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下散步
健康效果更加乘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快走可以促進骨骼的血流量以及增強耐受力,有助於強化骨骼、防止骨質疏鬆。也因為骨質疏鬆患者,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住院、失能等狀況,長期臥床的結果,經常是併發感染而造成死亡。
除此之外,散步也能提升記憶力與學習。由於運動過程中,血流速度會加快,促使氧氣有效的運送到身體各個角落,不但能活化腦細胞、讓精神更集中,更可以改善學習效率。可惜的是,當有了升學、工作壓力後,或是臨時有重要事情發生時,多數人往往將犧牲運動時間擺第一。
國健署過去建議運動原則為「333」,也就是每週運動3天、每次30分鐘、心跳數達130次/分,但因運動強度較大,多數人難辦到,也因此,近年來推行「531」的運動原則,多是建議國人每週運動5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速率達110次/分以上。簡單的檢測心跳方式,即是評估「喘」的程度,做到感覺有點喘,但還可以講話,也稍微流點汗,就是適當的強度。
最佳運動時機
該飯前、還是飯後散步?
至於,餐後要隔多久才能散步?其實是要依照個人的飲食量,以及身體狀況而定。方啟榮醫師表示,飯後可以散步幫助消化,但不要過於激烈,以免造成身體不適。原則上建議,用完餐後30分鐘~1小時稍作休息,走動時不會感到反胃就沒關係,隨著飯後時間的拉長,也能循序漸進的增加步行強度。而睡前2小時,不建議做快跑、長跑等劇烈運動,容易影響睡眠品質。
找到持之以恆的動力
腳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要求自己常走動,把雙腳訓練好,心肺功能就會跟著好起來!然而,對多數人而言,偶爾散步很容易,但做到每週規律且多次就有些困難。以下提供4個小訣竅,幫助你找到「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2. 選擇美麗的風景
森林步道、堤防、河濱公園……,讓自己置身在美景裡,除了能練身體還能兼顧眼睛。
4. 善用片段時間來達成
或許沒有完整的散步時間30分鐘,但可以「分次累積」,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只是每次至少要持續10分鐘!善用生活中每一個零碎時間來運動,畢竟有走動也比完全不動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