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當孩子為證明「我有種」而離家,爸媽怎麼處理

當孩子為證明「我有種」而離家,爸媽怎麼處理

出處/ 2009年11月號/第277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861
收藏 瀏覽數 : 4861
當孩子為證明「我有種」而離家,爸媽怎麼處理

家,原來是提供溫暖、情感支持的所在,可是,當夜幕低垂,孩子卻寧願在街上遊盪、睡公園,不想回家,為何家庭對孩子而言,不再是溫馨的避風港?

「一名沉迷線上遊戲的國小五年級女童,半夜偷溜出門會網友,至今1個多月音訊全無」、「一對小兄弟擔心父親心情不好而毆打他們,離家在外流浪11天」……兒童、少年離家的新聞層出不窮,為什麼小小年紀的孩子,會認為外面世界比自己的家安全?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離家逃避?家長該如何尋回孩子、找出孩子內心的癥結點,避免同樣情況再發生?

2009年自願離家的兒少 已竄升到84.6%

根據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最新公布的「2009兒少失蹤報告」,2009年失蹤原因為「自願離家」的比例已竄升到84.6%。若從年齡層來看,國中青少年的比例最高,占57.5%;國小兒童也有10.7%。這群小大人處於即將或剛進入青春期的階段,沒有獨立經濟的能力,為何離家出走?長期關懷兒少問題的光寶文教基金會認輔志工「向日葵媽媽」歸納孩子最常離家的3大原因:

1. 父母關係不佳

孩子未感受到家庭溫暖,也沒歸屬感,甚至夫妻爭吵時,得被迫選邊站,因此想逃離這環境。

2. 雙親少陪伴,親子疏離

有些父母工作忙碌,作息與孩子不同,或把孩子托給長輩照顧,形成隔代教養,這可能使孩子缺乏約束力,易受外界影響。

3.  課業難達父母期望

以國中階段特別多,孩子因分數考差,怕被嚴厲責備或打罵,以離家作為手段。

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分析,因課業壓力而離家的孩子,多數幾天後就會自行返家;不過,若家庭屬於功能不彰的崩解狀態、或家長管教前,與孩子沒有足夠的感情基礎,孩子離家時間可能較長,她舉2個案例分享:

Case1:為逃避父親打罵而離家

國小五年級的閔佑(化名),父母很年輕時便生下他,沒多久兩人就分開,於是他從小跟著阿公生活。不料阿公因車禍去世,他轉而由父親照顧。


因兩人不親、加上父親個性衝動,常打罵管教,甚至被通報家暴,由社工接手一個月後閔佑才返家。可是,再回家時,父親已有另一名同居人,還帶了一個女兒,也令閔佑更不受疼愛。一次被打罵後,他開始賭氣不回家,一個月來雖然去學校上課,晚上卻過家門而不入,窩在住家附近睡。

Case2:藉離家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國二女生柔宜(化名)的父親長年在大陸工作,她與母親相依為命,加上母親寵溺,養成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後來,父親結束大陸工作回台定居,柔宜不適應家中多了一個人與她分享媽媽,而且父母的管教也不再依從她,所以離家出走表達不滿。

別以為孩子錢花完 就會回家

有人認為孩子離家出走,等零用錢花完自然就會回家,不過,羅秋怡直言,「即使沒有經濟來源,在外生活也不困難。」多數中輟在外的孩子會互相收留,彼此界線模糊,物品、金錢都共用。也因處於「同儕比父母重要」的年紀,即使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有照顧的義氣。所以,若有同學通報離家少年的行蹤,也會遭到排擠,認為是「抓耙子」,造成父母尋人困難。

她輔導個案時發現,離家女生多不介意住男生家。而且,不少成年男網友會透過網路互動,刻意親近、行騙這些涉世未深的少女,利用少女對戀愛的憧憬,引誘她們不自覺身陷性侵的危險。

離家孩子在哪落腳?為了取得孩子信任,投入很多時間和他們博感情的「向日葵媽媽」指出,他們最常聚集在:某位單親兒的家、網咖或泡沫紅茶店等地點,也會跟認識的人要求支援錢跟食物。她曾問他們,「為什麼不想回去?」多數回答是,「回家又沒人關心我。」其實,不少孩子是跟父母賭氣,以離家來挑戰父母的權威。不過,「向日葵媽媽」最擔憂這些孩子為了尋求歸屬感而加入幫派,或為了賺取微薄金錢成為藥頭的「郵差」,把違禁品帶入校園。一旦走向這條路,學業恐怕沒有補救的餘地,人生也要花更大力氣導正。

先安撫情緒再處理問題
7招避免孩子慣性離家

統計顯示,高達61%的離家兒有2次以上的離家經驗,主要是「返家後與家人衝突更多、家人管得比以前更嚴、對家裡不滿的情況依舊沒變。」羅秋怡舉前述案例,閔佑、柔宜因家庭成員改變,加上不適應管教而離家。此時,除了由專業人員協助諮詢,父母應知這階段的孩子已有自主想法,建議要平心靜氣與孩子討論彼此能接受的規範,並多花時間經營親子關係。為了避免形成兒少慣性離家的惡性循環,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主任林武雄與「向日葵媽媽」提出以下7建議: 

1. 多數失蹤兒少都透過警察尋獲,若孩子離家出走,仍要報警。

2. 找到孩子後,父母要放下氣憤、憂慮,接納孩子回來。

3. 父母別抱持「孩子馬上就會變好」的不實際期望,更不要有「我已經很妥協了,孩子卻還不變好」的埋怨。因關係的改善、孩子的進步都需要時間。

4. 孩子返家後,要讓他的狀態保持穩定,父母可拜訪班導師與輔導室老師,告知孩子情況尋求協助,並盡量減少其他同學異樣的眼光;在家則要避免過多責難,別一直重提離家的事。

5. 試著瞭解孩子對家裡的不滿,並嘗試改變;若真難以改變,要誠懇地告訴他不能改變的苦衷,取得支持與諒解。

6. 建議家長參加支持性團體,除了協助調整心態,看到別人的狀況,較不會自怨自艾。

7. 目前學校對於有中輟紀錄的學生,都有社工或心理師的輔導機制。若父母需要諮詢管道,可與各縣市的家庭服務中心、生命線、張老師等單位聯繫,或撥打失蹤諮詢專線:0800-049-880,都可獲得專人協助。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