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口腔衛生 刷牙流血恐是牙周病前兆,拖到第4期易掉牙!

刷牙流血恐是牙周病前兆,拖到第4期易掉牙!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4年3、4月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0048
收藏 瀏覽數 : 10048
刷牙流血恐是牙周病前兆,拖到第4期易掉牙!

台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成以上,65歲以上高齡者將近4成嚴重缺牙,也與牙周病有很大關聯,嚴重時甚至會提高心臟病、吸入性肺炎等疾病的罹患率。究竟牙周病在不同階段有哪些症狀?如何及早預防與治療?

牙周病是成年人常見的口腔疾病,在台灣的盛行率高達8成,比起美國的3成高出許多。衛福部2015~2016年度「成年與老年人口腔健康調查計畫」報告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內牙齒少於20顆的比率將近40%,亦即缺牙8顆以上(不含智齒,正常牙為28顆),其中全口無牙的比率為6.4%,牙周病即是造成缺牙的元凶之一。

牙齦出血,就要警覺是否有牙周病

牙周病包括牙齦炎和牙周炎,主因是口腔清潔產生死角,導致牙周相關細菌附著在牙齒和牙根表面,進而形成牙菌斑。當牙菌斑堆積,甚至鈣化為牙結石,這環境會助長病菌大量滋生。時間久了就會造成牙肉、牙骨質、牙周韌帶等牙周組織感染生病,並進而破壞齒槽骨,使得牙齒地基流失。

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理事長、Abc牙醫聯盟總院長謝尚廷表示,牙周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太有疼痛感,容易被忽略,等到發現有異樣,例如牙齒搖晃得厲害,可能已是非常嚴重的狀況。

「牙齦流血、紅腫或口臭,是牙齦炎最常見的症狀,約1成與牙周病有關,是自我檢查最簡單的方式。」曾任台灣植牙醫學會理事長的晨光牙醫診所院長徐振祥談到,台灣人舊有的觀念認為牙齦浮腫是「火氣大」,有時睡得好、抵抗力增加,就能暫時壓制細菌,促使發炎程度下降,卻因為變成「慢性細菌感染」,症狀時好時壞,反而延誤治療時機。

一旦齒槽骨、牙周膜等硬組織遭受侵蝕破壞,就會演變成牙周炎,因牙齦萎縮,初期牙縫加大、食物易塞牙縫,接著感到牙齒變長、齒頸部外露也會造成牙齒敏感,等到齒槽骨超過一半以上被吸收,感到牙齒搖動,或咬東西時覺得酸軟無力、牙齒發生位移、整顆牙突然掉落等,已是重度牙周炎。

牙周病依「嚴重程度」分四期

牙周病的檢查方式,除了拍攝全口X光片檢查、評估每顆牙齒是否受到影響和變化之外,主要是以牙周探針探測牙齦溝(牙周囊袋)的深度。謝尚廷醫師指出,牙菌斑和牙結石造成的發炎會導致牙齒和牙齦間形成牙周囊袋,「如果牙周囊袋超過2.5mm就要留意牙周病,牙周探針能穿入牙齦愈多愈深,代表發炎愈嚴重。」

徐振祥醫師說明,牙周病可根據牙齒周圍的破壞程度做分期(Staging),從輕度到重度分為第一期到第四期。當齒槽骨的破壞程度超過一半,就進入嚴重的第三期;一旦破壞超過65%,則屬於更嚴重的第四期,牙齒搖搖欲墜,通常只能考慮拔牙或單純支持性療法。

在治療牙周病時,也會考量進展速度的分級(Grading)。徐振祥醫師指出,如果牙周病患者是在第一期、A級階段,有很多治療選擇,藉由健保型治療就能控制下來;但若是在第二期、B或C級階段,僅透過健保型治療的壓力就會比較大;一旦進入較嚴重的第三、四期,此時健保能夠提供的治療資源十分有限。

每半年洗牙檢查,有效預防牙周病

徐振祥醫師引用1986年斯里蘭卡的研究文獻指出,如果未經任何牙科治療,一般人在45歲時罹患牙周病的比例高達100%;一旦罹患牙周病卻未治療,10年平均掉落5~16顆牙,反之有治療,則掉落0.6~1.2顆牙。

當牙周病產生初期症狀,例如牙菌斑累積鈣化形成牙結石,徐振祥醫師強調,這階段已無法光靠刷牙、使用牙線或漱口水獲得妥善處理,此時牙醫師的介入對於牙周病的預防非常重要。

很多牙周病患者在早期沒能及時察覺,等到發現牙齒搖動等嚴重症狀時,又因要往返牙科治療而退縮。但要注意小病不治療可能拖成大病,牙周病不只是口腔疾病,嚴重時不僅會導致牙齒脫落,還與心臟病、糖尿病、胃病、呼吸道感染、骨質疏鬆、鼻竇炎、失智症等疾病有關係。

因此,醫師強烈建議,每半年利用健保進行洗牙與定期檢查,是有助於預防牙周病的重要方法。

(首圖/富爾特數位影像)

❤️更多【做假牙或植牙須知、牙周病治療】,請看113年3-4月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