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身體小毛病 寸步難行,小心雞眼巴上你

寸步難行,小心雞眼巴上你

出處/ 2007年11月號/第25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819
收藏 瀏覽數 : 3819
寸步難行,小心雞眼巴上你

「唉呦!腳底不知長了什麼東西,走路好痛!」你是否也曾有這種感覺,就像小石頭跑進鞋子,腳踏地時會有一股尖銳的疼痛感,事實上,這不是石頭跑進鞋子,有可能是長雞眼了!

「買5000送500」、「明星商品限量特賣」、「限時大搶購」……各大百貨公司週年慶接續登場,促銷活動一波接一波,斗大的折扣廣告讓百貨公司與賣場,買氣強強滾,人潮洶湧下,專櫃小姐忙得不可開交,連坐下來休息片刻的時間都沒有。

不過,隨著促銷活動結束,好業績也帶來不少後遺症。今年26歲、擔任百貨公司專櫃小姐的莊晴雯,就發現自己的腳最近愈來愈「不聽話」,走起路來像踩到異物,讓她很不舒服,甚至還會痛,就醫後才知道長了「雞眼」。醫生告訴她,這是長期穿著高跟鞋上班,加上持續站立、沒好好休息,雙腳發出的「抗議」之聲。

事實上,不少每天腳踩高跟鞋的「Office Girl」也有類似困擾,萬芳醫院雷射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陳如昕表示,以雞眼來說,女性發生率比男性來得高,分析箇中原因,主要是女性長期穿著高跟鞋,易造成腳底壓力,加上愛美心態使然,寧願屈就「不合腳」的流行鞋款,像前2年,尖頭鞋、巫婆鞋等鞋款大行其道,就常有年輕上班族上門求診掛病號,請醫生救救她們的「寶貝腳」。

 

雞眼長什麼樣?

陳如昕表示,對從未長過雞眼的人來說,或許很難瞭解箇中痛苦,但對患者而言,雞眼如同腳底板上黏了一顆小石頭,只要踩到地面就會痛得哇哇叫,讓許多人「不良於行」,只能乖乖待在家。

而造成雞眼的原因包括:走路姿勢不正確、施力不當、長時間穿著高跟鞋或不合腳的鞋子等,導致身體多數重量集中在腳底的少數部位,反覆磨擦,在腳趾外側、腳趾縫隙或腳底形成一種顏色偏黃、質地堅硬的增生角質,日積月累下來就形成雞眼,多好發於關節處,初期症狀會形成肉眼看得見的圓形顆粒,隨著時間而逐漸變厚、角質增生。

 

腳不對勁
先找醫生再說

有不少雞眼患者會自行拿剪刀剃除雞眼,或到藥局購買雞眼貼布;對此,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陳智亮表示,民眾不易判斷自己是不是真的長了雞眼,若用錯方法,會讓情況更嚴重,建議還是前往皮膚科或家醫科看診,由醫生「對症下藥」較安全。

臨床上常見的雞眼治療方式,是使用具有去角質作用的水楊酸藥膏,溶解增厚角質層,以改善患者疼痛情況,治療次數約5~10次,療程從2個月到半年不等。此外,亦可藉由雷射或冷凍治療,若這些方法都起不了作用,醫生才會考慮透過外科手術切除雞眼。

 

不想雞眼常報到
選鞋是關鍵

「找雙合腳的鞋,才是體貼足部的開始」,陳智亮語重心長地說,人的雙腳可說是最任勞任怨的部位,不但要走路、站立,還要擔當支撐全身重量的「重責大任」,為避免雙腳「鬧脾氣」罷工及雞眼復發,根本之道仍需改善壓迫源,盡量不要穿著太尖、太緊的高跟鞋走遠路,及長時間久站,最好找雙柔軟好穿的寬頭鞋、「善待」自己勞苦功高的腳ㄚ子吧!

 

怎麼分辨雞眼和疣?

「雞眼」這個名詞也許大家都不陌生,但一般人對「雞眼」的定義與成因卻常一知半解,甚至和「針眼」混為一談,誤以為都是眼科疾病,讓人啼笑皆非。

民眾除了易把「雞眼」和「針眼」混淆外,也常把外觀相似的「雞眼」和「疣」張冠李戴,一開始以為自己長的是雞眼,後來才發現是「疣」。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陳智亮表示,「疣」是皮膚接觸並感染「濾過性病毒」所引起,像健身房和三溫暖、游泳池等公眾場合都是可能的感染源;其外觀是「一顆顆隆起的小硬塊、帶有黑褐色小點,多生長於手掌或足部」,近似雞眼,常讓人誤以為是雞眼,若不治療,會持續擴散、愈長愈多,甚至傳染給親朋好友。

感染「疣」的患者若身體免疫力好,小面積的疣多可自行脫落,若不斷增生且面積變大,醫師建議用液態氮進行冷凍療法,改善症狀。

到底如何分辨雞眼和疣,以下分析之。

名稱 生成原因 是否會傳染 形成數量 形成部位 治療方法
雞眼 反覆壓迫、摩擦、受力不當所引起。 不會 依照摩擦情況與部位而有不同數量,通常是1~3個左右。 腳趾外側、腳趾縫隙或足底摩擦處。 用具有去角質作用的水楊酸藥膏來溶解增厚角質層,或使用雷射、冷凍療法。
濾過性病毒感染。 可能只有數個,也可能擴散至上百個。 腳底、腳背,甚至手掌。 使用液態氮,進行冷凍療法。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