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兩性關係 婚姻經營 夫妻摩擦不斷?心理師教你換個方法溝通

夫妻摩擦不斷?心理師教你換個方法溝通

出處/ 2019年3月號/第37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0022
收藏 瀏覽數 : 20022
夫妻摩擦不斷?心理師教你換個方法溝通

「女性的空巢期」及「男性的中年危機」是熟齡婚姻常見的衝突因子,當子女長大離家後,少了孩子居中做潤滑劑,就容易陷入婚姻危機。假如夫妻因興趣不同、時常起爭執,該如何化解隔閡?若另一半退休後總愛「甲你黏迢迢」(臺語),該如何讓對方把生活重心從自己身上移開?專家指出,只要夫妻相處堅守「先自得其樂,再與君同樂」,就能讓相看兩相厭的婚姻關係得到喘息的空間。
 

過去社會學者認為,一般家庭的生命周期約有五十年,從結婚、養兒育女到老去、死亡,子女結婚後又產生新的家庭周期,差不多就是五十年。然而,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長壽,相對的,婚姻生活也愈來愈長久,超過六十、七十年也所在多有。換言之,如果夫妻感情好,老後的生活日日是好日,如果夫妻摩擦多,那麼老後的生活折磨就會變長。 

國際演說家暨兩性婚姻專家吳娟瑜說,現代人都想和另一半相親相愛到老,但如果婚姻不能美滿,至少也要能圓滿。也就是說,若降低標準到「相安無事也是緣分」,減少摩擦和負面情緒,就有機會倒吃甘蔗,白頭偕老。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及全國諮商公會全聯會監事林世莉心理師提醒,人不要設限認為「都老了還改什麼」,臨床案例顯示,人只要活著,隨時有可能改變,特別是遇到重大變故,如生了場大病、意外世故、創業失敗、金錢損失、死裡逃生、失親喪偶……都可能自覺性的拋開原本的習慣和本性,以新的行動因應,帶來生命新契機。

不過實務上,吳娟瑜也坦言,結婚超過十年若沒有改掉某些習慣,一般就不容易改變了,這時彼此若不能接納,也許就只能各退一步各過各的。「老後的婚姻有三個層次,最上層是『相親相愛』,中等是『吵吵好好』,最糟是『冷漠以對』或『不相往來』。」吳娟瑜觀察到,大多數夫妻是「我改變不了你,你也改變不了我,相看兩厭卻又沒辦法分開,或為了家庭有安定感,小孩子有爸爸媽媽,所以表面上『相安無事』的過著」,好聽是尊重,實際上就是默認。
 

先自得其樂,再與君同樂

雖然這麼說感覺很消極,但吳娟瑜認為「非也」。因為人到六十歲以後,漸漸放鬆也想為自己而活,此時的人生觀應該先求「活而無憾」,再求「死而無憾」,如果認真計較,大家都活不下去,何妨退一步海闊天空,夫妻都能各自找到生活下去的動力。

像有對夫妻,太太在先生退休後把私房錢投資股票全蝕光了,先生雖然生氣,但「如果離婚卻輸更多」,因為還要分產給太太,所以決定不離,而是以「室友」的身分住在一起,彼此對婚姻期待降低,反而可好好相處,相安無事,偶爾還能一起參加親友的晚宴,或一起爬個山,平常就各過各的,不會起任何衝突。

「人生往後看,還有很多時光可以過好日子,既然管越多越生氣,就不要彼此拘束吧!」吳娟瑜建議,難以磨合的夫妻,千萬不要陷在其中痛苦,趕快過自己要過的日子。「先自得其樂,再與君同樂」,至少不能同樂還能自樂,若反過來要「先與君同樂,才能自得其樂」,那可就痛苦不堪了。

有些子女看父母感情變淡很難過,或父母希望自己必須表態傳話或打圓場而自覺被情緒勒索,吳娟瑜都會勸子女不要再把父母背在身上,應把問題丟回去讓父母自己解決。最糟的情況是子女各自選邊站,形成爸爸的女兒或媽媽的兒子,這樣只會讓大家都不高興。「子女不要夾在中間,就讓爸媽自己去吵吧,這也是他們活下去的一種樂趣。」吳娟瑜強調,這麼說不是在開玩笑,而是夫妻習慣了彼此的溝通方式,已經形成某種默契。有時旁人勸架,他們還會異口同聲說「我們沒有在吵架喔。」

林世莉心理師則從一些案例剖析該如何解決老伴之間的摩擦:
 

案例1
夫妻興趣不同、各有所好
給彼此空間,減少衝突發生

每到選舉,玉玓的老公常熱衷追著某位候選人,以為選後激情該冷卻了吧?沒想到先生反而更積極關心當選者動態,讓玉玓覺得不勝其擾。相對的,老公對玉玓虔誠的信仰宗教也不以為然,覺得老婆一天到晚奉獻、禪修,根本就是沒事找事、兼人憨被騙,兩人經常互相嘲諷爭吵……
 

【心理師解析】

夫妻與其爭論:「怎麼到這把年紀還迷有的沒的?」不如退而想想,不論是追星(候選人)或信仰(宗教),本質上沒有太大的不同。基於避免多年情義越吵越淡,最理想的解套之道是:「愛你所愛,聊你愛聊」,夫妻互相包容接納對方喜愛的事,同時也保有自己喜愛的事;萬一無法真心接受對方所好,就退而求其次,試著彼此尊重,給對方空間,把自己做好,各自開心,至少能減少衝突機率。

林世莉認為,「認知影響情緒,情緒影響行為」。老夫老妻必須想到一點,人生終點前至少有一方會生病,不論慢性病或突然離世,與其到時候活著的一方懊悔自責最後幾年沒有好好相處,不如讓彼此相處時,心中都有支持自己活下去的「信念」,這些信念可能是追求自己的喜好,或信仰所教導的轉念,都能讓人對於彼此的差異更有調適力。
 

案例2
老夫妻迎接空巢期
別把另一半當生活重心

莉慧和退休在家的老公時起勃谿,原因是過去莉慧只要做完早餐送老公上班後,就可以安排自己的活動。每年兩三次和社團朋友出國旅遊,老公從來沒有囉嗦過,兩人的相處頂多是老公下班後回家吃晚飯,莉慧偶爾罵罵老公回家不體貼、不做家事,一天就過去了。但老公退休後,要求莉慧多點時間在家陪伴,沒事就要老婆煮東煮西,或要求莉慧跟他去爬山,完全打亂莉慧的生活作息和節奏,吵到後來變本加厲,只要老婆有怨言,老公就懷疑她外面有男人,讓莉慧氣得想離婚。
 

【心理師解析】

心理學把婚姻的過程分成六個階段,分別是新婚期、拓展期、狂飆期、穩定期、空巢期、老年期,雖然表面上看來「新婚期」和「空巢期」都只有夫妻兩人單獨相處,但這兩個階段的身心狀態卻完全不同。

畢竟在長久的婚姻過程中,先生忙工作,太太忙照顧孩子、或抽空去學習、去當志工,兩人的生命重心都不在另一半身上;當先生退休了,太太不用再照顧孩子,進入空巢期,原先的重心消失了,就得重新尋找生活重心。若兩人交集不多,長時間相伴,更要重新學習如何相處。

林世莉提醒,退休後最忌無所事事,失去生活重心,尤其是原本在職場叱吒風雲的人,不論男女都一樣,如果沒在退休前就先做好準備,或退休後沒有積極找到新的生活重心,就很容易以另一半為重心,形成「你要去哪,我也要去」或「我不想出去,你可以不出門嗎?」把另一半綁在身邊,造成相看兩瞪眼的尷尬情況。

退休者要體諒對方在你退休前早有自己的生活安排,就算願意照顧你的健康,卻不能沒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每天待在家服侍你、照顧你,所以夫妻雙方應重新協調、相互退讓,找到彼此都舒服的相處模式。如果一直要對方配合自己,真的可能吵到不可收拾,走上退休即離婚分產的結局。

退休者要給自己新的生活目標,強迫自己每周至少獨自外出1、2次,可以是去運動、或當志工、或參加社區大學的課程,接觸不同的人,保持與社會的互動。
 

案例3
老伴退休後常疑神疑鬼
先確認是否腦神經異常

73歲的陳爸退休後個性變得猜疑,身上一點小錢總要東藏西藏,藏到自己忘了又懷疑是老婆、兒子把錢拿走。原本夫妻感情很好,但有一天陳爸突然對陳媽說:「客廳窗簾後面躲著妳的男朋友對不對?」陳媽嚇一跳,馬上去掀開窗簾說:「胡說八道,你老年癡呆嗎?」但這並沒有讓陳爸安心,反而更常毒舌咒罵老婆,或亂買書、畫、衛生紙、醬油……堆得家中到處都是東西,讓陳媽不勝其擾,頻頻向兒女求救。
 

【心理師解析】

退休後老伴開始疑東疑西,規定老婆隨時要報備行蹤,同時常忘東忘西、行為反常,也許要懷疑另一半是否開始出現前期憂鬱症、精神疾病、情緒焦慮,或是更年期的不適症狀,更嚴重的,可能是初期的阿茲海默症。

林世莉曾遇過一個案例是媽媽不喜歡出門,當先生單獨和兒女出門,太太就覺得「兒女掩護爸爸」,不知外出做什麼,於是開始在家中摔東西。家人覺得媽媽很難搞,其實媽媽不配合並非使性子鬧脾氣,而是腦神經病變了,最後腦中血管腫脹破裂不得不住進安養院,但在此之前,全家人已經吵得感情變淡,只剩道義了。

當親人出現反常的懷疑猜忌(懷疑老伴偷自己的錢或覺得老伴和外籍移工有一腿)或忘記禮教的事(例如毒舌罵人或全身脫光跑到大街上),家人都要有所警覺,也許當事人是腦神經開始退化或有腦部疾病,導致行為異常。建議老夫妻平日要飲食均衡,不要只吃飯配醬瓜,菜、肉都要吃,並維持運動習慣,也可吃些魚油、亞麻仁油、卵磷脂、核果,增加神經傳導和活化細胞,避免腦神經病變及憂鬱症上身。

家人也必須理解,有時候老伴節儉過頭,可能是因為年輕時太辛苦,擔心老後生病沒錢醫療,所以捨不得出門遊玩花錢,這時應坐下來理性探討,擬定合理開銷的原則,而非嘲笑對方「想不開,沒福氣」。

兩性婚姻專家吳娟瑜也提醒,若困擾到感覺束手無策時,千萬不要隱忍而要向外求助。之前有一案例是太太辛勤照顧久病纏身的先生30多年,後來萌生「感覺再也無法照顧」的念頭,又不捨丈夫長期受病痛折磨,突然拿起榔頭重捶丈夫頭部,導致老伴傷重不治,所以照顧老伴之前要先照顧自己的身心,覺得無助時一定要向醫護人員或專業心理諮商單位求助。

│延伸閱讀

當伴侶越老越「番顛」,如何讓婚姻關係加溫?

忍了半輩子,老後婚姻失和,只能卒婚嗎?

別抓著孩子過生活,50歲後提早準備人生下半場

子女和父母溝通,要懂的應對藝術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