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前後擔心與熟人立場不同而爭吵?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問題分析」可幫人們避免爭論或設法讓爭論不那麼激烈,避免過長時間看政論或批判性節目,追劇或改看運動頻道,也可讓情緒不被選情左右。
歲末年終,選舉也進入最後倒數,候選人把握緊要關頭進行造勢活動,各家媒體也不斷報導民調解析或邀各方專家評論選情局勢,不少熱情民眾的情緒亦隨之起伏,根據2023年3月發布於《心理報告(Psychological Reports)》期刊的研究指出,僅僅預測與政治選舉相關的壓力,就會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該研究由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進行,以140名18~86歲的美國成人為研究對象,於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11月6日)前22天、當天及後7天,請受訪者每天線上填寫問卷。問卷的題型包含:預期每日與選舉相關的壓力(24小時內是否會經歷與選舉有關的壓力)、預期應對及每日身體健康的自我報告。
結果發現,參與者在報告中預期壓力較高的日子裡,身體健康狀況更差;也就是說,僅僅預期可能出現的壓力就可以讓他們感覺更糟;但如果處在預期壓力下,能夠事先積極參與問題分析,並進行批判性思考,例如認為接下來24小時內將與熟人因選舉發生爭執,會去思考爭吵的理由或內容,那麼身體狀況就沒有變差。研究者認為「問題分析」如此重要,是因心理上參與任何預期的問題時,它是許多因應策略的第一步。
擔心選舉立場不同而與親友爭吵?
先思考因應,能降低焦慮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從選舉引發熱烈的討論度或各式的選情結果分析等,可看出選舉對大眾是重要大事,容易引發中長期的壓力事件及對生理的影響,通常會出現壓力症候群、感到過度焦慮、沮喪難過,容易激動、憤怒、注意力不集中、自我防衛提高,嚴重則會出現情緒衝動、控制困難而引發攻擊的行為;生理上因打亂規律的作息,引發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睡眠品質不佳、暴食或毫無食慾等。因此在這波選情倒數的熱潮中,讓自己處在身心平衡的狀態是重要的課題。
她說,批判性思考是一種認知過程,它幫助個體培養認知彈性,能有效處理訊息,提高決策時的質量及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是對自己觀念和信仰的反思,可增強心理韌性。
胡延薇提醒,人對於未知的事件通常易感到焦慮,希望能有足夠的控制及安全感,如果可提前進行批判性思考,準備如何因應,就有足夠的安全感,增加對未來事件的掌握感,有助於身心健康的維持。
追劇或改看運動頻道,可讓情緒不被選情左右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期待會帶來興奮與不安,選後隨著擁護支持的對象選上或未選上,會有得勝的高興與敗選的失落感,從上述研究得知,「問題分析」可協助降低事件相關壓力引來的健康影響或風險,幫助人們避免預期的爭論或設法讓爭論不那麼激烈。隨著大選不斷逼近,可先假設落選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會因此失去全世界?還是四年後可以捲土重來?再者檢視原本的生活作息是否維持如常,例如盯著看電視的時間比以前長很多、常忘記吃飯、睡不著覺、易怒、抱怨不斷…等。
家人如支持不同政黨候選人,當有些爭論不愉快時,可先離開現場,讓衝突或產生焦慮的感覺下降。葉雅馨說,身旁親友對選舉投入,情緒強烈受影響的話,可善用「問題分析」模式提醒對方,選後結果不如預期一切就完蛋了嗎?會是什麼情況……要和朋友就此絕斷、移民……還是繼續過日子。
另外,她提醒,避免過長時間觀看政論或批判性的節目,改為追劇或看一些運動頻道,可讓情緒不被選情左右而影響身心健康。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