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紅的大長今影集,點出了食物中老祖宗的養生智慧,而醫學也證實,吃對食物能帶來能量,飲食不當卻會造成傷害,到底食物該怎麼吃,才能趨吉避凶,確實發揮食療的功能?
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和健康,乃至於飲食和疾病的關係,一直是追求健康的人,最關心的議題之一。疾病的產生是否與缺乏某些營養素,或某些食物攝取過量有關?馬偕醫院台北院區營養課課長趙強認為,現代人確實有營養素缺乏或營養素過剩的問題。
缺乏主要是指微量元素和微量營養素,也就是維生素、礦物質。這幾年,醫界越來越明確地知道,某些抗氧化的植物性營養素──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茄紅素、胡蘿蔔素,到最近的葉黃素,可能和一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關。至於營養素過剩方面,例如造成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痛風的肥胖,就和食物攝取過量有關。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飲食不平衡。趙強指出,「如果單只探討飲食,可能有所偏頗,因為飲食和個人生活有關──例如消化性潰瘍、高血壓、失眠,都和生活習慣及飲食不平衡脫不了關係。過敏也一樣。」他舉例說,「如果天天熬夜、壓力大,吃再多的好食物,還是可能生病!」換言之,飲食和疾病並非單一關聯,而是各種因素彼此互相干擾、影響的結果。
疾病和飲食的糾葛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醫師申一中表示,飲食當然和疾病有關。中醫將人體分成先天和後天;先天指遺傳體質,後天則指腸胃消化系統,和飲食十分密切。無論哪一類疾病,從中醫觀點來看,就是補氣或補血。
補氣是以高蛋白等熱量較高的食物調理,補血則是以當歸及紅色食物滋養,包括櫻桃、葡萄、枸杞。例如感冒就是氣虛,中醫建議補氣。「補氣當然要針對病人的體質,必須先讓醫師把脈問診,給予專業意見,千萬不要自己亂補,免得補出問題。」
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申一中說明,現代人糖類攝取較多,中醫將糖類稱為甘,甘吃多了,脾胃會不好。此外,現代人攝取許多油膩、油炸的食物,這些東西會傷到人體的正常水分,長期下來,體內的水分變少,也會引起疾病。
生病了,怎麼選擇食物?
消化系統疾病
振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羅亞蘭強調,消化性潰瘍、胃炎、腸炎及便祕等消化系統疾病,必須遠離刺激性飲食,包括菸酒、咖啡因、較甜、較油膩、較辛辣的食物。「腸炎是腸子蠕動過快,便秘則是過慢。如果腸炎已經造成腹瀉,這時刺激的、高纖維的飲食和牛奶都不建議,高油脂食物也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