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蠢,不意外啦!」、「欸少吃一點啦,你都這樣胖了!」這些聽起來飽含貶抑的言論,照理來說,應是相當不喜歡一個人才會脫口而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卻是朋友之間最常出現的交流方式。在一群朋友中,幾乎都會有一個人必須擔任開心果的角色,彷彿他不會受傷、無論怎麼開玩笑都不會生氣,但事實上,他也許很在意這些玩笑話,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說出口。像是身材圓潤的潔明就曾因圓滾滾的身材,被姊妹淘戲稱為小叮噹,忍了好久的她,終於在一次聚會中表達不滿,沒想到卻被大家以「唉唷,開玩笑而已,何必這麼認真!」為由而被忽視,到底該怎麼告訴朋友,自己其實不喜歡被嘲笑的感覺呢?
取悅別人
卻得罪了自己
「因為我們是朋友,才會這樣說你。」被這句話綁住的人有多少?有人曾說,所有的玩笑都有1/3的真實摻雜其中,很多時候,在我們心中不曾察覺的歧視,常會隨著玩笑話,不自覺脫口而出。也許有時是為了調節氣氛、製造有趣的話題,而將看起來底線很低、感覺較好欺負的人作為目標開起玩笑,卻不知他們也有自我意識、會受傷、不希望被看扁。
當然,有些心胸比較寬大的人會想:「算了吧!他們不是有意的,忍一忍就過去了。」其實,當一個人長久處在被壓迫的環境下,會不自覺地感到自卑,最後,自信可能被消磨殆盡,所以,千萬別為了取悅別人,而得罪了自己。
講出我的感覺(feel)
說出我的需要(need)
最常出現的玩笑字眼莫過於「胖、肥」,這其實是帶有情緒重量的詞語,甚至還帶有侵略性。當其中一人說出「胖子」,而其餘人聽到也跟著哄堂大笑時,這就是帶有歧視意味的字眼,但老實說,胖子哪裡好笑了?又憑甚麼能輕易的評論他人的身材?在群體之中看起來肉感、或是真的重了些,就是所謂的肥嗎?更令人傷心的是,這樣的玩笑話通常還會迎來後續的訕笑,像是「你以後一定找不到男朋友/女朋友。」
也許退讓太多,造就別人得寸進尺。無論別人的嘲笑有心或無意,當言論已經對自己造成傷害,就必須解決。專家提醒,當感到不舒服時,必須勇敢的告訴對方,我們會受傷、會難過,雖然不會生氣,但絕不是無所謂,請誠懇的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
懂我的人,下次不會再開玩笑
不懂的人,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益友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真正的朋友是講話很直,但給你的會是鼓勵與肯定,他們懂得體諒你、同理你。當你提出自己的不愉快,真正的朋友是不會忽視的。EQ溝通專家吳娟瑜分析,現今的朋友可分為三種:「先知先覺」、「後知後覺」與「不知不覺」。
「先知先覺」的朋友,是所謂的智友,一開始就清楚你的底線與地雷,不會攻擊、碰觸那些讓你不好受的話語;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是屬於「後知後覺」的狀況,不過,只要提醒他這樣會造成不適,對方就會改進;最差的情況是「不知不覺」,明明已經告知對方自己感覺不舒服,但他仍不以為意,繼續我行我素。
面對這類朋友,吳娟瑜建議,可以給他三次機會,如果提醒了三次後,他還是隨意開口、說些傷人的話,那這樣的朋友是經不起考驗的,建議漸漸疏遠,不適合長期結交。不過,假如同屬一個團隊,譬如同部門、同班,常常要碰面,不聞不問會太不自然,就必須維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誼,偶爾寒暄兩句,講些表層的話,但不必深交。
只要清楚自己是誰
沒有人能定位你
有些人可能不敢開口,怕失去友誼,尤其對職場菜鳥,或就學中的青少年、孩童來說,最怕的是被同儕排擠,被群體孤立,更遑論要遠離那些傷害自己的人。
但別忘了,每個人都有友誼自主權,不要總是由別人來選擇、定位自己,每個人都可以決定想交什麼樣的朋友。害怕孤單是很正常的,人本來就習慣相伴而行、相伴成長,所以並不是要因此獨來獨往,而是要選擇誰站在自己身邊。
假如不想離開這個群體,想繼續和這些人當朋友,又不想被傷到,該怎麼辦?吳娟瑜建議,可以透過書籍成長、求助家人或是結交新朋友,讓自己看到自己的位置。只有透過不斷的自我提升、自我肯定,才能讓自己不再輕易受他人影響。
對嘲笑愈坦然
愈能避免被攻擊
用說的似乎難以實現,事實上沒有想像的困難。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剛從學校回來的女兒,哭著對媽媽說:「男同學都笑我有蘿蔔腿。」媽媽輕拍女兒的肩膀,告訴她:「如果明天,你去學校又聽見同學這樣說你,你就回他:『對!那又怎樣?腿粗才站得直!』。」
很多時候你越躲,他們越容易找到你的弱點節節進逼,不如接受自己的事實,正面回應。吳娟瑜建議,可以先試著從「情緒回應」做起。一般人在受到傷害時,會生氣或是哭泣,這是「情緒反應」;而所謂的「情緒回應」,則是指冷靜思考後再回應。當你表現得相對坦然,不受影響,朋友們攻擊你的樂趣就會減弱,對你開玩笑的次數也會因此減少。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自我定位。「只要我不覺得自己可笑,沒有人能定位我。你可以選擇繼續嘲笑,但我選擇不接受,因而不會放心上。」當我們對自己越肯定,別人就越沒有機會欺負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