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青春期 青春的憂鬱,你懂嗎?

青春的憂鬱,你懂嗎?

出處/ 2004年10月號/第221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982
收藏 瀏覽數 : 4982
青春的憂鬱,你懂嗎?

自殺是青少年十大死因的第三位,這些輕生者多半患有憂鬱症,讓他們感到憂鬱的主因來自於同儕團體及外在形象,身為父母,該如何察覺孩子身陷情緒迷宮,及早給予適切的支持?調查發現,自殺是青少年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八成七的死亡個案生前有憂鬱症;青春的憂鬱值得大人們多多關心。憂鬱與輕生在少年間蔓延,聖保祿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王維蒂表示,關於自殺者有高比例患有憂鬱症,多半是回溯性的研究,詢問自殺者身旁的親友或同學,以回顧自殺者生前的行為表現,包括情緒是否喜怒無常、暴躁或低潮不講話,以及睡眠或飲食等生活方式是否改變。

以大人為對象的研究發現,高達七至八成自殺死亡者生前有明顯的憂鬱症現象,至於國內青少年憂鬱症的盛行率,多是學界或基金會做的研究,以問卷的形式,發現有中度憂鬱情緒的青少年約佔兩成,有嚴重憂鬱症者約佔一成,和從學校輔導系統做出來的數據相差不大,算是嚴重的狀況。

從事輔導工作20年的師大附中輔導老師李玉美的經驗是,一個班上大概有1~2個學生有憂鬱的狀況,學校中實際看到的比例約有1/40。「我自己曾做過的篩選比例更高,一個班上約1/3的孩子會擔心自己的情緒不OK,自覺焦慮或憂鬱。」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心理師羅昭瑛認為,憂鬱症的症狀會影響整個人的狀況,個人本身的環境和特質也會交互影響,有些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在認知上容易傾向消極、悲觀的負面情緒,如果外在的事件引發情緒,青少年有可能在衝動的狀況下自殺,但並非直接將憂鬱症和自殺畫上等號。

誰與憂鬱麻吉?

羅昭瑛說明,對於憂鬱症的高危險群,家長和師長確實要多加留意。影響青少年憂鬱症的因素有三項,首先是個性。有些青少年多愁善感,很在意外界的看法,對自己內在的情緒很敏感,像林黛玉一樣容易受到外在事件的影響,容易抓到隱藏的訊息。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可能人家說了一句:妳今天穿得很漂亮!多數的人會覺得是稱讚,可是有些青少年就會懷疑:他是不是說我穿得跟平常不一樣?是不是真的稱讚我?他說這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另一項因素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包括家庭暴力、父母本身有婚姻問題、健康問題,無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等,或父母忙於工作,無暇與孩子相處。最後是學校環境的影響,包括升學、人際問題,潛在的幫派問題、毒品誘惑,都可能造成青少年的壓力,進而引發憂鬱症。

抽絲剝繭搜憂鬱

究竟哪些徵兆和行為是憂鬱症的線索?王維蒂指出,青少年憂鬱症的特徵中,憂鬱情緒是最明顯的,他會感覺自己的心情變得很差,煩躁、暴躁、容易生氣。外表行為變得較為退縮,對原本的人際關係、活動,突然間喪失興趣,生活能量也降低了。另一種極端則是以叛逆行為為主。以往很乖的小孩,突然間變得叛逆、敵對、對任何事都無所謂。睡眠的改變也是徵兆,有些人多眠、有些人失眠。食慾很差,也可能剛好相反,變得暴食。生理狀況方面,肌肉壓力大,無法放鬆,感覺很累,身體像鉛一般沉重。

李玉美觀察到,憂鬱症孩子的價值觀較消極,包括對自己、對未來前途發展,甚至對整個世界都充滿負面想法。在行為方面,人我界線模糊、自主性差,往往無法自我判斷、自己負責,容易將責任推給別人。在表達和接受方面,對於別人給予的關心不覺得感激,會認為是應該的,主動關心別人的行動也較缺乏,總是一直等著接受別人的關心。

外在形象與同儕 青少年最在意

研究發現,日常生活壓力帶給青少年的憂鬱感比重要生活事件高,王維蒂說,國中時期的壓力來源主要是學校表現、課業和考試,高中時期就會加入感情問題、金錢、同儕壓力;外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並常伴隨飲食失調症,如暴食或厭食,這群病人可能有憂鬱症也可能沒有,但其中常有所連結。

李玉美在師大附中所做的調查發現,最讓孩子焦慮的是他們的外表和身體。高中時期是身體發展最快、改變最劇烈的階段,孩子們對自己的外在形象非常看重,身體外在形象的自我認知是焦慮的重要來源。他會長多高?會長成什麼樣子?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其次是友伴關係、同儕關係,接著才是課業,但家長往往最重視的卻是孩子的課業問題。

羅昭瑛分析,青少年很在意自己的人緣好不好,人際關係是他們主要的煩惱之一。常聽到孩子說,他最近可能說錯一些話或是不小心說出別人的秘密,或他朋友暗戀的人喜歡上自己,都是些大人認為瑣碎的事,卻讓青少年覺得自己遭到排擠、跟朋友生氣或是突然從原本的生活圈子退出。還有一些內向退縮的孩子,他們的興趣和其他的同學不太一樣,他的苦惱是不知道如何打進同學的圈子,無形中人際交往變得孤立,他並非人緣不好,但就是沒有要好的朋友。這些都會讓青少年感到鬱卒。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