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霸凌是指發生在工作場所中,藉由權力濫用與不公平的處罰,造成持續性的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行為,使被霸凌者感到受挫、被威脅、羞辱、被孤立及受傷,進而折損被霸凌者的自信,並帶來沉重的身心壓力。諮商心理師提醒,若職場霸凌引發身心不適持續約一個月,要懂得求助,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幫自己儘快恢復身心健康。
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黃郁倩表示,被霸凌者易感到焦慮擔憂、恐懼不安、自尊心受挫、害怕再犯錯,自我懷疑「就算努力工作、加班也無法改變困局」。長期承受心理壓力易出現睡眠障礙、憂鬱症、焦慮症、心律不整、腸胃疾病等生理問題。若心理困擾持續約一個月,失去工作動力,或因此造成生理疾病就醫仍未改善,建議可尋求心理諮商協助。
遭霸凌者常歸因是自己的錯,應避免無止盡的自我貶低
黃郁倩心理師說,心理諮商是在有隱私的空間,透過一對一會談找回健康的心靈。心理師會建立信任、安全的空間,並用不評價、開放的態度傾聽個案的心聲,讓個案感受被理解與接納。多數會以談話方式進行,部分不擅於口語表達者,會輔以繪畫或牌卡等媒材引導個案表達被霸凌的情緒與想法,因為媒材種類非常多,每位諮商心理師也有自己的風格,執行上並沒有固定的方法或模式。
常見的「職場霸凌」類型有雇主或主管大聲咆哮、辱罵、吹毛求疵、刻意刁難等,有的甚至給予不公平的考績。個案通常會歷經自我檢討的過程,黃郁倩心理師發現,多數個案傾向把被霸凌歸因為「自己不夠好」、「都是自己的錯」,而陷入自我懷疑與貶抑,需要引導個案區分責任,並用客觀、健康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經歷。
被霸凌者、旁觀者都要關照自己的情緒
雖然旁觀者未直接參與或成為霸凌的目標,卻因目睹或耳聞霸凌事件也可能產生情緒困擾。像是主管大聲罵人,上下層樓的人也能聽到,導致其他同仁上班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擔心哪天自己也會挨罵。部分同仁也會替遭受霸凌的同事打抱不平、掉眼淚。需要協助其整理焦慮、不安等情緒反應,幫助個案理解情境、角色,並建立心理韌性,讓個案了解「不用把改變環境的責任攬在身上,應適時照顧自己的情緒」。
理性梳理事件,避免落入自我懷疑的迴圈
她曾遇過個案的工作報告被主管一再退件,「因為類似案例常改到最後一次,主管又採用第一個版本」,等於被刻意刁難,應該要留存完整修改的歷程,必要時才能向人資單位申訴。
除了協助個案調整心態以面對霸凌情境外,適時蒐集相關證據也很重要,這不僅能為後續的正式申訴提供佐證資料,更能讓個案感到有實際行動保障自身權益,進一步提升安全感與掌控感。可引導個案以冷靜、客觀的方式記錄事件,避免因情緒影響忽略重要細節,並鼓勵個案尋求法律或職場相關單位的協助,更有效的處理霸凌問題。
親友支持+諮商 能助被霸凌者儘快恢復身心健康
黃郁倩心理師說,個案尋求心理諮商的頻率常是1~2兩星期一次,每次約50分鐘。個案除了尋求諮商釐清癥結,避免過度貶抑自身、情緒過於低落,身邊親友若能給予情感支持,個案維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均能協助其儘快恢復身心健康。
圖片來源:富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