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吃出健康 營養資訊 反式脂肪別再吃,當心增加中風、失智危機

反式脂肪別再吃,當心增加中風、失智危機

出處/ 2015年3月號/第33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796
收藏 瀏覽數 : 4796
反式脂肪別再吃,當心增加中風、失智危機

許多上班族下午常喜歡叫外送的點心,譬如香噴噴的雞排或蛋糕配奶茶,覺得可提振精神,小心小確幸反而讓頭腦大當機;因炸物、糕餅等常是「反式脂肪」產物的大本營,吃多除了導致動脈硬化、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美國研究還發現可能增加失智、不孕症風險!
 

反式脂肪傷心又傷腦
引發中風、失智、不孕

反式脂肪會增加血液中「壞」的低密度膽固醇(LDL),減少「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造成血管阻塞,使運送至腦內的氧氣及營養素受阻,進而影響大腦功能,並提升腦中風、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疾病風險。

2014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公布最新研究,連續5年記錄1,018名成人飲食內容,並進行單字記憶力測驗,發現反式脂肪攝取較多者,記憶力較差;平均每日多攝取1克反式脂肪,會相對少記0.76個單字;攝取最多與攝取最少的人相比,會少記約10%的單字量。

而2012年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分析104位平均87歲長者的血液狀況,發現反式脂肪攝取較多者,腦容量相對較小且灰質萎縮,可能增加記憶力受損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還有2003年美國芝加哥Rush-Presbyterian聖路克醫學中心研究,分析815位65歲以上長者的飲食狀況並做追蹤,發現每天吃超過1.8公克反式脂肪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2.4倍。

另外,美國哈佛大學2006年研究,分析約11,900位女性的飲食,發現相對於碳水化合物和不飽和脂肪,從反式脂肪攝取的熱量每增加2%(約4公克),女性不孕的風險增加近2倍。
 

破解反式脂肪標示
為「0」的小祕密!

反芻動物的脂肪與乳脂中有天然存在的微量反式脂肪,對人體健康並無疑慮。有害健康的反式脂肪是在油品加工過程中形成,例如:油品高溫精製、食品反覆煎炸,及最主要的植物油部分氫化。氫化後的植物油會從液態變為較固態,較好操作且耐高溫加熱、不易變質、保存期長,還可使食品香酥脆,常用於油炸、烘焙類食品應用,如人造奶油、酥油、炸雞、薯條、中西式糕餅、洋芋片、爆米花、泡麵、可頌、甜甜圈、奶精、巧克力及冰淇淋等。

不過,消費者檢視上述食品包裝,卻發現反式脂肪常標示為「0」,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可能原因有:(1)包裝食品每100克所含反式脂肪不超過0.3克時,依規定可標示為「0」;(2)改用棕櫚油製作食品,其為植物油,但飽和脂肪高,因此較耐高溫且常溫下為固態,但吃多同樣會危害心血管;(3)改採「交酯化」技術取代氫化加工,可生產出低或零反式脂肪植物油;(4)在植物油的氫化過程中,直接使其變成飽和脂肪酸。

以上原因會造成兩種情形,一種是標示為「0」,但食品中仍有少量反式脂肪,如果不忌口,一天可能吃下多種含反式脂肪食品,累積起來也很可觀;另一種是反式脂肪減少,但飽和脂肪增加,吃多同樣易造成心血管負擔。因此,照顧健康應控制脂肪的總攝取量,而不是只注意反式脂肪,因為不管是哪一種脂肪,攝取過量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新制反式脂肪標示7月上路
新舊制有何不同?

臺灣從2008年起,規定包裝食品須在營養標示中標出反式脂肪酸含量,但過去的定義是「食用油經部分氫化過程所形成之非共軛式反式脂肪」,也就是只須標出人工氫化生成的反式脂肪;但今年7月起,新制修改定義為「食品中非共軛式反式脂肪(酸)之總和」,即不論是天然或人工生成,食品中所有的反式脂肪都需標出。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