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癌中之王」胰臟癌,如何早期診斷?

「癌中之王」胰臟癌,如何早期診斷?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8840
收藏 瀏覽數 : 8840
「癌中之王」胰臟癌,如何早期診斷?

資深藝人巴戈2月16日因胰臟癌逝世,享壽67歲。許多名人如蘋果之父賈伯斯、體育主播傅達仁、香奈兒前時尚總監卡爾拉格斐、名嘴劉駿耀、金鐘獎視后李麗鳳,也都死於胰臟癌。事實上,胰臟癌因症狀不明顯,早期診斷困難,開刀與治療不易,因此被稱作「癌中之王」。胰臟癌早期發現1cm以下腫瘤機率約只有0.8%,究竟胰臟癌該如何確診?該怎麼判斷是不是高危險群?「少吃糖」真能降低罹患胰腺癌風險嗎?(2022.0217更新)

胰臟癌是目前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臨床上,約八成病患確診時都已經是末期,其中可手術治療的病患更只占二成;即便手術成功,也有近八成病患會再度復發或轉移,五年存活率僅10%左右,且超過半數的「胰腺癌」患者都是在確診後半年內離世。難以發現、難以治療、容易轉移、惡化速度快的特性,使得不少民眾對胰臟癌聞之色變。

 
惡化速度快、無症狀、難篩檢
「癌中之王」胰臟癌

胰臟是人體唯一同時具備內分泌(分泌胰島素及昇糖素,以調控人體的血糖恆定)及外分泌(分泌胰液消化酵素,以分解食物中的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的器官。由於它位在上腹部中央深處,位處「後腹腔」的地方,被肝臟、腸、胃、膀胱環繞,位置隱密,所以當有病變發生時,往往都沒有症狀,就算有,也常是以上腸胃道疾病類似的症狀來表現,如反胃、消化不良、疲倦、食慾不佳等,加上篩檢極為不易,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患者往往都是等到腫瘤長大後,造成膽管阻塞,引起黃疸、皮膚搔癢等情形,才驚覺有異,就醫檢查。有些患者則是等到癌細胞逐漸往週遭組織的神經系統侵犯,有隱約背痛或上腹疼痛的症狀發生時,才檢查確診。然而,一旦出現上述這些症狀時,胰臟癌往往都已進入局部晚期,甚至已經發生遠處轉移了。

胰臟癌是由胰臟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胰臟可分為頭部、體部和尾部三個部分。根據統計,約92%的胰臟癌為胰腺癌,發生率在頭部約70%,體部約20%,尾部約10%。早期的胰臟癌大部分都沒有症狀,等到腫瘤大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於背痛等非專一性的症狀。一般來說,胰臟癌的症狀,會依發生的位置而有所不同:

 
1. 長在頭部的胰臟癌:當腫瘤長在頭部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體重減輕,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狀。若腫瘤壓迫到膽管,則會出現黃疸,皮膚搔癢,甚至排出灰白色糞便。

2. 長在體部和尾部的胰臟癌:若病灶發生在體部或尾部,病人很可能沒有任何症狀,直到腫瘤長得很大,癌細胞已逐漸往週遭組織的神經系統侵犯時,才有腹部疼痛,胃口不佳,體重減輕等症狀。
 

1分鐘認識「胰腺癌」

胰臟擔負提供消化系統「酵素」和「胰島素」的工作。當我們吃下食物後,消化系統的任務在於把食物磨碎,分解,最終的目的,在於去蕪存菁,篩選產生出各式代謝產物,再經血液循環系統送達各個器官。以功能來區分,胰臟主要分成以下兩部分:

「外分泌」功能:這部分的功能在於分泌「胰液」到消化道中來分解食物。胰液在經過胰臟的腺管送出到小腸後,可幫助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內分泌」功能:在胰臟內有許多像是獨立的小島,稱之為「蘭氏小島」,胰島被歸類為「內分泌」類,因為它所產生的荷爾蒙,包括胰島素和升糖素,會直接經由血管送到身體各處,藉以調節血糖。

以目前的醫療數據來說,在胰島產生癌細胞所造成的癌症,約佔胰臟癌5%;而另外95%多發生在胰臟腺管的癌症,稱之「胰腺癌」,在治療上,後者更為棘手,病人平均存活率為3~6個月。
 

CA-199腫瘤指數偏高就是「胰臟癌」?
別再陷入癌指數的迷思了!

若罹患胰臟癌,病患常會被告知「腫瘤指數偏高」,這個腫瘤指數(癌指數)指的就是CA-199。若在診斷胰臟癌的同時,就發現異常的CA-199數值,這個數值往往與臨床病情有所關連,數值愈高,腫瘤的惡性度與整體腫瘤負荷就愈高。但某些特定血型患者(路易士血清型陰性),會因為體內的血球上缺少特定分子結構,而使得CA-199無法被定量而呈現偽陰性。

相反地,某些臨床狀況,也會使得體內CA-199數值異常升高。安南醫院健檢中心主任蔡忠紘醫師說明,許多民眾會選擇抽血檢測CA-199來當作胰臟癌篩檢,但這並不正確!CA-199是一種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在胰臟癌患者體中容易升高,因此俗稱「胰臟癌指數」。

但是,過去不少大型研究都發現,在所有CA-199異常升高的受檢者中,只有0.9%確實患有胰臟癌,其他都是偽陽性!這是因為造成CA-199上升的原因很多,包括膽結石、膽道或腸胃疾病、卵巢疾病都可能引發指數升高。因此CA-199只適合作為輔助診斷或是追蹤參考,而不應該用在一般人的健檢工具。

 
腹部超音波、抽血驗癌指數
可以揪出「胰臟癌」嗎?

有些民眾會選擇腹部超音波做為胰臟癌篩檢的工具,但蔡忠紘醫師提醒,胰臟位於後腹腔位置,會因為腸胃的空氣遮蔽,很難徹底檢查,另外超音波對於小腫瘤的偵測率也不高,所以腹部超音波也不是理想的胰臟癌篩檢工具。

國外最具公信力的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指出,針對一般民眾,無論是腹部觸診、抽血驗CA-199、或是腹部超音波檢查,都不建議用來做為胰臟癌的健檢工具。
 

最佳的胰臟癌健檢工具
內視鏡超音波與腹部磁振造影

安南醫院消化科蔡坤峰醫師表示,胰臟癌症狀與一般胃腸疾病相似,因此很難早期發現。針對不明原因的新生糖尿病、長期酗酒或是有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在適當時機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往往是早期診斷的關鍵。

蔡坤峰醫師認為,想要揪出早期胰臟癌,首先要確定的就是患者是否為高危險族群。除了罹患糖尿病、慢性胰臟炎、有胰臟癌的家族史與吸菸的民眾以外,若帶有某些特殊基因,或是兩位以上近親罹患胰臟癌,未來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就會增加。

蔡忠紘醫師說明,根據最新的文獻建議,內視鏡超音波(EUS)與磁振造影(MRI或MRCP)都很適合做為高危險群篩檢胰臟癌的工具。內視鏡超音波跟胃鏡很像,但是在胃鏡前端多安裝了一個超音波探頭,比較容易找出早期的胰臟頭部腫瘤或是胰臟病變,不過因屬於侵入性檢查,過程患者相對地會比較不舒服。一般建議高危險群,第一次可先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之後再搭配每年一次的腹部磁振造影檢查,是較適合的胰臟癌篩檢方式。
 

5種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

台灣的胰臟癌發生率,每十萬人口約有7人,且男性多於女性,發生年齡以65~70歲占多數。不過,以下5種因素也是胰臟癌高風險群,應提高警覺!若符合其中兩項,建議需積極注意胰臟健康。

1. 家族有胰臟癌病史:尤其是家人在50歲以下發病,或有兩位以上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更高。

2. 慢性胰臟炎患者:罹患胰臟炎4年以內的風險更高。

3. 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2年以內的風險更高。根據統計,胰臟癌的罹患風險,確實與空腹血糖有關,平均空腹血糖每上升10 mg/dL,得到胰臟癌的機率就會增加14%。

4. 有喝酒習慣者:每天喝超過3罐350ml啤酒的人要特別注意。

5. 有吸菸習慣者。
 

預防「胰腺癌」,少糖就對了!

胰腺癌的關鍵原因是糖代謝異常!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助技師胡春美表示,80%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過去已有科學研究指出,名為KRAS的基因能促進細胞生長與存活,然而,當KRAS突變時,細胞可能異常分裂,進而導致生成腫瘤癌細胞。

「幾乎94%的胰腺癌病人檢體裡都能發現有致癌KRAS基因的突變。」中研院最新研究證實,糖會讓胰臟細胞產生基因變異,導致胰臟在執行代謝作用時出現問題,引起基因組受損,進而造成KRAS基因突變成癌細胞。且因高糖增加蛋白醣化而失去自身DNA修補的現象,只發生在胰臟細胞。

換句話說,避免攝取「高糖」,可保護胰臟免於因代謝異常而造成損傷,降低罹患胰腺癌的風險。反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就有很大的機率造成胰臟細胞病變,導致胰臟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