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多元觀點 打羽球手腕痛難好,哪些居家復健運動有助恢復

打羽球手腕痛難好,哪些居家復健運動有助恢復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4年5、6月號 
撰文/
瀏覽數 : 11290
收藏 瀏覽數 : 11290
打羽球手腕痛難好,哪些居家復健運動有助恢復
陳女士是羽球愛好者,運動後發現手腕隱隱作痛,擰毛巾或轉動門把時特別痛,就醫發現不是單純扭傷,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損。戴副木保護傷處4週後,又復健2個多月,手腕旋轉時仍會痛,到底怎樣才能更快好?
 
羽球在台灣很受歡迎,羽球選手戴資穎和「麟洋配」表現亮眼,在國內也掀起羽球狂熱,許多民眾假日或下班後會相約打球。羽球需大量使用上肢動作,像揮拍、擊球扣殺,也常導致肩部或手腕受傷,如:肩夾擠症候群、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

打羽球易受傷的手部部位

陳女士手戴副木4~6週,之後復健2個多月,手腕做旋轉動作時仍會痛,是因現階段的保守治療(副木保護傷處+傳統復健),易造成關節僵硬、水腫、疼痛,讓肌耐力訓練不易、患處使不上力的症狀持續許久,也易導致患者放棄復健。所幸新式療法,如「動作引導定位系統」(MAPS),可降低不適感,能儘早開始介入訓練,減少後遺症。

什麼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

手腕中的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易因反覆使用手腕,或跌倒時用手撐地、搬重物、突然猛烈的扭轉動作而破裂受傷,導致手腕尺側(靠近小指那側)疼痛且使不上力。工作中常需手腕出力者,或手腕使用密集的人,像是理髮美容及餐飲業、網球、羽球、舉重選手等都是高危險群。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結構是手腕的半月板,由許多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包含遠端橈尺骨韌帶、尺腕骨韌帶、三角纖維軟骨、尺側伸腕肌腱鞘等構造,具有幫助穩定遠端橈尺骨關節,也能為尺側腕骨組織提供穩定度,並有吸收手腕關節縱向衝擊的功能。
 
當前臂做旋轉動作時,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可維持遠端橈尺關節的穩定性和承受來自手部力量,讓手臂能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當大量使用手腕尺側,造成尺骨反覆壓縮纖維複合體或猛烈的手腕牽引發生受傷狀態,就易產生手腕尺側壓痛,手腕扭轉出現咯咯聲響、疼痛、活動度下降等問題。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出現的疼痛症狀,會因動作而引起,休息時又可緩解,手腕反覆疼痛會產生諸多困擾與不便,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功能。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傷,現階段傳統治療怎麼做?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的損傷可分「外傷性」和「退化性」,治療需視撕裂的程度而定,輕微的可考慮保守治療,在「急性期階段」採用消炎藥物和石膏/副木固定4~6週;「復健期階段」採用超音波導入、經皮止痛電刺激、雷射治療、體外震波治療等方法,若保守治療成效不佳或較嚴重,則建議在三個月內的黃金治療期,盡早接受腕關節鏡手術。
 
然而,不管有無手術,都須暫時限制手腕動作與前臂的旋前和旋後,此時,必須固定手腕和手肘。
     
 
[圖說]手部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傷,無論旋前、正中、旋後的活動,都會影響功能恢復,需暫時限制。
 
現階段醫療院所骨科或復健科固定手腕和手肘的作法是使用長臂副木來保護(圖1),但這會犧牲手肘的伸直和彎曲,手肘關節易僵硬和攣縮,對日後功能恢復與復健有很大的影響。這作法也會因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周圍血液循環不佳,導致患處癒合修補不易。
 
針對以上問題與限制,可使用進階前臂式副木(圖2),或明斯特副木(圖3)改善,手肘能小範圍的伸直和彎曲,進而增進循環修補,促進患者功能恢復與減少關節僵硬,但仍需一段時間的副木固定和動作限制,功能恢復時間較緩慢。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復健治療原則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傷,臨床上的治療包括:侵入性的開刀、PRP(platelet-rich plasma,亦稱「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治療、藥物消炎、復健治療(物理和職能),需半年至一年時間來恢復功能,不過有些人因個人健康因素會延後恢復。
 
■休息期:4到6週
 
治療原則:限制活動為主,採取固定與保護的作法
 
需將前臂固定於中立位置,並限制手腕與前臂的旋轉動作,等待損傷組織修補癒合。這段期間適度冰敷,約15分鐘/次,可減緩過度發炎。
 
休息期會出現疼痛、水腫、關節僵硬、肌耐力退化,為避免後遺症,有兩個預防方法:
 
1.幫浦運動:可消水腫、降低疼痛(手部用力握拳和打開,每個動作維持10秒再放鬆,10組/每次)。
 
2.未固定部位需進行肌耐力和動作訓練,預防關節僵硬與受限,減少肌耐力退化,縮短復健期的時間。(手部握力訓練抬肩膀的動作)
 
■復健期:6週以上,會視個人健康狀況延後恢復期,有些人甚至會延長一年以上。
 
治療原則:重建生活所需的上肢體動作功能
 
休息期需帶副木4~6週固定與保護,上肢長時間未施力會導致軟組織緊繃、肌耐力退步、動作僵硬等問題,影響到原本的生活和工作能力。然而,重建生活所需的上肢體動作功能,是漫長且困難的歷程。基本上,動作恢復包含活動度、穩定度、肌耐力,協調性等要素,需透過循序漸進的肌力訓練,才能恢復肌肉、韌帶、筋膜軟組織的彈性,除了定期至醫院或診所進行復建,搭配居家運動,有助恢復。

恢復功能的復健,包含「被動及主動訓練」

在醫院或診所進行復建時,職能或物理治療師會採關節鬆動、動作伸展和按摩(如圖4~7)的被動及主動兩種訓練,以恢復肌肉韌帶軟組織的彈性和肌耐力。
 
「被動訓練」是由職能或物理治療師執行,通常採徒手療法,作用是恢復肌肉韌帶軟組織彈性;「主動訓練」是由病患依據職能或物理治療師提供的治療處方做自主訓練,主要是訓練肌群,同時訓練手部小肌肉、上肢肌群,以維持肌力。
圖說:「被動訓練」是由職能或物理治療師執行,通常採徒手療法,目的是恢復肌肉韌帶軟組織的彈性。

居家復健運動

復健主動訓練有二個方向,一是阻力重量訓練、二是承重訓練,除了要到醫院復健科或復健診所進行治療外,居家復健也很重要。

▼伸展動作:放鬆肌肉軟組織
 
1. 腕伸肌伸展:手肘伸直,一手壓住另一手手背,直到感覺手背側的肌肉緊繃,停在緊繃的位置20秒,休息5秒,重複10次。
 
2. 腕屈肌伸展:手肘伸直,一手壓住另一手手掌,直到感覺手掌側的肌肉緊繃,停在緊繃的位置20秒,休息5秒,重複10次。    
 
主動訓練第一階段:等長收縮肌力訓練
 
是在關節角度不變的狀態下收縮肌肉。可利用童軍繩,在正確的姿勢下訓練手臂肌肉,原則為每次收縮停止10秒,重複10次,一日3組,包含:
 
(1)手臂旋前/後肌群訓練(圖8、圖9),每次收縮停止10秒,重複10次,一日3組。
 
 
(2)手腕屈/伸肌群訓練(圖10、圖11),每次收縮停止10秒,重複10次,一日3組。
 
 
▼主動訓練第二階段:阻力重量訓練
 
當第一階段持續兩週且毫無疼痛時,就能開始進行阻力重量訓練。利用啞鈴/裝水的寶特瓶等重物做肌力訓練,包含訓練前臂旋前/後肌群、手腕屈/伸肌群。可從0.5kg開始,視恢復情況增加重量,原則為每個動作重複10次,一日3組(圖12、13)。
 
(圖12)訓練前臂旋前/後肌群
     
(圖13)訓練手腕屈/伸肌群   
 
▼主動訓練第三階段:承重訓練
 
當第二階段訓練不會感到不適和吃力時,可進行第三階段的承重訓練。利用牆壁做伏地挺身較安全,原則為每次試著撐住5秒,重複10次,一日3組。 
 
 

新式動作引導定位系統,有助精準復健、減少不適

傳統的主動訓練方式,動作姿勢容易跑掉,導致訓練成效下降,也較不易重新喚醒感覺動作系統,恢復對肌肉的自主控制。隨著醫療進步,越加重視精準治療和早期訓練,而動作引導定位系統(MAPS Therapy)對於傷後復健,可更精準地進行動作和肌耐力訓練,減少訓練時的不適(如:焦慮、緊張和疼痛的反應)。
 
「動作引導定位系統」在國外臨床上已使用多年,是運用鬆動技巧循序漸進改善動作的系統。透過精準的動作訓練,善用姿勢和擺位,強化前臂和手腕的肌耐力,加強上肢本體感覺控制,改善錯誤的動作姿勢,逐步恢復手臂和手腕關節活動度和動作協調。透過正確的重建動作模式,進而達到功能的恢復。
 
目前台灣醫療院所引進「動作引導定位系統」的比例仍不高,若有更多機構引進,將有助於提升復健成效,達到早期治療之成效,提升水腫控制、疼痛處理、疤痕按摩、重建關節活動度、肌耐力訓練及手功能訓練的復健治療成效。(延伸閱讀:骨鬆嬤跌倒手腕骨折 復健怎麼職能治療快恢復?
 
「動作引導定位系統」可改善手腕關節活動度和肌耐力。
 
圖片提供/施益湋(亞洲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講師暨職能治療師)、首圖/富爾特數位影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