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來台發展的歌手艾成日前墜樓身亡,關於這則不幸消息有多種報導,死因也尚待最後查證,但是他疑似深受心理疾病困擾而輕生的說法已引發眾多討論。短短半天,許多媒體與社群平台都做了頭條或大篇幅報導,一位家有憂鬱症親友的朋友傳訊給我,表達對於這個新聞廣為傳播的擔憂,他憂心忡忡表示,鋪天蓋地、鉅細靡遺的報導,對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與家屬產生了負面的連結影響,實在不知道怎麼辦!
避免「維特效應」需要媒體的提警
他的擔憂並不是多慮。過去有不少例子顯示,當有名人自殺後,因為媒體對該事件的大篇幅報導,社會上會出現模仿名人自殺的現象,稱為「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
例如香港演員張國榮、韓國藝人具荷拉、雪莉等知名人士自殺後,後續即發生多起自殺,該年度自殺率大幅上升。因為有心理疾病困擾的人,本來就深受症狀所苦,充滿負面思維,看到這些具影響力的名人自殺新聞,很容易形成刺激,對自認為是「消除與解決現有的痛苦」方式產生認同,產生仿效的動機。
避免「維特效應」,各大媒體與社群是關鍵角色,每次在報導該類新聞事件時須加上「求助警語」,例如「自殺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開口求助並非弱者」、「生命是很珍貴的」等,同時提供相關求助資訊,例如心理健康團體的聯絡電話、網站。這樣能夠讓當事者想一想,提醒還有其他解決方式的可能。(延伸閱讀:三浦春馬自殺帶來的警訊:隱藏在微笑背後的哀傷,你周圍有「假面憂鬱」的親友嗎?)
察言觀色與傾聽陪伴,防止他放棄自己
如果已有身心症狀、正在接受治療的人,建議這一陣子先不看自殺相關報導,主動抽離會導致自殺意念、自殺行為的情境,能減少採取負面解決方式的連結。
同時,可以將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告訴信任的醫師、心理師,立即能有討論,自己打不開的心結,也許能循序解開。如果這段過程中出現自傷自殺意念,一定要問問自己:採取這個做法痛苦真的會因此被解決嗎?如果自殺了,家人有多哀慟?現在就失去康復之後的美好未來,有多遺憾?
請再給自己一些時間,你選擇消失的當下,很多機會及人生美好可能性也就不見了。
給自殺遺族療傷的時間
避免維特效應除了要特別關照此時深受心理疾病的親友,也需去關懷自殺遺族。
面對如此強烈的失落事件,自殺遺族會經歷哀慟復原五階段,包括
「否認」―否定事件的發生、難以置信。
「憤怒」―例如責怪自殺者,花了這麼多時間陪伴照顧你,為什麼你要這樣對我、棄我不顧。
「討價還價」―不斷回想事件發生前可以做些什麼,就不會發生遺憾了。例如我能再打通電話給你、我沒有漏接你的電話、或是我不要出門一直待在你身旁等等自責感受。
之後進入「沮喪憂鬱」,最後才會進入「接納調適」。
這個過程不一定依序發生,經常反反覆覆、多種感受想法一起出現,且依照和自殺者關係親疏程度不同,復原時間也長短不一,而且最終不見得會釋懷,但是會接受,給予自殺遺族緩和調適的時間,不需催促其趕快振作。(延伸閱讀:一家之主罹患憂鬱症,怎麼卸下照顧重擔、接納自己生病的模樣?)
許多研究已指出,自傷自殺行為和憂鬱症有高度關聯。我們每個人都要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經常檢視情緒狀態,並建立紓壓習慣。根據根據DSM-IV(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V),憂鬱症常見的症狀主要如下列9項,憂鬱症必須包含下列第1、2項,時間達兩星期以上,且具備以下其他幾項症狀。
1. 情緒低落
2. 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3. 體重下降或上升
4. 嗜睡或失眠
5. 動作遲緩
6.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 經常出現負面(自殺)想法
如果只是暫時具備這些症狀,不代表是得了憂鬱症。要判斷是否得了憂鬱症,需要進一步尋求醫師的專業評估。(延伸閱讀:平均每小時4人想輕生!憂鬱想自殺怎麼辦? 心理師2技巧練習改善情緒)
另外,可以下載 董氏憂鬱檢測APP,養成經常檢視自己情緒狀態的習慣,就是取得協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