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學前教養 家長必學的溝通術,幫你輕鬆度過幼兒叛逆期

家長必學的溝通術,幫你輕鬆度過幼兒叛逆期

出處/ 2020年11、12月號/第391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763
收藏 瀏覽數 : 3763
家長必學的溝通術,幫你輕鬆度過幼兒叛逆期
和幼兒相處時,是不是常會不自覺產生些許無力感?覺得孩子易哭鬧又不受控制,跟他講道理似乎也一知半解,當他「番」起來時又十分難搞,父母都很頭痛,到底要怎麼樣跟叛逆期的小小孩溝通呢?

叛逆期的孩子在想什麼?

曉茜是個新手媽媽,發現兩歲半的奇奇最近很愛尖叫及說「不要」,偶爾還會突然大哭,常摸不清楚他到底要的是什麼,難道家長們害怕的幼兒叛逆期來了嗎?(延伸閱讀:孩子愛唱反調,爸媽怎麼接招

兒童臨床心理師蔡百祥指出,因為每個小朋友發育的年齡跟速度不太一樣,雖說普遍在2、3歲會有叛逆期,但有人發育比較快,一歲半就出現,有些到三歲後才出現,而通常幼兒說「不要」會有以下三種原因:

1. 想要嘗試自己來
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意識和想法,有時候會說「不要」或是「不」,但說的跟做的行為可能相反,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他想要自己做做看的感覺,他的「不」不是指討厭父母,而是不希望大人來幫我,我要自己做!

2. 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當小朋友認知發育還未完全,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麼,可能上一秒說「不」,下一秒又說「要」,所以父母不用對小朋友的每個回答看得太認真,不然可能會一直陷入苦惱中。

3. 好奇想看大人反應
孩子有的時候對大人的反應很敏感,當他說「不要」時,大人的反應會讓他覺得很有趣,這時候的孩子處在辨識、熟悉情緒階段,當他發現這麼做時你的反應會特別大,可能會基於好奇或是想多了解、多試幾次來看你的反應。
 

該怎麼和叛逆期的幼童溝通呢?

蔡百祥兒童臨床心理師表示,和孩子溝通時盡量以溫和、同理的方式,不要不耐煩或是一不順你的意就開始恐嚇、兇孩子,這時候小朋友的大腦還沒發育好、認知能力還很弱,沒辦法問出他的想法和感覺,不太可能像大人那樣的方式溝通,所以蔡百祥心理師整理出一套和幼童溝通的公式:

1. 首先,跟孩子互動時,先講述你看到的客觀事實,也就是他的行為,譬如說:「我看到你一直在哭、一直尖叫等行為……

2. 猜測孩子的情緒以及可能引發情緒的原因,像是「我猜你現在很難過、很孤單,因為覺得媽媽不見了。」

3. 再次陳述孩子的情緒,以及安撫性的話語,等情緒比較緩和後,再說明你的原則。

例如:「我知道你覺得媽媽不在身邊很孤單、很害怕,但你知道媽媽很愛你、不會消失不見,媽媽只是去一下廁所,很快就回來!還是我們先喝個水緩和一下情緒……,而且在公共場合不要尖叫,會嚇到別人喔!」 

遇到孩子玩具亂丟沒放回原位,可以跟他說:「我看到你玩完玩具都亂丟,是因為覺得收玩具很無聊嗎?那我們一起想辦法讓收玩具變好玩好嗎?

或是小朋友做出危險動作又講不聽時,可以跟他說:「我看到你很喜歡在床上跟沙發上跳,我猜你覺得這樣很好玩,對嗎?不過很可能玩得太開心一不小心掉下來撞到頭,不只很痛,還要去看醫生叔叔阿姨,所以如果想要跳的話,找個比較平的地方再跳,知道嗎?

當遇到各種狀況,都可以用上述的公式來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原因,並同時讓他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有情緒沒關係、很正常,因為情緒沒有對與錯,只是小朋友採取的行為、處理情緒的策略才有對跟錯,試著用「同理」的方式,講出他的情緒跟原因。(延伸閱讀:孩子不開心就打人,怎麼教?

情緒的運作跟消退都會需要時間,不太可能你一講完小朋友就馬上不哭鬧了,所以爸媽也不用太急,講了一兩次小朋友還是一樣「盧」是很正常的事情,就耐心反覆多講幾次。

小朋友大概在1~2歲的時候應該是可以知道「不行」的意義,因為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其實不只是語言溝通,更大一部分是透過非語言溝通,包含口氣、音量、表情、肢體、態度……等,所以當你跟小朋友說「不行」,他可能聽不懂「不」這個字的意思,可是他看得出來你的表情是不喜歡的,臉可能會比較嚴肅、音量是大的、語氣比較堅定或手比很大的叉叉,感覺出你的態度是不要他這麼做。(延伸閱讀:獨生子女要寵更要教好

而不同年齡層其實有不同的正向溝通方式:

0~2歲孩子
˙眼神注視、觸碰、擁抱是最早的互動。
˙加強語氣與肢體語言,讓孩子理解。
˙慢慢且重複把孩子的表達再說給他聽。
˙即使孩子理解有限,仍要持續與他對話。

3~5歲孩子
˙盡可能給予關注與愛,建立安全感。
˙留意自己的音量、語調與肢體動作。
˙盡量同理、陪伴,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管教時提供有限的選擇與簡單解釋。
 

想要輕鬆度過幼兒叛逆期
家長絕不能忽略「情緒」這件事

想要溝通順暢、育兒輕鬆,最重要的事就是提高孩子情緒控制的能力,蔡百祥心理師有時候會用情緒圖卡輔助,讓孩子了解情緒,並為苦惱的父母們帶來4招心法:

1. 允許孩子談論他們的感受
讓孩子能安心講出他們的情緒,不用害怕被罵,如此一來他們就能認識自己的情緒、發展同理心和其他溝通技巧。

2. 一起唸故事
藉由閱讀故事或是繪本,可以協助孩子發展同理心和對事物的理解,讓孩子思考故事中角色的感受,並鼓勵孩子與自己的生命經驗做連結。

3. 示範問題解決方法
當孩子經驗到負面的情緒、感受時,是和他們討論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以怎麼做的好時機。
 
4. 與孩子談論你的感受
誠實地讓孩子知道你何時會感到難過、生氣、害怕、孤單,同時也是允許孩子擁有他們的情緒。(延伸閱讀:動怒後,怎麼跟孩子和好?
 
當父母和孩子可以建立比較深的情感連結,並讓小朋友充分感受到爸媽很愛他時,孩子自然而然會產生安全感,因為人最早的安全感就是來自跟父母親的情感緊密、舒適程度,如果孩子擁有安全感,情緒也會相較穩定,自然也不會做出太叛逆的行為。(延伸閱讀:蔡百祥心理師的粉絲專頁

 

 
關鍵字: 幼兒教養學齡前叛逆親子溝通任性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