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衛生",共有283筆資料

戒菸當個真男人!2020戒菸就贏比賽共812組收容人成功戒菸

李㼈號召「戒菸,增加抵抗力」、公益代言「2020戒菸就贏比賽」,法務部特別設置「收容人專屬戒菸成功特別獎」3萬元一組及6千元六組;同時還有一組嘉義監獄的許同學抽中全國戒菸成功的貳獎六萬元,法務部部長蔡清祥特別率領代言義工李㼈、終身義工陳淑麗、義工周子寒,及矯正署署長黃俊棠、國健署副署長吳昭君、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等南下嘉義監獄,為總共八組收容人戒菸成功得獎候選組進行公開檢測、見證分享及頒獎典禮。
2020-06-24

肚子餓就易怒、不開心?原來是血糖搞的鬼!

當人們想到負面的情緒狀態和壓力時,通常會想到心理因素,而非代謝因素。然而,2018年9月刊登於《精神藥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低血糖會帶來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壓力,且血糖的驟降會對我們的情緒產生影響。
2020-06-22

情緒調節能力有問題而憂鬱?讓科技來幫忙!

健康的情緒調節包括了選擇有助於穩定情緒的活動。但是,在個人選擇的活動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例如:在社交孤立和封鎖期間,這種自然的情緒調節會受到損害而可能導致憂鬱。尤其是憂鬱症患者,情緒自我調整能力受損可能更為嚴重。這是發布於2020年4月《JAMA精神病學期刊》一份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
2020-06-02

孩子在學校遭到霸凌,家長有哪些申訴管道?

爸媽忙於工作,疏於關心孩子,恐怕忽略孩子發出的「SOS」訊息!青少年深夜被同學賞耳光的影片不時在網路流傳,令人心痛。究竟該如何防範校園霸凌?家長、老師是站在第一線的守門員,若能留意孩子身上的細節,即時掌握警訊,或許就能提前預防悲劇發生,共同營造一個無霸凌的校園。
2020-05-29

如何陪伴孩子認識躁鬱症,並且同理他人?

正常人都會有情緒,但不論好壞,總在自己能克制的程度,而且多半有原因,像是中大獎、被開除等。然而,躁鬱症患者會出現情緒高昂的「躁期」,也可能伴隨情緒低落的「鬱期」,兩者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交雜貨合併出現。躁鬱症是一種情緒失調的精神疾病,平均發病年齡比重度憂鬱症早,僅在30歲左右(重度憂鬱症是40歲)。當親愛的父母或家人深陷情緒困擾,面對親人的脆弱,孩子常處於恐懼、不安之中,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該如何陪伴孩子、引領他們勇敢向前?又該如何幫助自己,並且同理他人?
2020-05-29

防疫新生活運動也別忘了紓壓!當心壓力、孤單、睡眠不足會增加疾病感染風險

在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及全民的團結努力下,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趨於平穩,為了兼顧防疫與民眾的生活品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推動新生活運動。提醒民眾,千萬別忘了紓壓的重要性!因為壓力、孤單和睡眠不足都會造成免疫力大幅下降,若此時正好暴露在有病毒的環境下,受感染的機率就會提高,這是2020年3月刊登於《神經科學新聞》的研究所指出。
2020-05-25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上班族防疫也要防「鬱」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台灣在防疫上表現亮眼,但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台灣超過五成民眾因為疫情生活受到影響,近五分之一(17.8%)的人甚至影響到工作(包括在家或分流上班、無薪假、失業、轉職等等)。另據勞動部數據顯示,三月國人失業率上升至3.76%,高達44.5萬人失去原有工作,有26.1萬人每周工作時數低於35小時,放無薪假者也攀升至1.4萬人,多數員工面臨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感到不安與焦慮。一項美國非營利組織The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四月發表的《新冠肺炎對心理健康和物質使用的影響》調查指出,失業及缺乏收入保障者與憂鬱、焦慮、物質使用提高的機率有高度關聯,且隨著失業率上升及經濟衰退,自殺人數可能會上升。
2020-05-12

新冠肺炎讓民眾「坐」困家中?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每日坐超過12小時

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線上調查指出,超過五成民眾在近一個月的生活型態出現各種變化,38.3%每日「坐著」時間超過8小時,70.5%的民眾生活型態總是經常以「坐式」(如聊天、開車、看電視、閱讀、上網等)為主,且有45.7%民眾認為自己的「身體活動量」與疫情前相較少很多。
2020-05-04

新冠肺炎居家防疫,卻助長家暴事件?該如何陪伴受虐兒跨越情緒陰影、勇敢前行?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沒想到卻意外助長暴力?因應疫情,各國政府相繼推出防疫政策,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居家防疫和在家工作措施。然而,卻有人因不滿生活失去掌控,而把氣出在家人身上,導致全球家暴案件急速上升!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些家庭卻發生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當家庭暴力成為家庭祕密,「家」不再是安全、避護的避風港,在孩子最恐懼時,該如何陪伴他們跨越情緒陰影、勇敢前行?
2020-04-30

別讓「居家防疫」成了社交冷漠的藉口!宅在家不出門可做這些事,保持人際互動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多個國家發布居家令,民眾宅在家卻也展現了多種創意活動,網路上瘋傳不同國家民眾居家創意影片,例如:陽台音樂會、兩棟頂樓互打網球、舞蹈接龍、變裝秀……等。如果你經常宅在家,不妨仿效,嘗試多種活動,可保持大腦敏銳度!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老年醫學期刊:心理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指出,參加各種不同活動的人與沒有參加活動者相比,擁有更好的認知能力,保護我們因老化而減損的認知能力。
2020-04-27