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能力",共有26筆資料

不想追著餵飯,如何讓小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對許多祖父母而言,孫子女就像是手中肉、掌心寶,必須百般呵護,但寵溺的下場,可能讓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總是幫小孩洗澡、摺衣服,不讓孩子有學習、做家事的機會,未來上大學,若必須到外地住宿,就可能適應不良,假如情況遲遲沒有改善,甚至可能影響到婚後的家庭生活。到底孩子上小學前,該學會哪些生活自理能力?就請專家分享小撇步,讓爸媽一步一步教孩子養成自理生活的好習慣。
2019-03-28

學習的能力,會隨年紀增長而下降嗎?

你聽過「踏秋節」嗎?是宣告秋天到來的日子?不,它其實是重陽節的另一種別稱!在臺灣,也稱為「敬老節」,各式的敬老活動就是要提醒民眾關懷老年人、並且多陪伴,鼓勵老年人參加活動、學新知識,一般人都會認為老年人學得慢、不易學會、必須反覆教導,但根據2015年發表於《心理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年長者在更正認知上的錯誤,表現得比年輕人好。
2018-10-16

如何學習獨處的能力?

雖然每個人的性格、境遇不同,但比起年輕時候,老年有更多的獨處時間。隨著孩子各有自己的生活,老友逐漸疏遠或凋零,老伴離去......,慢慢的,必須面對一個人睡覺、吃飯、散步、泡茶、沉思的日子。其實,寂寞不是因為孤單,而是心靈空虛。老後想要一個人生活不寂寞,必須學習積極獨處的能力。
2018-07-18

維持心肺功能運動者,思維能力較佳

許多研究證明定期的心肺功能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一項發表在《神經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這些好處包括在中年時期有更好的記憶與思維能力。
2018-05-16

生活能力,影響老年的幸福感

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無論是在年輕階段或是年長時期,生活能力(life skills),如堅持、認真和控制等,對於財富和健康的影響都具有同等重要性。
2018-05-09

為什麼會作夢

昨晚你作夢了嗎?你會經常作夢?作夢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理反應?其實作夢,多少也反應內在情緒、現實壓力,甚至也是大腦正在儲存記憶的時候。 多數人睡覺時都有作夢經驗,有人三天兩頭作夢,有人久久才夢一次。醒來後,有的夢境清晰,有的模模糊糊。有時夢境內容寫實,和當時生活議題密切結合;有的夢境千奇百怪,可以拍好幾部類似哈利波特的魔幻電影。
2018-04-25

誰能拉自殺危險群一把?

國內外的研究顯示,自殺與情緒有很強烈的關聯。憂鬱症個案若生性悲觀、激進或自我控制能力欠佳,很容易在遇到經濟困境、生活重大事件,如:失落或人際關係不良時出現自殺行為。今年8月,美國一本專業期刊發表預測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依序為1.曾出現自殺行為;2.個案本身主觀感受到明顯的憂鬱症狀;3.尼古丁或酒精依賴者。
2018-01-22

失智的異想世界如何面對

面對失智者失禁或漫遊、出現暴力行為,或性情變得冷漠等, 若懂得應對之道,相信能為親屬的情緒黑洞帶來光明, 照護也能更具人性且溫馨。 國內某腦神經科醫師有位90多歲的失智媽媽,為了照顧她,這位名醫和知名小兒科醫師的哥哥都提早退休、全心投入。家有失智症患者,對家庭而言是身體和心理的負擔。這位母親很幸運,不但有兒女全心照顧,以她80多歲罹患失智的年紀,也算「較晚」。
2017-11-18

當健忘來敲門,是失智警訊嗎

父母含辛茹苦拉拔子女長大,但當他們不再像智者一樣提供我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反而常一轉身就忘了東西帶了沒、飯吃了沒……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如同孩子般,漸漸不能照顧自己,可別以為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
2017-11-15

想翻轉幸福?如何掌握老年生活的幸福關鍵?每個年齡階段,都要懂的5項人格特質!

無論我們正處在哪個年齡階段,都可以積極養成「情緒穩定度」、「決心」、「控制」、「樂觀」及「認真」的人格特質。即使將邁入高齡或已進入高齡階段,也不需放棄。同時也提醒高齡者可以檢視自己的生活能力狀態。
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