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家長必知的5不3要,從生活點滴拉近親子的心

家長必知的5不3要,從生活點滴拉近親子的心

出處/ 2005年5月號/第227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102
收藏 瀏覽數 : 3102
家長必知的5不3要,從生活點滴拉近親子的心

你是否也曾不知如何與家中青少年溝通而苦惱?雖然每個家庭狀況不同,「用心」卻是把萬用鑰匙,用心體會孩子立場、找尋共同興趣、尊重孩子隱私權,才能開啟封閉的心房,營造甜蜜蜜的親子關係。許多父母覺得青春期子女離自己愈來愈遙遠,與孩子無話可聊、無事可做,其實只要用心找到親子間共同的交集點,一起從事喜歡的活動,就可大大拉近彼此距離。看看三位親職教育專家,如何在生活中與孩子心貼心。

 

用關心和專心施打代溝預防針

親職教育專家敖韻玲認為,「用心」、「以子女的需要為主」是從事任何親子活動不變的指南。子女小時,她擔任專職媽媽多年,陪著一兒一女度過豐富無憾的青春年華。兒子現在念建中,女兒就讀花蓮東華大學,為拉近親子距離,她還特地到花蓮大專任教。


滿足孩子心理層面的需求遠重於外在的風光亮麗,敖韻玲說明,「幾乎所有孩子小時候都很愛說話,一開始也許只是報告今天看的錄影帶,但慢慢會出現有關價值觀的內容,這時不論再忙都要停下來,專心聆聽並給予專注的眼神,」才能確保溝通管道暢通。


有「防疫」觀念的敖韻玲,在子女小學時,就和他們談交友、課業、青春期、更年期等話題,子女雖然會調侃:「到媽媽更年期時,我們都要倒大楣了,」但這麼一來,就先打好了「預防針」。

 

孩子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翁

在給予孩子意見時,應配合兒女的需要,提醒人際、課業上要注意的事,或給予幫忙、建議。「態度和用心很重要,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與角度,以他的生命、生活為出發點,用孩子的作法來協助他,而不是用父母的價值觀命令孩子照著做,這樣反而會出問題。」


敖韻玲談到,女兒中學時,同學間流行一種書包,帶她去挑時,我們給建議:「這樣好看嗎?」女兒回答:「可是,我們都背這種……,」「好,但價格要在……之間,因為過兩年妳就不喜歡了。」結果,過兩年女兒真的不再喜歡那個書包。


又有一回,女兒初一時,一位男同學要轉學,送女兒一條金項鍊,她與先生都覺得禮物太貴重,建議退回,但可邀請那位同學吃麥當勞,也歡迎其他同學作陪。後來在女兒選擇下,父母及弟弟也到麥當勞,在稍遠處用餐,一同留下美好的回憶。敖韻玲說:「用她喜歡的方式,找出她想做什麼,給她建議並教導她,然後再共同去做」。


當父母的意見能被孩子接受幾次後,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意見很有用,當有重大決定不知妥當與否,便會主動尋問。敖韻玲指出,「當父母用心時,小孩多能感受得到,」依此原則,叛逆期的問題也能解決。如果有些事情孩子在發生後才告知,她會語氣柔和地說:「你可以先問嘛!」、「你太有把握了,對不對?」


當親子間已經無話可說,就先從孩子想做的、想聊的話題開始。父母不要急著說,或覺得再不說就來不及,敖韻玲衷心地勸告:「如果子女什麼都不想說、不想做,就算父母再急,子女也不會聽;」相反地,如果能讓孩子敞開心胸,就算什麼都不說、不做,「心是通的,孩子就能體會得到。」

 

需求變活動,學習真輕鬆

像備課一樣,敖韻玲會花心思將孩子的需求變成活動,例如知道學校將來要讀「空中英語教室」,在小學時,就先在家中帶孩子唱英文歌,如「繫一條黃絲帶在樹上」,講解歌詞背後的故事;或唱完歌後,讓姊弟倆試著翻譯;也買過三本相同的Snoopy漫畫,讓父子三人一人一冊,作為讀英文短文的暖身;等到學校開始學習英文時,就以課業為主,英文歌、英文漫畫為輔,增強英文能力。另外,孩子年紀小時,也讓他們和先生一起玩電視遊樂器「馬力歐」,爸爸玩,兒女翻秘笈,利用媒介讓家人齊做一件事,共同克服困難,拉近親子距離。


中學時要安排特別活動很難,敖韻玲強調,應遷就子女需要,並努力讓他們覺得不孤單,例如利用送晚餐的空檔為他們打氣。如果孩子說:「我今天考好爛,」就拍拍他:「沒關係,你可以的。」有時安排家人排隊吃「半價餐」,姊弟倆拿著課本K書或聊天,因為難得有這麼完整的時間讓家人在一起,所以「排隊聊天比吃飯還好玩」。

 

投其所好
原來我們這麼近

輔導過許多青少年的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暨東吳大學社工系講師黃倫芬分享,女孩子對美的話題幾乎有不變的興趣,媽媽和女兒可以一起逛街、喝下午茶、研究如何變美、搭配衣服,或教女兒編織圍巾;親子也可安排一起長途旅行,暫時將煩惱拋開,也很不錯。


有位不愛運動的爸爸觀察到兒子喜歡看籃球,便刻意關心籃球消息,讓親子有共同話題。黃倫芬說:「父母常覺得功課和聽話重要,與孩子培養共同興趣長大再做就好,」這種心態卻可能阻礙親子關係的發展。


親子的交集點是什麼,需要父母用心研究。一部電影曾描述一位父親在太太過世後與孩子愈來愈疏離,於是他租了一艘船帶著孩子去冒險,親子共同面對、完成挑戰的歷程,讓他們的距離再一次接近。


若孩子喜歡廚藝,親子可共同做蛋糕、煮飯或放手讓孩子去做,「父母負責吃,然後誇獎他,絕不挑剔他。」黃倫芬笑盈盈地回想:「以前我會和小孩一起做麵包,老二喜歡吃,假日就帶他到處品嚐新奇的東西,像馬桶冰;和老大就是一起看電視,一起分享」。她提醒,「分享時不抱著影響他的心態,重點在製造親子間的交集,孩子才不會像沒根的人一樣飄走。」

 

靜的孩子有「勁」的引導

曾獲年度風雲老師,忙到每日只睡4小時、很認真生活的民生國小教師蘇蘭,是帶領全家動起來的火車頭。她每年一定安排全家出國旅遊,拍攝的照片則做成家中每人的專屬月曆。她認為自己是屬於比較權威型的母親,會「強迫」高中子女參與藝文活動,引導他們分享心得。


蘇蘭分析自己的子女是屬於比較乖的青少年,無激烈的反抗行為。女兒回家後,往往就像一棵植物「種」在書桌前,不叫就不輕易離開。導引乖的子女分享也有方法,看完電影後,她會鼓勵女兒以「五燈獎」的方式開始分享心得,替電影打燈數。


蘇蘭用心地每週2次更新個人網頁,即時介紹許多親子可共同從事的藝文活動並分享心得,尤其是挑選許多適合親子共享的好電影,除趕著在電影首映前完成評價外,還打分數,作為孩子挑選的參考。她表示,要子女或學生服你,一定要以身作則,自己做10分,要求子女1分,才易收效。

 

避免踩到親子「地雷」

由於兩代成長背景大不相同,現代社會又快速變遷,兩代的價值觀與想法難免有些不同,有時父母無心的行為卻可能引起子女強烈的反彈,要避免這種不必要的衝突,就應探究孩子的心理,認識他們看重的事物,才不會踩進地雷區,炸得親子關係傷痕累累。

 

▓ 勿批評子女的行為

有位高中男生搭公車去補習,卻在公車上睡著,老師打電話到家中告知,回家時媽媽興師問罪:「那麼短的距離,你還睡得著……我昨天就告訴你不要上網那麼晚……。」雖然媽媽說的都對,「但孩子會將倒楣的氣轉到父母身上,開始生父母的氣,家長雖然賺到了道理,卻使小孩對妳不滿。」黃倫芬建議,應換個角度處理事情,也許能用獎勵幫孩子解決問題。

 

▓ 勿批評子女的朋友

多數父母知道子女的朋友品行有問題時,會希望子女能與他們保持距離。如果父母說:「不要與某某人交往,他會把你帶壞」或「某某人把我的孩子帶壞了」,孩子便會覺得:「你在攻擊我的朋友」、「怎麼大人都是這樣,他只是不愛讀書而已……。」基於正義感,就興起保護朋友的反應,甚至與父母對抗。這時如何說對話是最大的挑戰,因為好心不表示子女就聽得進去,應換個角度:「如果你不能穩住自己,就會害他被別人說成帶壞你。」當然,還是要持續注意子女後續的表現,並適時地關心與提醒。

 

▓ 勿糾正口頭禪

許多青少年有不文雅的口頭禪,只要父母一糾正,就阻塞了溝通管道。黃倫芬指出,雖可以對孩子的表達方式有一些疑問,但不要說他不對。例如可以問他:「屁是什麼意思?」或是「你說屁是生我的氣嗎?」

 

▓ 勿直接給結論

父母提供經驗分享時,最好讓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而不是將結論告訴他,孩子 需要時間瞭解父母的建議。如果家長的分享只是分享,子女通常會參考;若一定要子女遵循,子女就會問「為什麼」,反而立刻對立起來,不去想對自己的好處。「只要結論是你說的,小孩就絕不會答應,因為小孩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我長大了。」

 

▓ 勿偷看孩子信件或日記

青少年會很感激尊重、相信他們的父母,雖然信件或日記中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他們仍希望能擁有一片不受干擾、不受監視的自由天空。黃倫芬舉例,有個女孩曾提到,她母親送給她最好的禮物就是尊重她的隱私權。


為瞭解子女,有些媽媽常會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記,看了擔心,擔心就忍不住問,問了就穿幫,親子關係因而破裂,得不償失。其實瞭解別人的正當方法是學習如何溝通,例如與子女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糗事或失戀經驗等。


黃倫芬的忠告是,良好的關係重於問清楚每日的行蹤細節,「其實只要關係建立好,他們什麼都肯跟你講。」因此父母應關心的是「關係」,而不是做了哪些行為?「如何不讓親子關係斷掉」才是研究重點。

 

父母需要惡補的課題

身為父母親的你,是否也曾為了進入孩子的世界而傷透腦筋,其實關鍵往往在於溝通時,是否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是否用對的方法說話,以及是否適時地表達對孩子的關心,都是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必須思考的課題。

 

▓ 聆聽孩子的心理需求

觀察是每個為人父母都要有的能力,敖韻玲鼓勵,孩子放學後,應先關心、瞭解他的情況,而不是先忙自己的事。「現在很多父母都說疼愛孩子,可是很多父母都很自私,只考慮自己的立場。」當親子間有了「需求衝突」,父母常以「我累了」、「我要上班開會」、「等我有空再講」等理由回絕,即使孩子表面上很風光(如上名校、才藝班,請名師、褓母、看名醫),但心理層面的需求卻是不及格,因此她認為,孩子心理需求應重於外在一切。

 

▓ 練習說話方式

「要講能增加親子關係的話,而不是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盯著。語言的表達,是需要練習的。」黃倫芬分析,當父母不再把子女當子女看,而是像朋友一樣,就不會對子女有過高的期待,進而能體會孩子的獨特,也才「聽得到」子女說的話。


例如孩子與同學要去西門町,如果媽媽因緊張而說:「西門町壞人很多……」子女便容易立即反擊:「你想太多了,」因為他們常陷入「批評我要去的地方、我的朋友,就是說我不好」的邏輯中。


黃倫芬建議,父母可以試著改問:「去西門町做什麼?」、「要跟誰去?」、「聽說西門町有一些狀況,你有沒有聽過?」、「你有沒有聽過有人會問你要不要吃包裝得像糖果一樣的安非他命?」也可以和子女研究怎樣不落單,或落單時該如何面對各種狀況,與其限制他不要去,不如和他討論、分享。此外,「安慰」也很重要,「青少年在課業、人際上往往跌跌撞撞,父母要試著去安慰他們,關係才會存在。」

 

▓ 傳簡訊

現代人工作繁忙,下班時子女可能已去補習,無法當面表達關心,傳簡訊則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但要注意內容,不要很「機車」地問:「你去補習沒?」可以試試「你今天好嗎?好愛你噢!」讓子女「驚艷」一下。


父母親不需什麼都會,重要的是能「不恥下問」,黃倫芬提醒,國、高中的孩子會的東西比父母還多,可讓孩子當自己的「免費家教」,作為一個交集點:「讓孩子帶我們走入這個時代,畢竟我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就像要變成蝴蝶的毛毛蟲,需蛻變才能破繭而出,更何況孩子們是要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下「轉大人」。父母想助兒女一臂之力,想要拉近親子的「心」,就要在生活點滴中從「心」下手。雖然人人狀況不同,但誠心的態度,子女一定感受得到。就像敖韻玲所說:「專家各說各話,最重要的就是用心。」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