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學前教養 給爺奶顧孫前,要有的心理準備

給爺奶顧孫前,要有的心理準備

出處/ 2019年4月號/第38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9865
收藏 瀏覽數 : 9865
給爺奶顧孫前,要有的心理準備
看著電視報導保母虐童的新聞,挺著大肚子的茜雲緊張不已,想到和丈夫兩人的薪水加起來還不到80K,要在台北租屋生活,加上孝親費和存錢,也僅是夠用而已。為了節省開銷,夫妻倆打算孩子出生後,就送回婆家,請退休的公婆照顧。不過,同事卻勸她再考慮,還警告她,孩子太小就離開父母,長大後會和父母不親,而且長輩觀念傳統,日後溝通可能常有衝突……茜雲聽了很苦惱,難道「隔代教養」問題真的這麼多?
 

依據家扶基金會及兒福聯盟的調查顯示,弱勢家庭中,隔代教養比例每十年成長一倍,目前已知受扶助的弱勢家庭中,有1/10以上是隔代教養,在經濟、健康、文化不利等諸多原因影響下,弱勢翻轉更形困難;但反過來說,如果祖父母身心健康、知識背景也不差,是不是就適合幫子女照顧孫子呢?

對祖父母輩而言,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認為,含飴弄孫是快樂,但承擔照顧孫子的責任後,卻不一定樂在其中,原因是從古到今,東方老人總想「享清福」,現代人則在退休後,想趁著體力還行,去「圓夢」,嘗試年輕時沒機會體驗的事,但看到子女需要幫手,不幫說不過去,答應幫忙卻從此三、五年都不得安寧,往往陷入天人交戰,不知該不該答應。

廖清碧建議內心糾結的長輩,如果不想幫忙顧孫,最好也不要直接拒絕說:「要生就自己照顧喔,我不會幫你們照顧……」,建議換一個說法:「我最近身體不太好,站久了常腰痠背痛,想去躺一躺,也常要上醫院……」但這麼一來,行為表現也要顯得「體力不支」。當子女返家時,不要做出滿桌菜餚,寧願花點錢去外面聚餐,否則長輩拚命喊累,孩子也不會相信。

 
3C時代
並未減少隔代教養難題

根據內政部委託暨南大學調查並於2016年發布的統計指出,當年度全臺856萬戶中,申報為「隔代教養」的戶數為95904,較十年前80518戶增加15386戶,增幅19%,但若跟20年前相比,則增加了一倍。然而,據社工界推估,隔代教養增加趨勢應為每十年增加一倍,但因未確實申報,無法呈現真實情況。

暨南大學深入分析隔代教養家庭,僅13%是由爺爺或阿公照顧,其餘都是阿媽或外婆照顧,而據主要照顧者反映,在照顧孫子女過程中最需要的協助,依序是「經濟扶助」、「兒少課業輔導」、「健康醫療」。至於照顧孫子女所得到的收穫,以「體會到孫輩的關愛」最多,其次為「感覺生命有重心/寄託」或「感受到社會關心」,比例都超過五成。

也就是說,在接近十萬戶隔代教養戶中,確實有很多祖父母是在無奈之下,不得不承擔照顧孫兒的責任,但原因很分歧,撇開父母無法實質照顧的情況,如:服刑、雙亡或一方再婚、生病、未婚生子、長期失業或出國失聯,也有不少年輕父母是因為想趁年輕打下經濟基礎,或不放心托兒所及保母的照顧品質,決定善用長輩的力量,讓自己無後顧之憂。

但話說回來,如果有些事不在前面先考量安排妥當,「一時無憂」很可能導致日後的「千日之憂」,年輕父母最好謹慎評估,以免留下遺憾。
 

選擇隔代教養前
必須考慮的6個問題

研究家族治療的輔仁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蔡春美,曾從家庭動力的角度協助過隔代教養關係案例。她發現,即便時代不同了,3C產品興盛,交通工具也多元便利,但隔代教養的問題依然存在,而且情況較過去更為複雜。

蔡春美提醒年輕父母,在考慮把孩子托給祖父母照顧前,應考量下列重點:

1. 父母目前的身體狀況如何?

2. 父母有沒有自己的退休計畫?

3. 最重要的是,自己和長輩的關係和諧嗎?平日溝通順暢嗎?

4. 喜歡岳父母或公婆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嗎?假如孩子被教成「另一個小姑、小叔」或「另一個小舅子、小姨子」,日後要花更多精力與時間去改正孩子某些習慣,自己能接受嗎?

5. 萬一日後嬤孫感情好,爺奶強勢挽留,要不回孩子,父母可以接受嗎?

6. 打算讓祖父母養育孫子到幾歲?若想省下幼兒園的費用,改由祖父母托育,父母除了養育,還可肩負教育的重責嗎?有些幼兒園會教英文、數學,祖父母具備指導孫兒課業的能力嗎?

 
蔡春美和廖清碧不約而同指出,如果原本兩代關係良好,隔代教養成功率較高,因為遇到問題可以討論、互相支援,但如果原本關係就不好,遇到問題就會變成爭執的導火線。「若平日就討厭長輩說話的樣子,看到嬤孫講話時,很可能會升起無名火,產生厭惡的情緒。」蔡春美說。

廖清碧更犀利指出,年輕父母不能只想省錢、圖方便或讓自己安心,一旦嬤孫相伴後感情好,父母不只看到嬤孫互動會吃味,甚至孩子很可能被教成「另一個小姑、小叔」或「另一個小舅子、小姨子」,到時說不定父母會忍不住遷怒孩子,引發夫妻關係緊張或爭吵,這樣的結果,父母能接受嗎?日後帶回身邊,要花和托兒相同,或更長的時間去改正一些習慣,父母願意並有耐性嗎?萬一爺奶強勢挽留要不回孩子,年輕父母可以接受嗎?

如果囿於現實,不得不把孩手交給長輩,蔡春美建議在真正送托之前最好安排一段時間三代同住,若距離太遠,至少每周末都同住持續一、兩個月,共同生活、交流。

驟然把新生兒丟給老人家照顧,日後小孩長大要接回父母身邊時,孩子可能適應力不足,會氣父母為何要強制分離自己和阿嬤;若小孩已依戀父母,卻將小孩長期托給長輩照顧,面對環境轉換,小孩也可能誤以為自己被拋棄,所以事先要讓孩子理解:「只是暫時請阿公阿媽照顧,假日及寒暑假會回到自己的家。」而且過程中,父母每個月至少得探望一次,每次最好都過夜,並花精神與孩子互動相處,才能減少日後親子重聚的磨合期。

 
兩代教養觀不同
如何避免衝突

蔡春美曾遇過一個案例是父母去外地工作不能陪長輩,要孩子代替自己陪長輩,結果孩子小小年紀就要照顧祖父母,陪他們就醫,代替父母承歡膝下。「案例中的父母當然有苦衷,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日後可能衍生其他問題。」

此外,兩位專家也提醒年輕父母一定要有「兩代之間的教養觀不同」的心理準備,並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避免相互較勁、親情拔河,令孩子無所適從。「看到阿公阿嬤撿起掉在地上的食物吹一吹就給孩子吃,父母理智必然斷線,但就算再有道理,也不能用指責或指導的方式糾正,以免適得其反。」蔡春美發現很多年輕世代講話很直、口氣不佳,傷了老人家的心,讓長輩覺得自己的辛苦付出很不值得。

廖清碧曾在日本看過一個節目,探討阿公阿媽帶孫子和父母自己帶小孩的差別,發現當電視上出現裸露的畫面,阿公阿媽會急著說:「不要看。」而年輕爸媽就會機會教育。臨床上,廖清碧也觀察發現,阿公阿媽帶大的孩子,通常個性比較保守,觀念也比較傳統,形成對日後婚姻經營不利的因素。

「不能指責長輩食古不化,這是文化背景不同所致,不是他們的錯。」廖清碧建議,遇到這種情況,年輕父母可以選擇在公婆面前教孩子性知識或兩性教育,讓孩子聽到、長輩也聽到,年長父母就會漸漸接受新觀念。

蔡春美也認為,媳婦要求公婆去進修取得保母資格,雖然出發點很好,老人家也的確需要與時俱進、吸收新式教養觀,但是否一定要去上課,不無商榷之處。首先,應考慮長輩身心狀況,如果長輩不願意或體力不濟,就不宜勉強。

「上課可能會帶來壓力,如果用影片或其他資訊告知,或鼓勵老人去參加讀書會,其實一樣可以吸收新觀念。」蔡春美認為,年輕父母自己應該先去上課,學會怎麼當爸媽,再轉述給長輩聽,說不定效果更好。
 

了解父母在意什麼
不吝於稱讚、回餽

此外,阿公阿媽通常體力不佳,可能會使用偏靜態的養育方式,不會帶孩子去公園運動場跑跳,也較少用語言完整表達情緒或想法,可是語言、體力、運動神經、大小肌肉……等生理發展,卻是孩子成長過程需要的鍛練,而且必須依孩子年齡增加逐漸加強,這類知識長輩未必了解,反而可能不到一歲就強迫孫子戒尿布,導致孩子日後個性焦慮、或一緊張就想上廁所。

相較於父母在意教養品質,兩位教授都認為應讓長輩主動樂於看顧孫兒,換言之,父母應了解爺奶公婆究竟在意什麼?成就感?面子?親情感受?兒女的感謝?金錢?名聲?掌握清楚後,就要大方給予,不要給了保母費就省去孝親費,讓父母覺得兒女占他們便宜。

「如果一時有困難,一定要先說清楚,取得長輩諒解,願意等孩子日後經濟寬裕些再彌補。」蔡春美說,在金錢之外,年輕一代也要多表現疼惜老人家的舉動,如此老人家也會對孩子更盡心。

廖清碧也提醒,年輕父母應視長輩為夥伴,而不是雇傭關係,給錢、買禮物、買補品、一起出遊……都是應該的,不但要嘴上常說感謝,更要在親友面前大力頌揚並感謝父母,讓父母有機會從別人口中得知兒女的感謝,產生尊榮感。此外,周休二日或寒暑假要想辦法自己照顧孩子,讓老人家可以喘口氣,和自己的朋友去散心。

 

延伸閱讀

你的孩子成了婆婆的孩子?怎麼溝通不傷和氣

不想追著餵飯,如何讓小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避免爺奶養出慣寶寶,教養專家教你這樣做

從阿嬤家接回孩子後,怎麼調整小孩被寵壞的習慣

孩子吵,阿公阿嬤全買單?隔代教養遇上情緒勒索如何解

當孫子離家,爺奶怎麼調適空巢人生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