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Penthouse上流戰爭》的千書真在劇中情緒反復無常、害怕被拋棄、經常意圖操控女兒恩星且行為浮躁不顧後果(例如:過度消費、危險駕駛、藥物濫用),可能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嗎?假如親友有類似症狀,該如何與他相處?
杏語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俊欽表示,研究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較少,且邊緣型人格病識感非常低,基本上意識到自己有狀況並求助就診的案例在台灣不多,所以目前台灣社會出現的比例大約是1~2%。在門診中大部分患者都是因為感情問題,或是父母發現小孩有自我傷害的行為,而選擇諮商、治療。
臨床發現,邊緣型人格病人以女性較多,女男比例約2:1,會造成女性比例較高的可能原因在於,B型人格疾患(戲劇型或情感型疾患)包含反社會人格及邊緣型人格,而男性的侵略性較高,所以男性較常出現的是反社會人格。研究數據也顯示,反社會性人格的男性比例較女性高;相對而言,女性的侵略性偏低,所以較常出現邊緣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症狀
由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部分症狀及行為,與其他精神疾病相似,所以早期較不容易被診斷,嚴重的患者甚至會伴隨其他精神疾病,常見的有焦慮症、恐慌症、第二型躁鬱症、暴食症等。一般而言,當身邊的人或自己出現以下行為或症狀,就可能罹患邊緣型人格障礙:
1.情緒反覆無常,沮喪、易怒、焦慮等情緒會持續幾小時。
2.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包含企圖自殺、吸毒、濫交…等。
3.行為浮躁,行事不顧後果,例如過度消費、危險駕駛、濫用藥物。
4.長時間感到空虛或無聊。
5.與人相處過於緊密,極度不安全感。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成因
陳俊欽院長表示,造成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原因,目前還有待商榷,不過以下四個因素是較有可能的原因:
1.生理性與社會性遺傳:並非指特殊的基因會造成邊緣型人格障礙,而是生理與社會共同傳遞遺傳。舉例來說:女性患者的母親若有邊緣型人格,可想而知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教養會對孩子造成許多的不安全感及身心傷害,所以透過教養方式也會直接影響下一代。
2.高壓的家庭環境:長期處在壓力狀況下,會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機率增加,例如父母長期失和、頻繁衝突、長期情緒勒索,甚至互相傷害。
3.經歷過孩童期的情感忽視。
4.缺乏適當的社會連結及資源:舉例來說,患者不善於與人建立關係,缺乏人際關係又不知該如何釋放壓力,就易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資源缺乏包含缺乏物質、經濟基礎、人際關係。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好發時期大約是青少年晚期到成年人初期,開始要發展屬於自我認同時,以高度的期待混合內心的不安所產生的人格特徵。陳俊欽院長門診中大部分的患者是因為感情問題,或是父母發現小孩有自我傷害的行為,而選擇來諮商治療。
如何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
治療方式包含辯證行為治療、認知行為療法、病識感導向療法及藥物治療。
陳俊欽院長表示,自己傾向「病識感導向療法」,指的是自我覺察,讓患者了解自己、察覺哪些行為會造成別人傷害,並且給予患者支持,讓患者明白自身也是受害者,有此疾患並非患者願意,不應該被他人譴責。至於藥物治療,雖然無法根治邊緣型人格疾患,但可以幫助患者減緩情緒的變動和焦躁不安的反應,如抗憂鬱劑。
該如何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相處
陳俊欽院長建議和邊緣型人格疾患的患者相處時,要適時的給予對方保證,且盡可能帶有細節性的保證較妥當,例如舉出實例,引述真實細節,但要避免絕對的保證,以免因意外無法兌現時,可能造成反效果。舉例來說,「我絕對不會離開你」這說法可以換成「先前發現問題時,我明明可以選擇離開妳,但我並沒有」。
醫師也提醒,患者其實只是想聽我們給予保證,而非真的要證明,所以同樣的事一再重複說也無妨,不要覺得已經說過,認為要換種方式證明,這樣的作法反而效果較差。
對於網路上許多號稱可以檢測自己是否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測驗,陳俊欽院長建議大家還是交由專業人士來判定,因為網路的測驗結果大多會呈現偽陽性或偽陰性,原因在於真的有此疾患的人並不會主動測驗,也不會承認自己是邊緣型人格疾患,反而擔心自己是邊緣型人格疾患的人,較可能被測驗為邊緣型人格疾患。醫師也提醒,若懷疑自己有邊緣型人格障礙,而且出現造成自己痛苦或造成別人痛苦的行為時,就應該進一步尋求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