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攝護腺癌檢出率愈來愈高,但發現時大半已是末期,存活率大為降低,為什麼上了年紀就有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有人說是跟飲食西化、吃得太油有關,真的嗎?
近年來,攝護腺癌有增多的趨勢,男人只要上了年紀就有罹患的可能,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第一個是現代人壽命延長,目前台灣地區男性平均壽命為72.9歲,而發生攝護腺癌的平均歲數是73歲,「因為活得夠久,才能被發現得了攝護腺癌,」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蒲永孝表示,換句話說,人只要多活半歲,得到攝護腺癌的比例就大幅增加。
第二個原因是診斷技術的進步,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PSA)的出現,有助早期篩檢。蒲永孝認為,「偵測變得容易,只要抽個血就可以知道,」於是許多病例被提早發現,患者當然愈來愈多。
第三個原因是生活型態改變,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吃得太油,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也大為增加。研究顯示,過去中國人飲食中攝取的脂肪含量約15%~20%,現在卻已經高達40%以上,「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是罹患癌症的危險因子,」蒲永孝提醒。
攝護腺癌偏好哪些人?
除了高脂肪的飲食習慣,究竟還有哪些原因容易發生攝護腺癌?蒲永孝指出,遺傳或其他環境因素都有可能。
若一等親為攝護腺癌患者,發生攝護腺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4倍,若有2個或3個一等親為攝護腺癌患者,危險度將分別升高5倍及11倍。另外,有家族史的病人通常發作的年齡會降低至40~60歲。
國外研究顯示,美國北方的日曬量比南方低,正好北方的攝護腺癌發生率比南方高,而日曬量愈少,維生素D愈缺乏。另一項研究也指出,日本人多吃米食和豆腐,這可能與攝護腺癌發生率較低有關。
有趣的是,不同種族或地域也有不同的好發率。根據美國癌症學會統計,美國黑人是全世界攝護腺癌最好發的人種,黑人比白人多,白人又比黃種人多。以國家而言,瑞士男人是世界上最好發的族群,而東歐或東方國家的男性是最低的,「美國是高發生率的地區,比台灣高出20倍之多,」蒲永孝表示。
重金屬的污染以及不平衡的代謝也是因素之一,例如鎘的污染或缺少鋅,也可能與攝護腺癌有關,像是橡膠和紡織工人、印刷工、油繪工等職業的暴露,都要特別注意。
攝護腺肥大者罹癌機率高?
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很類似,解尿困難、頻尿、尿路感染、尿柱細小或解完尿仍有餘尿等症狀。到了晚期,可能會出現膀胱出口阻塞、急性尿滯留、血尿與尿失禁,甚至癌細胞轉移等症狀,癌細胞多半會轉移到骨頭,引發骨頭疼痛。
雖然攝護腺癌在小便方面的症狀與良性攝護腺肥大幾乎難以區別,但是蒲永孝強調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完完全全沒有關係,只是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器官而已。」
自摸可以提早發現癌變?
既然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完全沒有關係,早期症狀又如此相似難辨,如何早期診斷、提早治療就顯得很重要。臨床上有7種方式,可以透過檢查及早確定是否得到攝護腺癌。
★肛診
肛門指診是最簡單快速的檢查,醫師憑藉手指的觸感與經驗,將手指深入肛門直腸內,往前觸摸位於直腸前方的攝護腺,50%的攝護腺癌腫塊摸起來較為堅硬。肛診可以評估腫瘤的大小、位置及程度。由於肛診相當依賴檢查者的經驗,而且時有主觀的判斷,「最好是由泌尿科醫師來執行,自摸檢查誤差率很大,現在分科很細,就連其他科別的醫師,可能都摸不出來,」蒲永孝提醒。
★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由於肛診可能有32%~38%的誤差率,所以PSA也是目前醫師篩檢早期攝護腺癌的重要工具。一般來說,良性攝護腺疾病(包括攝護腺肥大)也會使PSA上升,然而攝護腺癌引起的PSA比其他攝護腺疾病來得高。臨床上以4ng/ml為PSA正常上限值,「但這並不是說大於4就一定得了攝護腺癌,只是可能性比較大而已,」蒲永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