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能力",共有24筆資料

如何學習獨處的能力?

雖然每個人的性格、境遇不同,但比起年輕時候,老年有更多的獨處時間。隨著孩子各有自己的生活,老友逐漸疏遠或凋零,老伴離去......,慢慢的,必須面對一個人睡覺、吃飯、散步、泡茶、沉思的日子。其實,寂寞不是因為孤單,而是心靈空虛。老後想要一個人生活不寂寞,必須學習積極獨處的能力。
2018-07-18

維持心肺功能運動者,思維能力較佳

許多研究證明定期的心肺功能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一項發表在《神經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這些好處包括在中年時期有更好的記憶與思維能力。
2018-05-16

生活能力,影響老年的幸福感

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無論是在年輕階段或是年長時期,生活能力(life skills),如堅持、認真和控制等,對於財富和健康的影響都具有同等重要性。
2018-05-09

為什麼會作夢

昨晚你作夢了嗎?你會經常作夢?作夢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理反應?其實作夢,多少也反應內在情緒、現實壓力,甚至也是大腦正在儲存記憶的時候。 多數人睡覺時都有作夢經驗,有人三天兩頭作夢,有人久久才夢一次。醒來後,有的夢境清晰,有的模模糊糊。有時夢境內容寫實,和當時生活議題密切結合;有的夢境千奇百怪,可以拍好幾部類似哈利波特的魔幻電影。
2018-04-25

誰能拉自殺危險群一把?

國內外的研究顯示,自殺與情緒有很強烈的關聯。憂鬱症個案若生性悲觀、激進或自我控制能力欠佳,很容易在遇到經濟困境、生活重大事件,如:失落或人際關係不良時出現自殺行為。今年8月,美國一本專業期刊發表預測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依序為1.曾出現自殺行為;2.個案本身主觀感受到明顯的憂鬱症狀;3.尼古丁或酒精依賴者。
2018-01-22

失智的異想世界如何面對

面對失智者失禁或漫遊、出現暴力行為,或性情變得冷漠等, 若懂得應對之道,相信能為親屬的情緒黑洞帶來光明, 照護也能更具人性且溫馨。 國內某腦神經科醫師有位90多歲的失智媽媽,為了照顧她,這位名醫和知名小兒科醫師的哥哥都提早退休、全心投入。家有失智症患者,對家庭而言是身體和心理的負擔。這位母親很幸運,不但有兒女全心照顧,以她80多歲罹患失智的年紀,也算「較晚」。
2017-11-18

當健忘來敲門,是失智警訊嗎

父母含辛茹苦拉拔子女長大,但當他們不再像智者一樣提供我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反而常一轉身就忘了東西帶了沒、飯吃了沒……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如同孩子般,漸漸不能照顧自己,可別以為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
2017-11-15

想翻轉幸福?如何掌握老年生活的幸福關鍵?每個年齡階段,都要懂的5項人格特質!

無論我們正處在哪個年齡階段,都可以積極養成「情緒穩定度」、「決心」、「控制」、「樂觀」及「認真」的人格特質。即使將邁入高齡或已進入高齡階段,也不需放棄。同時也提醒高齡者可以檢視自己的生活能力狀態。
2017-06-06

《通靈少女》謝雅真為信徒消災解厄!精神科醫師怎麼看?

台灣原創影集《通靈少女》,描述宮廟文化跟傳統民間信仰,打破一般偶像劇大都偏重在談情說愛的固定公式,不只在台灣討論度超高,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跟菲律賓也創下絕佳的收視率,在新加坡首播時甚至還拿下英文電影頻道收視冠軍,劇中主要場景汐止濟德宮也因此成為打卡夯地。隨著該劇熱播,戲裡超逼真的通靈場景,再度掀起論戰,真的有人能通靈嗎?靈媒是否真的那麼神?
2017-05-05

補腎壯陽, 男人該懂的私房保養術

醫界推估,臺灣中年男子每4人就有1人有不舉的困擾,不舉不僅影響夫妻關係,還是心血管疾病的警訊!為了自身健康和婚姻幸福,別再忽視不舉,拋下面子從現在開始學保養。
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