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大腸癌有家族史者只占兩成 預防需破解5大盲點

大腸癌有家族史者只占兩成 預防需破解5大盲點

出處/ 2021年3、4月號/第39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7578
收藏 瀏覽數 : 7578
大腸癌有家族史者只占兩成 預防需破解5大盲點

國健署最新2018年調查發現,大腸直腸癌高居十大好發癌症第一名,每年新增1萬6千名個案,每年約造成5800人死亡,且45歲起,發生率就提升。醫師說,酗酒、肥胖、糖尿病,都是高危險群,約75〜80%的患者沒有家族史,屬於自發性大腸直腸癌。 錯誤的認知常讓民眾掉以輕心,唯有減少篩檢及預防的盲點,才能提早發現與提升治療的治癒率。

許多名人因大腸直腸癌奪命,例如:43歲的電影《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已逝藝人豬哥亮、賀一航;還有人正與腸癌搏鬥,像是國際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在今年1月21日公布自己罹患直腸癌,已順利完成手術,此後的日子將「與癌共生」;而余天的女兒余苑綺,2014年被確診罹患直腸癌第3期,成功挺過化療,沒想到2019年生了第二胎後,直腸癌復發又再經歷化療。

破解預防盲點1
有家族史的病患只占兩成
你我都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

很多民眾以為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者才是高危險群,其實不然!就整體比例而言,罹患大腸直腸癌且有家族史的病患只占兩成,台灣腸癌罹患率高升的原因是生活飲食習慣西化、環境因素及高齡化。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呂宗儒醫師表示「約75〜80%的患者沒有家族史,是屬於自發性大腸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副院長暨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醫師曾遇到一對中年夫婦,沒有家族史,因先生大便常解不乾淨,兩人遂相偕做糞便潛血篩檢。先生安全過關,沒想到50多歲毫無任何症狀的太太卻呈現陽性反應,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患大腸癌,且腫瘤已擴散至肝臟,化療後依然不敵病魔,短短三個多月便撒手人寰。

建議沒有家族史的人,50歲開始就一定要做糞便潛血篩檢及大腸鏡檢查。假如50歲以上的民眾從不接受任何篩檢,其一生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高達5%,也就是說,每20個人就有1位會罹患大腸癌!

破解預防盲點2
不是老人專利,大腸癌年輕化!
平均年齡下降「5歲」

近期依統計資料發現,台灣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趨勢。2005年,50歲罹患大腸癌的發生率為10萬分之50;到2018年,45歲的發生率提高至10萬分之50,整體歲數提前5年。

年輕化的趨勢令人憂心!呂宗儒醫師表示,年輕化的風險因子多是飲食習慣轉變,包括嗜吃油炸物、精緻肉類,及喝水量不足或攝取太少蔬菜等高纖維食物。

此外,呂宗儒認為造成大腸直腸癌年輕化還有一原因:14年前全台開始推動大腸癌篩檢,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對照2007與2018年罹患大腸癌從零期至第四期人口比例變化,可以發現診斷出零期及第一期大腸癌的比例大幅上升,從5.79%上升至30%,亦即年輕族群漸漸注重身體健康,且對腸道衛教知識普及化,許多人紛紛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提早發現大腸直腸癌。

陳冠仰醫師提到,提早發現大腸直腸癌後盡快治療,可以降低死亡率。美國發表的文獻曾分析過去二十年的腸癌資料,發現因近十年大腸癌篩檢人數變多,能早期發現腫瘤並接受治療,所以死亡率也隨之降低。

由於台灣有大腸直腸癌年輕化5歲的趨勢,呂宗儒醫師提醒,40歲的民眾若在生活中發現疑似症狀,務必提早做「糞便潛血篩檢」或進行「大腸鏡檢查」。(延伸閱讀:照大腸鏡前低渣飲食怎麼吃?更能揪出癌變息肉

若有家族病史,陳冠仰醫師提醒更需要提早接受篩檢,假如父母或家人在50歲發現大腸直腸癌,自己要提早10年,也就是在40歲時就做糞便潛血檢查。由於有95%的大腸直腸癌是由腸瘜肉演變而來,且中間約需5〜10年的時間,若能在發現瘜肉時便用內視鏡切除,自然沒有癌變的機會。

破解預防盲點3
等到出現7大症狀
大腸直腸癌已是第二期以上

呂宗儒醫師指出,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需要靠民眾主動至醫院進行檢查,故最好每1或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

陳冠仰醫師舉臨床統計說明,100位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者,經大腸鏡檢查,會有2〜3位是大腸癌病患。所幸,經篩檢而發現的大腸癌患者,大部分是零期或第一期,提早發現並積極治療,大都能完全康復。他自己就有一位親人屬早期大腸癌患者,經手術切除病灶後,至今已過20年仍健康生活著。

■認識7種大腸直腸癌症狀

大腸直腸癌普遍有以下7大症狀,但出現症狀時,通常已是第二、三期以上,唯有糞便潛血篩檢查、大腸鏡檢查能提早發現。

1.大便中有血、黏液,不過肉眼不一定看得出來,需透過糞便潛血檢查。
2.大便逐漸變細小。
3.排便習慣改變。
4.經常性腹瀉或便祕。
5.體重減輕。
6.貧血。
7.可觸摸到腫塊。 

呂宗儒醫師解釋,上述症狀──大便變細小、排便習慣改變,及經常性腹瀉或便祕的原因很多,例如腸道收縮功能不佳也會造成,並不一定是罹患腸癌,因此,若「連續三個月」發現症狀逐漸加重且未改善,務必就醫診斷,釐清真相。

至於體重減輕,同樣該注意三個月以來,是否急遽下降5〜10公斤。而早期的大腸直腸癌貧血並無明顯症狀,大多是體力稍微變差一點,不過,若是中、晚期的大腸癌,會明顯看見嘴唇、眼瞼以及指甲甲床嚴重發白。如果用手觸摸下腹或右下腹,摸得到明顯的腫塊,也必須提高警覺,儘早就醫。

前期大腸癌的經過治療後的預後較好,因此務必及早篩檢!因為零期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手術後有90~95%的五年存活率。第二期五年存活率約為85%至70%,而第三期平均約為50〜65%,而第四期降至約10~20%。醫師表示,只要不是第三期的中後期及第四期的大腸癌,都有相當程度根治的機會。

破解預防盲點4
酗酒、肥胖、糖尿病
是大腸癌高風險群要注意

曾有報導指出,常喝酒者增加1.4倍腸癌風險,BMI超過29的人腸癌風險增加45%,有糖尿病會增加30%腸癌風險,是否為真?呂宗儒醫師坦言:「這是真的!」

有研究發現罹患大腸癌的人中,有些時常喝酒,幾乎每天喝一罐700到800毫升的啤酒。此外,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提醒(NCCN, Cancer Risk Prevention),愛吃加工精緻肉類,如臘肉、香腸等,還有纖維量攝取太少,都會增加罹癌風險。

如果是高風險族群,何時開始做糞便潛血檢查?呂宗儒醫師說明:高風險族群建議40歲左右開始做糞便潛血篩檢,再慢50歲都要做。」

20〜30歲的年輕人要提防大腸癌嗎?呂宗儒表示,20幾歲通常沒有糖尿病的問題,但若吃很多精緻食品、酗酒或肥胖的人,會建議早點做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

呂宗如醫師坦言:「20、30歲的民眾,雖然不容易得到大腸癌,不過萬一罹患,預後非常差,容易短短一年內便死亡。因此這個年紀的患者存活率,不能只看數據統計,因為存活率是加入很多超過50歲的大腸癌患者平均下來的。」

破解預防盲點5
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勿輕忽
務必接著做大腸鏡檢查!

診斷大腸癌有非常多的工具,例如糞便潛血檢驗、大腸鏡、電腦斷層大腸鏡,或者是鋇劑攝影。非侵入性的糞便潛血檢查是敏感性最高的,偵測到糞便帶血的敏感性約70〜80%。

當然,有血不一定就是大腸癌,也可能是痔瘡、內痣流血所致,有些民眾會因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反應,要求做第二次糞便潛血檢查。其實檢查呈陽性是因糞便摩擦腫瘤或瘜肉,導致間歇性出血並混入其中,但糞便不會每處都沾到血,因此潛血反應可能時有時無。

呂宗儒醫師提醒:「再做第二次,也沒有辦法保證前一次是正常或異常!糞便潛血驗出陽性的人,高達60%將來可能會有大腸良性瘜肉或大腸癌的機率。」若每次檢查都有潛血反應,代表腫瘤已非常大,這時才做治療會太晚,因此,「只要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且是高風險族群,建議一定要做大腸鏡檢查。(延伸閱讀:想預防大腸癌、糖尿病,多吃全穀更健康

■大腸癌治療方式有哪些?

當病患確診為大腸癌,陳冠仰醫師說明,目前會依個別狀況擬定治療策略,包括考量腫瘤的位置與大小、患者的健康狀態,以及術後是否能保留肛門等。若為原發性腫瘤且無擴散至其他部位,大部分會以手術切除。一般到2B期以上,會搭配化學治療,若化療效果不佳,可使用標靶藥物,目前健保對於第三、四期以上病人,也已給付不同的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

不少癌症會嘗試使用免疫治療,陳冠仰醫師分析,免疫治療藥物價格昂貴,但有療效的比例還不高;再則,對於使用有效的患者,無法確定何時是停藥的最佳時機,因此在大腸癌的治療上非主要使用藥物。

如果年事已高或進展到第四期的病人,除非對排便造成影響,否則較不建議動刀,若體力無法承受化療,便會改以安寧緩和醫療或給予低劑量標靶藥物等保守治療。

至於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和大腸癌大致相同,差別在於腫瘤位置接近肛門口,可能需考慮做人工造口,做為排泄糞便的管道。不過,實際上做人工肛門的比例不高,患者不要諱疾忌醫,和醫師好好溝通,能找到最適合的療法。(延伸閱讀:常腹瀉腹痛是腸躁症、急性腸胃炎、闌尾炎還是大腸癌警訊?

延伸閱讀:大腸癌治療最新選擇和費用?化療、放療和標靶藥物治療哪些有健保給付?

❤️想了解更多【大腸直腸癌檢查、治療、防復發】資訊,請看最新一期【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