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國小教養 想讓孩子感覺幸福?鼓勵他們多參與「螢幕之外」的休閒活動!

想讓孩子感覺幸福?鼓勵他們多參與「螢幕之外」的休閒活動!

出處/ 大家健康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904
收藏 瀏覽數 : 6904
想讓孩子感覺幸福?鼓勵他們多參與「螢幕之外」的休閒活動!

開學在即,家中孩子在暑假期間使用螢幕時間是否變多,新學期仍要抽空多安排孩子參與「螢幕之外」的休閒活動!根據2022年5月發布於《BMC兒科期刊》的研究指出,當孩子們參與課外活動,如運動、音樂課或與朋友的休閒聚會,幸福感會提升;花時間在社群媒體或電玩上,幸福感則會降低。

該研究由南澳大學學者與澳洲教育部共同進行,分析了2018年南澳幸福感及投入感蒐集調查中61,759名四至九年級學生資料。評估受訪者每週參加課後活動平均天數(下午3~6點),並測量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像是悲傷、擔憂、投入、樂觀、情緒調節及生活滿意度。

結果發現,參與課外活動時,幸福感會提高,但玩遊戲、看電視或瀏覽社群媒體等螢幕使用,則會降低幸福感。研究也指出,較低社經背景但常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呈現樂觀的可能性增加15%,對自身生活感到快樂及滿意的可能性增加14%;相反地,打電玩和使用社群媒體的孩子,不僅在幸福感上呈現較低的水平,感到快樂及呈現樂觀的可能性分別降低9%、8%。

低社經背景孩子參與正向課外活動,也能提升幸福感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兒童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或電玩等螢幕活動時,可能讓他們認為是主角可以掌控世界,事實上虛擬世界是無法彌補真實世界的不足。上述研究重要觀點是,真正影響幸福感並不在於本身的社經地位,即便低社經背景的孩子有參與較正向的課外活動,也能提升幸福感。

課外活動是彰顯素養及能力的最佳場所

所謂較正向的課外活動指的是孩子自己喜歡的,或活動中有正向指導者,能規劃引導活動並從旁監督。董旭英說,台灣目前108課綱的教育制度,強調的是素養,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及態度,並能將這些元素實踐在生活上。課外活動正是能彰顯素養的最佳場所,例如團體運動不僅可培養合作、人際溝通,甚至是角色責任的承諾及帶來自我挑戰,這在正規的課程是較難實現的。他提醒師長,要為孩子適時安排正向的課後活動,不過於強調競爭,也不要為了升學或學習歷程而去安排,正向力反而會失真而演變為壓力。(延伸閱讀不想孩子沉迷手機、成長落入冬眠期?利用假日引導孩子愛上運動!

父母應與孩子討論找出螢幕使用和其他活動間的平衡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這研究強調了鼓勵兒童參與螢幕以外活動的迫切需要,在大環境有許多不確定性時,幫助孩子發展良好的個人幸福感非常重要。幸福感常是主觀的,可透過課外活動的社會技巧學習(合作、輪流、分享、情緒調適…)取代對螢幕的依賴,包括看電視、遊戲、玩電腦、瀏覽社群媒體,特別是這個世代的孩子都是在這些設備上長大的,至少找出螢幕使用時間和其他校外活動間的平衡。(延伸閱讀5~17歲孩子每天應運動1小時!親子如何選運動增身心健康及抗壓力?

她認為孩子的螢幕使用時間,的確需要靠父母提醒,可透過溝通與約定,例如放學後吃飯前可以一小段時間使用螢幕、飯後完成當天學校的課業要求就可以使用手機網路,但就寢前半小時必須停止等。和孩子討論的過程,也是引導孩子學習時間管理。孩子會討價還價,甚至親子爭執,但必須立下雙方都同意的方式,然後依照結論執行。(延伸閱讀:小孩懶洋洋 如何讓家變成運動與活力啟蒙地

葉雅馨強調家長在孩子養成正向課後活動的習慣前,必須配合孩子的作息,需先考慮自己的習慣與承諾可行的方式。假日時一起進行戶外運動,算是比較簡單可行的方案,沒有運動習慣的家長不妨趁著為孩子安排運動,讓孩子也成為幫手的角色,幫家長制定可行的戶外活動。和孩子一起在運動或戶外活動上增加親子共享時光,也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用心。(延伸閱讀:運動有助自閉症.ADHD調適情緒、專注學習 專家示範引導技巧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