,有1/10以上是隔代教養,在經濟、健康、文化不利等諸多原因影響下,弱勢翻轉更形困難;但反過來說,如果祖父母身心健康、知識背景也不差,是不是就適合幫子女照顧孫子呢?
廖清碧建議內心糾結的長輩,如果不想幫忙顧孫,最好也不要直接拒絕說:「要生就自己照顧喔,我不會幫你們照顧……」,建議換一個說法:「我最近身體不太好,站久了常腰痠背痛,想去躺一躺,也常要上醫院……」但這麼一來,行為表現也要顯得「體力不支」。當子女返家時,不要做出滿桌菜餚,寧願花點錢去外面聚餐,否則長輩拚命喊累,孩子也不會相信。
根據內政部委託暨南大學調查並於2016年發布的統計指出,當年度全臺856萬戶中,申報為「隔代教養」的戶數為95904,較十年前80518戶增加15386戶,增幅19%,但若跟20年前相比,則增加了一倍。然而,據社工界推估,隔代教養增加趨勢應為每十年增加一倍,但因未確實申報,無法呈現真實情況。
也就是說,在接近十萬戶隔代教養戶中,確實有很多祖父母是在無奈之下,不得不承擔照顧孫兒的責任,但原因很分歧,撇開父母無法實質照顧的情況,如:服刑、雙亡或一方再婚、生病、未婚生子、長期失業或出國失聯,也有不少年輕父母是因為想趁年輕打下經濟基礎,或不放心托兒所及保母的照顧品質,決定善用長輩的力量,讓自己無後顧之憂。
選擇隔代教養前
必須考慮的6個問題
蔡春美提醒年輕父母,在考慮把孩子托給祖父母照顧前,應考量下列重點:
2. 父母有沒有自己的退休計畫?
4. 喜歡岳父母或公婆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嗎?假如孩子被教成「另一個小姑、小叔」或「另一個小舅子、小姨子」,日後要花更多精力與時間去改正孩子某些習慣,自己能接受嗎?
6. 打算讓祖父母養育孫子到幾歲?若想省下幼兒園的費用,改由祖父母托育,父母除了養育,還可肩負教育的重責嗎?有些幼兒園會教英文、數學,祖父母具備指導孫兒課業的能力嗎?
廖清碧更犀利指出,年輕父母不能只想省錢、圖方便或讓自己安心,一旦嬤孫相伴後感情好,父母不只看到嬤孫互動會吃味,甚至孩子很可能被教成「另一個小姑、小叔」或「另一個小舅子、小姨子」,到時說不定父母會忍不住遷怒孩子,引發夫妻關係緊張或爭吵,這樣的結果,父母能接受嗎?日後帶回身邊,要花和托兒相同,或更長的時間去改正一些習慣,父母願意並有耐性嗎?萬一爺奶強勢挽留要不回孩子,年輕父母可以接受嗎?
驟然把新生兒丟給老人家照顧,日後小孩長大要接回父母身邊時,孩子可能適應力不足,會氣父母為何要強制分離自己和阿嬤;若小孩已依戀父母,卻將小孩長期托給長輩照顧,面對環境轉換,小孩也可能誤以為自己被拋棄,所以事先要讓孩子理解:「只是暫時請阿公阿媽照顧,假日及寒暑假會回到自己的家。」而且過程中,父母每個月至少得探望一次,每次最好都過夜,並花精神與孩子互動相處,才能減少日後親子重聚的磨合期。
蔡春美曾遇過一個案例是父母去外地工作不能陪長輩,要孩子代替自己陪長輩,結果孩子小小年紀就要照顧祖父母,陪他們就醫,代替父母承歡膝下。「案例中的父母當然有苦衷,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日後可能衍生其他問題。」
廖清碧曾在日本看過一個節目,探討阿公阿媽帶孫子和父母自己帶小孩的差別,發現當電視上出現裸露的畫面,阿公阿媽會急著說:「不要看。」而年輕爸媽就會機會教育。臨床上,廖清碧也觀察發現,阿公阿媽帶大的孩子,通常個性比較保守,觀念也比較傳統,形成對日後婚姻經營不利的因素。
蔡春美也認為,媳婦要求公婆去進修取得保母資格,雖然出發點很好,老人家也的確需要與時俱進、吸收新式教養觀,但是否一定要去上課,不無商榷之處。首先,應考慮長輩身心狀況,如果長輩不願意或體力不濟,就不宜勉強。
了解父母在意什麼
不吝於稱讚、回餽
相較於父母在意教養品質,兩位教授都認為應讓長輩主動樂於看顧孫兒,換言之,父母應了解爺奶公婆究竟在意什麼?成就感?面子?親情感受?兒女的感謝?金錢?名聲?掌握清楚後,就要大方給予,不要給了保母費就省去孝親費,讓父母覺得兒女占他們便宜。
廖清碧也提醒,年輕父母應視長輩為夥伴,而不是雇傭關係,給錢、買禮物、買補品、一起出遊……都是應該的,不但要嘴上常說感謝,更要在親友面前大力頌揚並感謝父母,讓父母有機會從別人口中得知兒女的感謝,產生尊榮感。此外,周休二日或寒暑假要想辦法自己照顧孩子,讓老人家可以喘口氣,和自己的朋友去散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