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氣候變遷,近年夏天越來越熱,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統計,臺灣2024年平均溫度24.97℃,比百年均溫高出1.66℃。為了因應高溫,政府正研議「高溫假」。其實,高溫假不是「假」,是為了預防熱傷害,讓特定工作者調整作息或採取遮蔭等防護措施,避開高溫時段工作。
人是恆溫動物,若處於過熱的環境、劇烈運動或勞動使體溫升高,腦幹中的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會藉由排汗、調節呼吸及排尿等來散熱,讓體溫維持在36~37℃間。若環境或衣物不透氣、水分又補充不足,會阻礙人體散熱,若身體未能及時降溫,就可能釀成熱傷害。
常見的熱傷害由輕到重為: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熱痙攣」是在濕熱的環境下長時間活動,體內鈉、鉀離子因流汗而流失過多,四肢肌肉可能疼痛或痙攣。「熱暈厥」常見於學校的朝會或軍隊的訓練。當人們在炎熱的環境中久站時,為了散熱,皮膚血管會擴張,當大量血液流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以致腦部血流不足,就可能暈厥。「熱衰竭」是因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導致血液循環衰竭,會大量出汗、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嚴重時還可能失去知覺。「中暑」是四種熱傷害中最嚴重的,易發生在體溫調節力弱的老人、小孩、慢性病友、戶外工作者、運動員身上。一旦中暑,皮膚會因體溫調節中樞失靈而無法散熱,呈現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易意識不清且中心體溫(肛溫)超過40°C,若未儘速處理,可能引發休克、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等,有致死風險。
為了預防熱傷害,要「提高警覺、保持涼爽、補充水分」。作法是留意環境的溫溼度,不要長時間待在陽光直射或空氣不流通的悶熱、濕熱處,也要避免頻繁出入冷氣房,以免溫差過大而不適;避免穿著不透氣的衣物;要時時補充水分,而非等到口渴才喝水,這樣都有助於身體的散熱機制發揮作用。若出現熱傷害,要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並儘快就醫,才能減少傷害,安然地度過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