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老ㄙㄨ 「為什麼孩子不主動做家事、不喜歡分享東西給手足?」別急著怪孩子!親愛的父母,教養是有脈絡可循的

「為什麼孩子不主動做家事、不喜歡分享東西給手足?」別急著怪孩子!親愛的父母,教養是有脈絡可循的

出處/ 老ㄙㄨ的希望教室臉書粉絲團 
撰文/
瀏覽數 : 4198
收藏 瀏覽數 : 4198
「為什麼孩子不主動做家事、不喜歡分享東西給手足?」別急著怪孩子!親愛的父母,教養是有脈絡可循的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主動做家事,也不喜歡分享東西給手足,老師,這些問題我能怎麼解決?」在某次的講座機緣下,主辦單位很夠意思的,蒐集了一百多份家長的問題。整理問卷整理得有些眼花撩亂的,還出動了我寫博士論文的編碼能力(嗚)......但整理下來,也看到現代家庭裡的一些問題與盲點。發現,親子之間有因有果,但做父母的我們往往只看到孩子的果,卻不曾想過「因」可能是我們大人影響的.....

 

大家發問了很多問題,很多問題的確很棘手。但是,其實這並不容易給出適切建議,因為我們往往看到是發問的「結果」,而缺漏了問題背後的「成因」(或稱之為「脈絡」)。

 

例如提問第一名的問題,是關於「手足相處」的問題,其他還包括了很多「孩子不主動學習」或是「孩子不主動做家事」之類的發問。但是我們往往看到的是不主動的結果,而沒有再去仔細推敲或是回避了為何不主動的原因。


所以我細想了一下,也想在這場分享中和家長們找到如何和孩子溝通的脈絡。


首先,我想請大人們仔細回想,當「不主動」的行為發生時,當時孩子正在做什麼?而大人當時又在做什麼?


是否是我們打斷了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是我們用命令式的語氣說話?......而大人在之前又做了什麼?是忙碌於自己的工作,才驚覺孩子也放空了很久?或也沉迷於滑手機之中,讓孩子感到不服氣呢?


其二是,先解決孩子的情緒,解決大人的情緒。
孩子當下肯定是滿心不悅,讓他心情不美麗的去做這件事情,只會讓他日後更厭惡這件事情。那麼我們有沒有讓他轉圜的時間,例如先讓他先完成手邊的事情,再去做後面的指令?


大人呢?是否也沉於自我的情緒?語氣開始煩躁起來,失去了原來愛孩子的一致性姿態?或是將自責的心情轉移到孩子的身上?(這部份可以參考親子天下的《情緒教育,怎麼教?》一書)


其三,是去探討彼此的情緒背後是什麼。
尤其是大人,為何從愛孩子的姿態,快速轉換成指責孩子的姿態?那勾到了什麼?是反映出大人的內在,也討厭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自己某個性格吧?


第四,善用對話力。
良好的對話能力,能夠穩定情緒、釋放壓力,同時能夠驅動孩子的動機。重點是從「我」的角度,轉換成能同理「孩子」的角度。我們往往教孩子要有同理心,但我們是否能在當下同理孩子的情緒、同理孩子的理由、同理孩子的需求呢?(這部份可以參考阿建老師的《對話的力量》一書)


第五,激勵內在動機。
對話的過程中,別忘了激勵孩子,讓他覺得這件事情是他自己想要的、是他自己選擇的;讓他覺得自己在寫作業、在做家事、甚至在和大人對談時,他是有貢獻、有價值的,提升他的自我效能;並且讓他感受到這件事情與他自己有關。(請參考親子天下的《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一書)


第六,持續的要求恆毅力。
除了良好的溝通、激勵出滿滿的動機,還需要自律力與恆毅力,幫忙持續保持下去。剛開始,孩子會想做、會有信心,但隨著時間推移,孩子會開始失去耐性,因此大人還要不斷的用讚美來支撐孩子的動機、想要往下繼續的決心。但請切記,用「謝謝你的用心」來取代「你好棒」,用「自我效能」來取代「討好他人」的心情。(請參考天下雜誌的《恆毅力》一書)


這些過程繁複又花時間,但每一個妥善的對待,才是開啟與孩子溝通的大門,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學習。教養不是只有養或教,教養更是需要時間投資的陪伴,愈陪親子關係要愈香才是。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