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疫情持續升溫,補充足夠且正確的營養,對患者至關重要,因為在免疫系統受到新冠病毒攻擊時,身體會比平時更虛弱。任何吃、喝下肚的食物,都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好的食物可能會增強免疫力,但不好的食物可能讓您復原得更緩慢,以下飲食撇步和注意事項供新冠肺炎的輕症、無症狀者參考:
一、高熱量、高蛋白、高營養飲食
根據目前的病例顯示,每位患者的症狀都不同,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乾咳和呼吸急促,但有些人可能會出現肌肉疼痛、疲勞、頭痛、喉嚨痛及胃腸道不適,例如:腹瀉。許多人的食慾大大降低,但是身體為了對抗病毒,已經耗盡了能量,所以需要攝取高營養、高卡路里的食物。
居家隔離的新冠肺炎患者應均衡飲食,選擇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的食材,以及盡量選擇生鮮食材,避免過度加工的食物。
■卡路里
身體為了對抗病毒,已經耗盡了能量,因此需要補充高卡路里的食物,例如:白米飯、馬鈴薯、麵包、義大利麵。如果喉嚨痛,可用水果、酸奶或堅果醬製成冰沙,取代固體食物;有呼吸道感染可以選擇雞湯,在湯裡加入生薑則有助於緩解噁心症狀。
本土或美國馬鈴薯都是膳食纖維和鉀離子含量豐富的主食,100克的熱量只有80大卡,比白飯、麵條還低。擁有絕佳的維生素C來源,具抗氧化劑效用,有助於穩定自由基,預防細胞傷害。 可幫助人體產生膠原蛋白,促進鐵質吸收,有利於傷口癒合並維持牙齦健康。維生素C也能夠提升身體的免疫系統。
■蛋白質
在飲食中盡可能地添加全穀物、扁豆、豆類、乳製品、豆製品、堅果和種子。如果你不是素食者,可多吃雞肉、雞蛋以及魚。不論是本土或美國雞肉皆營養價值豐富,是病後虛弱者理想的蛋白質食品,含有看不見的營養素,包含能量代謝所需要的元素:鋅、菸鹼酸、維生素A、B1、B2、B6、胺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軟嫩的雞腿也適合煮成雞湯,雞肉內含有半胱胺酸,雞湯在烹調過程中,從雞肉釋放的胺基酸、半胱胺酸對增加抵抗力非常有效,它在化學上類似於支氣管炎藥物乙酰半胱胺酸,因此,雞湯就像咳嗽藥一樣,能保持粘液稀薄。
二、補水超級重要!每天都要喝8~10杯水
補水非常重要,特別是發燒者,還可能因為出汗或腹瀉而造成患者脫水。因此,患者必須多喝水。若是喉嚨痛,可在茶水中添加蜂蜜,舒緩喉嚨不適,也有鎮咳的效果。如果有腹瀉、嘔吐的症狀,可多喝富含電解質的飲料,例如:運動飲料、椰子水、Pedialyte。此外,水果或保留纖維的鮮榨果汁也可以幫助患者獲得一些水分及營養素,但仍需適量,以免攝取過多糖分。
三、這些食物不要吃!
■酒精飲料少喝
酒精會讓人脫水,並可能抑制免疫系統。特別提醒「絕對不要以酒代替水!」而且,酒精還會降低某些藥物的效果,同時可能造成其他的副作用及毒性,例如:千萬不要將酒精與止痛藥一起服用,因為酒精會影響肝功能,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譬如:肝功能衰竭。
■若消化不良,十字花科蔬菜、豆類和全穀物暫時別吃
如果有胃腸不適症狀,可能需要限制難以消化的食物,如十字花科蔬菜、豆類和全穀物,因為它們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消化,可能使胃和胃腸道更加不適,可先換成易於消化的食物。
每年4至9月臺灣盛產的絲瓜是不錯的選擇,能避免腸道中有害物質堆積,維持腸道健康。絲瓜含有水溶性及非水溶性纖維,有助腸道滑動,且皂甙能強化心肌,也能止咳化痰,絲瓜含鉀量不高,同時低鈉,限鉀者可採用。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可吃絲瓜補充鉀,以減少鈣與鎂從尿液中流失。
■刺激性食物
如果您的喉嚨開始痛,餅乾(和其他鬆脆、堅硬的食物)、辛辣食物和任何酸性物質(檸檬、醋)都可能刺激喉嚨,應避免食用,以免更不舒服。
民眾現在可提前準備哪些備品?
現在民眾除了儲備食物,也可準備一些非處方藥,以便身體不適時能盡快緩解,但「症狀緩解不代表康復!民眾應當在身體比較舒服後,盡速前往醫院篩檢、就醫。」
盡量選擇耐貯藏的食材、乾糧,例如:冷凍食品、餅乾、麵包和冷凍蔬果、調理包等,若是生鮮食材,一次準備一週的量較適當,可避免腐壞及食物浪費,保存時應按各食材的特性,選擇適當的冷藏、冷凍方式,更能確保食材新鮮、營養成分不流失!
良好的睡眠習慣,能幫助恢復得更快
有許多因素會使患者夜不能寐,例如:壓力、身體不適、失去生活重心等。睡個好覺可增強免疫系統。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使某些疫苗無法有效發揮作用。
為了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建議患者可以規劃規律的睡眠時間表,每天(包括週末和假日)在同一時間睡覺和起床,且至少要有7小時的睡眠時間。身體極度不舒服時,睡眠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受到影響,養成早睡早起習慣,讓睡眠受晝夜自然調節,可提升睡眠品質,情緒也會更加平穩。
小心毛小孩也會被你傳染
美國衛生福利部提醒,有少數寵物(包括貓和狗)感染了新冠肺炎,大多數是在與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後感染。如果民眾有疑似確診的症狀,在家中也請不要跟寵物太過親近,包含觸摸、親吻,甚至是共享食物,因為這些病菌也可能傳染給毛小孩,因此如果您有寵物,請像對待其他家人一樣對待牠,以避免寵物也被傳染。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